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明确氰氟草酯防除双穗雀稗的最佳使用技术,采用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明确氰氟草酯在不同施药情况下对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LD50为有效剂量26.15 g/hm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全株受药情况下,施用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90~270 g/hm2对苗期至营养生长盛期双穗雀稗均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防除效果接近100%。室内和田间不均匀施药试验结果表明,双穗雀稗喷施氰氟草酯部分防除效果较理想,未施药部分防除效果随着施药部分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总体来讲,施药不均匀是导致防除效果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施药均匀、全株施药的情况下,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90 g/hm2对双穗雀稗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在不能保证均匀全株受药的情况下,10%氰氟草酯乳油防除双穗雀稗的使用剂量应该提高到有效剂量270 g/hm2。
关键词
杂草防除;双穗雀稗;除草剂应用;氰氟草酯
中图分类号:
S 45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7.05.035
Effect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cyhalofopbutyl on
Paspalum distichum control
Wen Guangyue1,Qian Zhenguan2,Li Tao2,Qiang Sheng3,Song Xiaoling3
(1. Institute for Agrifood Standard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anghai201403, China; 2. Eco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anghai201403, China;
3. Weed Research Laboratory,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210095, China)
Abstract
To clarify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cyhalofopbutyl on Paspalum distichu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field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conditions. Laboratory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yhalofopbutyl presente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P.distichum with the LD50 values of 26.15 g/hm2 effective dosage. Field trials demonstrated that from seedling stage to vegetative growth peak stage, spraying of herbicide on whole plant at effective dosage of 90 to 270 g/hm2 had approximate 100% control effect. Nonuniform application in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showed good control efficacy in sprayed area, but control effect in nonsprayed area is dosedependent. In general, nonuniform application wa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control efficacy decreasing. 10% cyhalofopbutyl EC with the effective dosage of 90 g/hm2 would achieve significant control effect on P.distichum under uniform spray on the whole plants, while the dosage should be increased to 270 g/hm2 when proper spraying can not be guaranteed.
Key words
weed control;Paspalum distichum;herbicide application;cyhalofopbutyl
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禾本科雀稗属植物,多年生。该草全世界熱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1]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台湾、湖北、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生于田边路旁,曾作为优良牧草引种,但在局部地区成为造成作物减产的恶性杂草。双穗雀稗主要以根茎和匍匐茎繁殖,种子也能作远途传播。匍匐茎横走、粗壮,长达1 m,向上直立部分高20~40 cm,节生柔毛。一株根茎常具30~40节,多的可达70~80节,每节有1~3个芽,每个芽都可以长成新枝,繁殖竞争力极强,蔓延甚速[2]。由于稻田连年机械旋耕与收割、水稻轻型栽培的推广、田埂沟渠处的杂草清除不力等因素,双穗雀稗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前在田埂边处局部发生演替为全田分布发生,上升为与稗草、千金子并重的禾本科杂草优势种,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双穗雀稗严重影响直播稻田水稻产量,双穗雀稗每平方米增加1株,水稻产量损失率平均提高10.28百分点;分枝数每增加1个,鲜重每增加1 g,每667 m2水稻产量损失分别为0.76 kg和0.20 kg[4]。 