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的罗曼蒂克,是女人们精心盘好的发髻配上线条优美的旗袍,是男人们拽住褂子的手和宽帽檐,是房间里搓麻将的碰胡声,是大洋房的窗子上贴着彩片,灯光打进来,一片明灭的幻影。
原以为它的情调已经消失了,谁知在武汉的一处,堂阔宇深的宅邸,老式留声机还在悠然吟唱。音量不大却恰好塞满整间屋子,连座钟报整点的声音都被掩盖。
屋内穿着绢花旗袍理云鬓的女子款款踱步,忽然停下來倚着红桌站立,摸一下玉镯抚一下耳坠,对着不远处的镜头微笑。
她是白流苏罢?像书里面走出来的闺秀。她是罗曼蒂克的消亡吗?像影像里出现的名伶。又或者说,她就来自那个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民国。
民国抑或现今,女子都同样的美。在这穿上旗袍,画出柳眉,一样能端庄娟秀、风情微漏。
所以不管她是谁,来到这“立中堂”,精心打扮一番,你就是她,她就是你。
与旧物交友的人
屋里持镜的先生姓曾,叫曾建新。一身长袍马褂,戴圆框眼镜,浓浓的民国范儿。他也是这家“立中堂民国照相馆”的主人。
曾先生是一个爱书藏书的人,“立中堂”是他鄂东祖辈的老字号书馆,清末还曾为张之洞做过汉阳钢铁厂画册编印。
这个堂号流传一百多年保存至今,后因为老宅拆迁转至武汉。现在这块清道光庚子年间的老牌匾就挂在馆中。
1996年,曾先生大学毕业。一次他去看望从古城黄州调回水果湖中学工作的老师,恰巧师丈陈一生老师也在家。
师丈邀他进书房叙谈,但见书房约六米纵深,三米间宽,从地到顶一整面墙的书柜装满了书。满屋书香,令曾先生陶醉,心生羡慕。
于是从20年前开始到现在,他已藏书近5万册了。去年还被中国收藏家协会与《藏书报》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藏书人物。
可藏书太多,家里实在放不下,他索性开辟了“立中堂书斋”,用作藏书读书会友之地。
时光从书中至影像停驻
为何对充满岁月感的旧东西这么痴迷,他自己也说不清。慢慢地立中堂书斋也各处透着怀旧情怀。年初,有朋友跟他提议把这里建成照相馆,这句话一下触动了曾先生。
就这样立中堂照相馆在他的书斋里开了起来。为了复原民国文化,曾先生查阅、购买大量中外摄影史专著和武汉地方史志,从书中了解武汉老照相馆的历史风貌和拍摄方式。
他请来武汉的知名油画家,对照一张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汉口江滩老照片,绘制一面有江汉关大楼的“民国江滩窗外风景”。
还依照武汉老照相馆的标配,淘来老留声机、座钟、旧皮箱、老家具、绢花、孔雀……只为尽可能地还原半个多世纪前的照相馆布局。
环境和道具都到位了,最后的关键是怎么把现代人拍出老武汉的复古味道。
为此曾先生也没少做功课。他勤跑各地收藏市场,只为购买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仔细研究那时候人物的妆扮、服装和表情。最贵的一张老照片,花了他一万多元。
从老照片中他发现,那时候有不少的武汉人喜欢读书、崇尚家族文化,在照片中显得端庄有礼、文质彬彬。
“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家,他们在镜头前都仪容讲究,显得非常自信、乐观和安逸。”
在那个兵慌马乱的年代,人们能内心从容,并透露出文雅的书卷气,非常不易。他想把这种武汉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气质放大,拍出当今武汉人内心中的那份淡定与内涵。
有人性,镜头里总有丰收
来拍照的客人中,女士都被要求穿上旗袍或旧式洋装,端庄内敛;男士一律长衫马褂,或立或坐。他努力地以拍照这种形式来为客人传播传统文化与中式礼仪。
“马褂一上身,有股精气神,背也挺直了,中国人的正气也出来了,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现在立中堂民国照相馆的名气口口相传,几乎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客人里有很多老师或者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他们大多来拍亲子照、闺蜜照和全家福。
老照片中体现出的讲究、精细,唤醒了当代人骨子里的传统家庭观念。正是因为曾先生的照相馆,很多人有了来拍全家福的计划。
毕竟一张经典的照片值得传承一辈子,与家人的一段美好回忆永远值得回味。
现在的人都把照片存在显示器里,多年以后它只能是一张老影像。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也缺乏人性的触摸,历史沧桑感荡然无存。
民国时代的照相馆工匠们,代表摄影初心,他们精心洗出的照片流传至今,才有现代人收藏老照片的爱好可言,才能让我们亲眼看到这民国时期追求的罗曼蒂克是什么样。
其实终此一生,无论青年老年,乱世盛世,男女老少,人们要的东西都一样:浪漫、健康、体面、温情、笃定。
所以这种复古,不只是一套装扮,而是人心里的那种风流雅致的意境。