氰氟草酯是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中唯一对水稻高度安全的种类,是内吸传导性除草剂,由植物体的叶片和叶鞘吸收,经韧皮部传导,积累于植物体的分生组织区。双穗雀稗是氰氟草酯的防除对象之一,但是研究者对氰氟草酯的推荐使用剂量存在一定差异,例如10%氰氟草酯乳油的推荐使用剂量有165~225 g/hm2[2]、90 g/hm2[5]等。部分农场或者农民反映在水稻实际生产中双穗雀稗较难防除,防除效果不彻底。因此,为了明确氰氟草酯防除双穗雀稗的使用技术,提高氰氟草酯防除双穗雀稗的质量,特开展本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0%氰氟草酯(cyhalofopbutyl)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1.2供试材料
双穗雀稗,采集自休闲农田。
1.3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的防除作用
1.3.1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LD50测定
取塑料盒(15 cm×11 cm×5 cm),盒中加入2~3 cm底土,加水至饱和。把采集的双穗雀稗剪成含有一个节的茎段,每个盒子扦插10个茎段。放入L∥D=12 h∥12 h的培养箱中培养,光照时温度28℃黑暗时温度25℃。间歇加水,保证盒中土壤干湿交替。
待双穗雀稗长至4~5片叶后,使用生测喷雾塔(3WPSH500E型,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生产)将10%氰氟草酯乳油均匀喷于叶片表面。10%氰氟草酯乳油设置为有效剂量37.5、33.0、28.5、24.0、19.5、15.0、10.5 g/hm2,兑水量为450 kg/hm2。施药前倾倒掉盒子中多余的水分,施藥后24 h补水2~3 cm至盒子边缘,试验期间每天补水保持该水层深度,每个处理4次重复。喷药后14 d调查每个处理双穗雀稗存活株数,计算株防效。建立氰氟草酯有效剂量自然对数值与防效几率值之间线性方程,计算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的LD50。
1.3.2氰氟草酯对不同生长阶段双穗雀稗的田间防除效果
水田整田后,将采集的双穗雀稗剪成含一个节的茎段,每个小区20 m2撒播80个茎段,撒播后使用铁锨把茎段踏入泥土中。田间管理方式按照直播稻栽培模式管理,但未播种水稻。
在双穗雀稗苗期、营养生长初中期以及营养生长盛期分别使用背负式喷雾器(HD400型,新加坡利农公司生产)喷施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设置为90、135、180、225、270 g/hm2,兑水量为450 kg/hm2,每个处理4次重复。苗期施药为双穗雀稗茎段撒播后4周,茎段节部的芽萌发成独立植株,植株直立,未呈匍匐状态,植株4~5片叶。营养生长初中期施药时间为双穗雀稗撒播后6周,植株主茎已匍匐生长,主茎节部萌发出新茎,每个新茎1~2片叶,主茎6~10个节,新茎直立生长。营养生长盛期施药时间为双穗雀稗茎段撒播后10周,植株已蔓延、成簇生长,每个茎5~10片叶。施药前排干田间积水,施药后24 h上水,水层深度5~10 cm,并保持该水层深度至试验结束。施药后2周调查每个小区双穗雀稗植株茎的数量,计算防效。
1.4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影响
1.4.1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室内测定
田间采集双穗雀稗茎段,每个茎段带有5~10个节,节上均生有幼茎。取长方形塑料盒(22 cm×16 cm×7 cm),盒中加入2~3 cm底土,加水至饱和,将上述茎平铺于盒子中,使每个节均能接触土壤,并将节轻压至土壤中。待节部的芽萌发至4~5片叶时,把一条主茎上节部萌发的所有茎均匀分成两部分,主茎保持相连,一部分植株使用塑料薄膜罩住,使其喷药时不能被10%氰氟草酯乳油喷施,另一部分植株裸露,植株可被10%氰氟草酯乳油喷施,采用3WPSH500E型生测喷雾塔喷雾。10%氰氟草酯乳油设置为有效剂量45、90、135、180、225 g/hm2,兑水量为450 kg/hm2,每个处理4次重复。施药前倾倒掉盒子中多余的水分,施药后24 h补水3~5 cm至盒子边缘,试验期间每天补水保持该水层深度。施药后2周调查每株双穗雀稗施药部分和未施药部分的茎数,分别计算施药部分防效、未施药部分防效和总体防效。
1.4.2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田间测定
水稻田整地完成后,将田间采集的含5~10个节的双穗雀稗茎段平铺于20 m2小区内,每个小区平铺4条茎段,铺好后使用双手把茎段压入泥土中,每个处理4次重复。待双穗雀稗节部生长出的茎开始匍匐蔓延成簇生长,每个茎约5片叶时,把成簇的双穗雀稗按照其田间生长走势平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喷施10%氰氟草酯乳油,另一部分不喷施10%氰氟草酯乳油。10%氰氟草酯乳油设置为有效剂量90、135、180、225、270 g/hm2,兑水量为450 kg/hm2。施药前排干田间积水,施药后24 h上水,水层深度5~10 cm,并保持该水层深度至试验结束。施药后2周分别调查整个小区双穗雀稗植株施药部分和未施药部分的茎数,分别计算施药部分、未施药部分防效和总体防效,药后75 d目测整体防效。
1.5统计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进行0.05水平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的防除作用
2.1.1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LD50测定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0%氰氟草酯乳油对双穗雀稗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表1),有效剂量自然对数值和抑制率几率值的线性方程为y=1.661 8x-0.423 8(R2=0.837 3),其中x=ln(有效剂量),y=抑制率几率值,通过计算得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的LD50为26.15 g/hm2。
1)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5 level by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 The same below.
2.2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的影响
2.2.1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室内测定
从图1可以看出,施药部分,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45 g/hm2处理对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为83.04%,有效剂量90~225 g/hm2处理的防除效果均为100%,与45 g/hm2的防除效果差异显著。
从图2可以看出,10%氰氟草酯乳油对未施药部分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随着施药部分氰氟草酯有效剂量的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有效剂量45 g/hm2和90 g/hm2的防除效果分别为38.84%和43.61%;有效剂量135、180、225 g/hm2的防除效果分别为95.24%、83.04%和87.50%,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有效剂量45、90 g/hm2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相同剂量下,对未施药部分的防除效果明显低于施药部分。
从图3可以看出,不均匀施用10%氰氟草酯乳油,随着有效剂量的增加,整体防除效果逐渐升高。有效剂量45 g/hm2的防除效果为60.94%;有效剂量135、180、225 g/hm2的防除效果分别为85.71%、91.52%和93.75%,3个处理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有效剂量 45 g/hm2处理差异显著。
2.2.2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田间测定
田间试验结果(表3)表明,施药部分,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90~270 g/hm2对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均为100%。
10%氰氟草酯乳油对未施药部分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随着施药部分氰氟草酯有效剂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有效剂量90、135、180、225、270 g/hm2的防除效果分别为42.20%、45.09%、67.73%、73.22%和93.06%,其中有效剂量270 g/hm2处理中未施药部分的茎数与有效剂量90、135 g/hm2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不均匀施用10%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的总防效的趋势与未施药部分的防效趋势相类似,有效剂量90~270 g/hm2的总体防效为71.91%~96.63%。但是对有效剂量225 g/hm2和270 g/hm2的未施药部分茎数和总茎数汇总样本分别进行t测验比较后发现,有效剂量225和270g/hm2未施药部分和总茎数汇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有效剂量270 g/hm2的防除效果优于225 g/hm2。
药后75 d目测整体防效结果表明(表4),随着氰氟草酯有效剂量的升高,其对双穗雀稗的整体防效呈現上升趋势, 其中有效剂量225、270 g/hm2的防除效果较好,目测防效分别为85.00%和90.00%,与有效剂量90~135 g/hm2的防除效果差异显著。
综合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药均匀、全株受药的情况下,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90 g/hm2(氰氟草酯田间推荐使用剂量范围内)对双穗雀稗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但是考虑到农民手动喷雾或田间机械喷雾会存在喷雾不均匀等一些问题,以及双穗雀稗无性繁殖蔓延迅速等特点,在不能保证均匀全株受药的情况下,10%氰氟草酯乳油防除双穗雀稗的使用剂量应该提高到有效剂量270 g/hm2。
3讨论
在对10%氰氟草酯乳油进行初筛时,37.5 g/hm2防除效果已达到80.0%,但在本文生物测定的最高剂量37.5 g/hm2的防除效果为69.2%(表1),低于初筛结果,因此所计算的LD50略为偏高,仅供参考。
从本研究结果分析,即使采用氰氟草酯低剂量处理双穗雀稗,着药部分防除效果也较理想,这说明双穗雀稗茎叶对氰氟草酯吸收作用较好,导致双穗雀稗植株死亡。相反,未着药部分防除效果较差,可能是由于氰氟草酯在双穗雀稗体内传导作用较差。要使双穗雀稗同一植株未着药部分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就要使用较高剂量的氰氟草酯。因此,从双穗雀稗的形态结构、代谢等原因分析氰氟草酯在双穗雀稗体内的吸收和传导[68],分析其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的影响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多年生杂草一直是杂草防除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无论是采用手动喷雾还是机械喷施往往都会出现喷雾不均匀甚至漏喷等现象,而且由于水稻植株对杂草的遮挡,也会导致杂草受药不均匀,从而导致其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不彻底。因此,正确的施药技术是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达到理想防除效果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290.
[2]王修慧, 陆永良, 廖冬如, 等. 稻田双穗雀稗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及防控[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3(10): 121124.