要说民国的罗曼蒂克真的消亡了吗?我看未必,因为我已经在曾先生的立中堂里寻到了。
(武汉“幸会幸汇”公众号提供)
原以为它的情调已经消失了,谁知在武汉的一处,堂阔宇深的宅邸,老式留声机还在悠然吟唱。音量不大却恰好塞满整间屋子,连座钟报整点的声音都被掩盖。
屋内穿着绢花旗袍理云鬓的女子款款踱步,忽然停下來倚着红桌站立,摸一下玉镯抚一下耳坠,对着不远处的镜头微笑。
她是白流苏罢?像书里面走出来的闺秀。她是罗曼蒂克的消亡吗?像影像里出现的名伶。又或者说,她就来自那个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民国。
民国抑或现今,女子都同样的美。在这穿上旗袍,画出柳眉,一样能端庄娟秀、风情微漏。
所以不管她是谁,来到这“立中堂”,精心打扮一番,你就是她,她就是你。
与旧物交友的人
屋里持镜的先生姓曾,叫曾建新。一身长袍马褂,戴圆框眼镜,浓浓的民国范儿。他也是这家“立中堂民国照相馆”的主人。
曾先生是一个爱书藏书的人,“立中堂”是他鄂东祖辈的老字号书馆,清末还曾为张之洞做过汉阳钢铁厂画册编印。
这个堂号流传一百多年保存至今,后因为老宅拆迁转至武汉。现在这块清道光庚子年间的老牌匾就挂在馆中。
1996年,曾先生大学毕业。一次他去看望从古城黄州调回水果湖中学工作的老师,恰巧师丈陈一生老师也在家。
师丈邀他进书房叙谈,但见书房约六米纵深,三米间宽,从地到顶一整面墙的书柜装满了书。满屋书香,令曾先生陶醉,心生羡慕。
于是从20年前开始到现在,他已藏书近5万册了。去年还被中国收藏家协会与《藏书报》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藏书人物。
可藏书太多,家里实在放不下,他索性开辟了“立中堂书斋”,用作藏书读书会友之地。
时光从书中至影像停驻
为何对充满岁月感的旧东西这么痴迷,他自己也说不清。慢慢地立中堂书斋也各处透着怀旧情怀。年初,有朋友跟他提议把这里建成照相馆,这句话一下触动了曾先生。
就这样立中堂照相馆在他的书斋里开了起来。为了复原民国文化,曾先生查阅、购买大量中外摄影史专著和武汉地方史志,从书中了解武汉老照相馆的历史风貌和拍摄方式。
他请来武汉的知名油画家,对照一张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汉口江滩老照片,绘制一面有江汉关大楼的“民国江滩窗外风景”。
还依照武汉老照相馆的标配,淘来老留声机、座钟、旧皮箱、老家具、绢花、孔雀……只为尽可能地还原半个多世纪前的照相馆布局。
环境和道具都到位了,最后的关键是怎么把现代人拍出老武汉的复古味道。
为此曾先生也没少做功课。他勤跑各地收藏市场,只为购买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仔细研究那时候人物的妆扮、服装和表情。最贵的一张老照片,花了他一万多元。
从老照片中他发现,那时候有不少的武汉人喜欢读书、崇尚家族文化,在照片中显得端庄有礼、文质彬彬。
“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家,他们在镜头前都仪容讲究,显得非常自信、乐观和安逸。”
在那个兵慌马乱的年代,人们能内心从容,并透露出文雅的书卷气,非常不易。他想把这种武汉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气质放大,拍出当今武汉人内心中的那份淡定与内涵。
有人性,镜头里总有丰收
来拍照的客人中,女士都被要求穿上旗袍或旧式洋装,端庄内敛;男士一律长衫马褂,或立或坐。他努力地以拍照这种形式来为客人传播传统文化与中式礼仪。
“马褂一上身,有股精气神,背也挺直了,中国人的正气也出来了,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现在立中堂民国照相馆的名气口口相传,几乎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客人里有很多老师或者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他们大多来拍亲子照、闺蜜照和全家福。
老照片中体现出的讲究、精细,唤醒了当代人骨子里的传统家庭观念。正是因为曾先生的照相馆,很多人有了来拍全家福的计划。
毕竟一张经典的照片值得传承一辈子,与家人的一段美好回忆永远值得回味。
现在的人都把照片存在显示器里,多年以后它只能是一张老影像。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也缺乏人性的触摸,历史沧桑感荡然无存。
民国时代的照相馆工匠们,代表摄影初心,他们精心洗出的照片流传至今,才有现代人收藏老照片的爱好可言,才能让我们亲眼看到这民国时期追求的罗曼蒂克是什么样。
其实终此一生,无论青年老年,乱世盛世,男女老少,人们要的东西都一样:浪漫、健康、体面、温情、笃定。
所以这种复古,不只是一套装扮,而是人心里的那种风流雅致的意境。
要说民国的罗曼蒂克真的消亡了吗?我看未必,因为我已经在曾先生的立中堂里寻到了。
(武汉“幸会幸汇”公众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