[3]王修慧, 余柳青, 廖冬如. 鄱阳湖区稻田杂草防控技术规程[J]. 江西植保, 2010, 33(1): 43 48.
[4]陈文敖, 叶美德, 邱美祥. 双穗雀稗对直播早稻的危害损失和防除对策[J]. 杂草科学, 2000,18(2): 67.
[5]冯丽菊, 柳福春, 张士新, 等. 千金防除直播稻田双穗雀稗效果[J]. 杂草科学, 2005, 23(3): 3435.
[6]Bukovac M J, Petracek P D, Fader R G, et al. Sorp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plant cuticles [J]. Weed Science, 1990, 38(3): 289298.
[7]杨朝东, 张霞. 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通透性生理和茎解剖结构补充研究[J]. 植物研究, 2013, 33(5): 564568.
[8]RuizSantaella J P, Heredia A, De Prado R. Basis of selectivity of cyhalofopbutyl in Oryza sativa L.[J]. Planta, 2006, 223: 191199.
(责任编辑:杨明丽)
为明确氰氟草酯防除双穗雀稗的最佳使用技术,采用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明确氰氟草酯在不同施药情况下对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LD50为有效剂量26.15 g/hm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全株受药情况下,施用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90~270 g/hm2对苗期至营养生长盛期双穗雀稗均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防除效果接近100%。室内和田间不均匀施药试验结果表明,双穗雀稗喷施氰氟草酯部分防除效果较理想,未施药部分防除效果随着施药部分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总体来讲,施药不均匀是导致防除效果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施药均匀、全株施药的情况下,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90 g/hm2对双穗雀稗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在不能保证均匀全株受药的情况下,10%氰氟草酯乳油防除双穗雀稗的使用剂量应该提高到有效剂量270 g/hm2。
关键词
杂草防除;双穗雀稗;除草剂应用;氰氟草酯
中图分类号:
S 45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7.05.035
Effect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cyhalofopbutyl on
Paspalum distichum control
Wen Guangyue1,Qian Zhenguan2,Li Tao2,Qiang Sheng3,Song Xiaoling3
(1. Institute for Agrifood Standard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anghai201403, China; 2. Eco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anghai201403, China;
3. Weed Research Laboratory,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210095, China)
Abstract
To clarify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cyhalofopbutyl on Paspalum distichu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field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conditions. Laboratory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yhalofopbutyl presente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P.distichum with the LD50 values of 26.15 g/hm2 effective dosage. Field trials demonstrated that from seedling stage to vegetative growth peak stage, spraying of herbicide on whole plant at effective dosage of 90 to 270 g/hm2 had approximate 100% control effect. Nonuniform application in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showed good control efficacy in sprayed area, but control effect in nonsprayed area is dosedependent. In general, nonuniform application wa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control efficacy decreasing. 10% cyhalofopbutyl EC with the effective dosage of 90 g/hm2 would achieve significant control effect on P.distichum under uniform spray on the whole plants, while the dosage should be increased to 270 g/hm2 when proper spraying can not be guaranteed.
Key words
weed control;Paspalum distichum;herbicide application;cyhalofopbutyl
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禾本科雀稗属植物,多年生。该草全世界熱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1]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台湾、湖北、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生于田边路旁,曾作为优良牧草引种,但在局部地区成为造成作物减产的恶性杂草。双穗雀稗主要以根茎和匍匐茎繁殖,种子也能作远途传播。匍匐茎横走、粗壮,长达1 m,向上直立部分高20~40 cm,节生柔毛。一株根茎常具30~40节,多的可达70~80节,每节有1~3个芽,每个芽都可以长成新枝,繁殖竞争力极强,蔓延甚速[2]。由于稻田连年机械旋耕与收割、水稻轻型栽培的推广、田埂沟渠处的杂草清除不力等因素,双穗雀稗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前在田埂边处局部发生演替为全田分布发生,上升为与稗草、千金子并重的禾本科杂草优势种,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双穗雀稗严重影响直播稻田水稻产量,双穗雀稗每平方米增加1株,水稻产量损失率平均提高10.28百分点;分枝数每增加1个,鲜重每增加1 g,每667 m2水稻产量损失分别为0.76 kg和0.20 kg[4]。 氰氟草酯是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中唯一对水稻高度安全的种类,是内吸传导性除草剂,由植物体的叶片和叶鞘吸收,经韧皮部传导,积累于植物体的分生组织区。双穗雀稗是氰氟草酯的防除对象之一,但是研究者对氰氟草酯的推荐使用剂量存在一定差异,例如10%氰氟草酯乳油的推荐使用剂量有165~225 g/hm2[2]、90 g/hm2[5]等。部分农场或者农民反映在水稻实际生产中双穗雀稗较难防除,防除效果不彻底。因此,为了明确氰氟草酯防除双穗雀稗的使用技术,提高氰氟草酯防除双穗雀稗的质量,特开展本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0%氰氟草酯(cyhalofopbutyl)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1.2供试材料
双穗雀稗,采集自休闲农田。
1.3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的防除作用
1.3.1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LD50测定
取塑料盒(15 cm×11 cm×5 cm),盒中加入2~3 cm底土,加水至饱和。把采集的双穗雀稗剪成含有一个节的茎段,每个盒子扦插10个茎段。放入L∥D=12 h∥12 h的培养箱中培养,光照时温度28℃黑暗时温度25℃。间歇加水,保证盒中土壤干湿交替。
待双穗雀稗长至4~5片叶后,使用生测喷雾塔(3WPSH500E型,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生产)将10%氰氟草酯乳油均匀喷于叶片表面。10%氰氟草酯乳油设置为有效剂量37.5、33.0、28.5、24.0、19.5、15.0、10.5 g/hm2,兑水量为450 kg/hm2。施药前倾倒掉盒子中多余的水分,施藥后24 h补水2~3 cm至盒子边缘,试验期间每天补水保持该水层深度,每个处理4次重复。喷药后14 d调查每个处理双穗雀稗存活株数,计算株防效。建立氰氟草酯有效剂量自然对数值与防效几率值之间线性方程,计算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的LD50。
1.3.2氰氟草酯对不同生长阶段双穗雀稗的田间防除效果
水田整田后,将采集的双穗雀稗剪成含一个节的茎段,每个小区20 m2撒播80个茎段,撒播后使用铁锨把茎段踏入泥土中。田间管理方式按照直播稻栽培模式管理,但未播种水稻。
在双穗雀稗苗期、营养生长初中期以及营养生长盛期分别使用背负式喷雾器(HD400型,新加坡利农公司生产)喷施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设置为90、135、180、225、270 g/hm2,兑水量为450 kg/hm2,每个处理4次重复。苗期施药为双穗雀稗茎段撒播后4周,茎段节部的芽萌发成独立植株,植株直立,未呈匍匐状态,植株4~5片叶。营养生长初中期施药时间为双穗雀稗撒播后6周,植株主茎已匍匐生长,主茎节部萌发出新茎,每个新茎1~2片叶,主茎6~10个节,新茎直立生长。营养生长盛期施药时间为双穗雀稗茎段撒播后10周,植株已蔓延、成簇生长,每个茎5~10片叶。施药前排干田间积水,施药后24 h上水,水层深度5~10 cm,并保持该水层深度至试验结束。施药后2周调查每个小区双穗雀稗植株茎的数量,计算防效。
1.4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影响
1.4.1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室内测定
田间采集双穗雀稗茎段,每个茎段带有5~10个节,节上均生有幼茎。取长方形塑料盒(22 cm×16 cm×7 cm),盒中加入2~3 cm底土,加水至饱和,将上述茎平铺于盒子中,使每个节均能接触土壤,并将节轻压至土壤中。待节部的芽萌发至4~5片叶时,把一条主茎上节部萌发的所有茎均匀分成两部分,主茎保持相连,一部分植株使用塑料薄膜罩住,使其喷药时不能被10%氰氟草酯乳油喷施,另一部分植株裸露,植株可被10%氰氟草酯乳油喷施,采用3WPSH500E型生测喷雾塔喷雾。10%氰氟草酯乳油设置为有效剂量45、90、135、180、225 g/hm2,兑水量为450 kg/hm2,每个处理4次重复。施药前倾倒掉盒子中多余的水分,施药后24 h补水3~5 cm至盒子边缘,试验期间每天补水保持该水层深度。施药后2周调查每株双穗雀稗施药部分和未施药部分的茎数,分别计算施药部分防效、未施药部分防效和总体防效。
1.4.2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田间测定
水稻田整地完成后,将田间采集的含5~10个节的双穗雀稗茎段平铺于20 m2小区内,每个小区平铺4条茎段,铺好后使用双手把茎段压入泥土中,每个处理4次重复。待双穗雀稗节部生长出的茎开始匍匐蔓延成簇生长,每个茎约5片叶时,把成簇的双穗雀稗按照其田间生长走势平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喷施10%氰氟草酯乳油,另一部分不喷施10%氰氟草酯乳油。10%氰氟草酯乳油设置为有效剂量90、135、180、225、270 g/hm2,兑水量为450 kg/hm2。施药前排干田间积水,施药后24 h上水,水层深度5~10 cm,并保持该水层深度至试验结束。施药后2周分别调查整个小区双穗雀稗植株施药部分和未施药部分的茎数,分别计算施药部分、未施药部分防效和总体防效,药后75 d目测整体防效。
1.5统计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进行0.05水平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的防除作用
2.1.1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LD50测定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0%氰氟草酯乳油对双穗雀稗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表1),有效剂量自然对数值和抑制率几率值的线性方程为y=1.661 8x-0.423 8(R2=0.837 3),其中x=ln(有效剂量),y=抑制率几率值,通过计算得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的LD50为26.15 g/hm2。
1)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5 level by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 The same below.
2.2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的影响
2.2.1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室内测定
从图1可以看出,施药部分,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45 g/hm2处理对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为83.04%,有效剂量90~225 g/hm2处理的防除效果均为100%,与45 g/hm2的防除效果差异显著。
从图2可以看出,10%氰氟草酯乳油对未施药部分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随着施药部分氰氟草酯有效剂量的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有效剂量45 g/hm2和90 g/hm2的防除效果分别为38.84%和43.61%;有效剂量135、180、225 g/hm2的防除效果分别为95.24%、83.04%和87.50%,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有效剂量45、90 g/hm2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相同剂量下,对未施药部分的防除效果明显低于施药部分。
从图3可以看出,不均匀施用10%氰氟草酯乳油,随着有效剂量的增加,整体防除效果逐渐升高。有效剂量45 g/hm2的防除效果为60.94%;有效剂量135、180、225 g/hm2的防除效果分别为85.71%、91.52%和93.75%,3个处理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有效剂量 45 g/hm2处理差异显著。
2.2.2不均匀施用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田间测定
田间试验结果(表3)表明,施药部分,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90~270 g/hm2对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均为100%。
10%氰氟草酯乳油对未施药部分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随着施药部分氰氟草酯有效剂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有效剂量90、135、180、225、270 g/hm2的防除效果分别为42.20%、45.09%、67.73%、73.22%和93.06%,其中有效剂量270 g/hm2处理中未施药部分的茎数与有效剂量90、135 g/hm2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不均匀施用10%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的总防效的趋势与未施药部分的防效趋势相类似,有效剂量90~270 g/hm2的总体防效为71.91%~96.63%。但是对有效剂量225 g/hm2和270 g/hm2的未施药部分茎数和总茎数汇总样本分别进行t测验比较后发现,有效剂量225和270g/hm2未施药部分和总茎数汇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有效剂量270 g/hm2的防除效果优于225 g/hm2。
药后75 d目测整体防效结果表明(表4),随着氰氟草酯有效剂量的升高,其对双穗雀稗的整体防效呈現上升趋势, 其中有效剂量225、270 g/hm2的防除效果较好,目测防效分别为85.00%和90.00%,与有效剂量90~135 g/hm2的防除效果差异显著。
综合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药均匀、全株受药的情况下,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90 g/hm2(氰氟草酯田间推荐使用剂量范围内)对双穗雀稗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但是考虑到农民手动喷雾或田间机械喷雾会存在喷雾不均匀等一些问题,以及双穗雀稗无性繁殖蔓延迅速等特点,在不能保证均匀全株受药的情况下,10%氰氟草酯乳油防除双穗雀稗的使用剂量应该提高到有效剂量270 g/hm2。
3讨论
在对10%氰氟草酯乳油进行初筛时,37.5 g/hm2防除效果已达到80.0%,但在本文生物测定的最高剂量37.5 g/hm2的防除效果为69.2%(表1),低于初筛结果,因此所计算的LD50略为偏高,仅供参考。
从本研究结果分析,即使采用氰氟草酯低剂量处理双穗雀稗,着药部分防除效果也较理想,这说明双穗雀稗茎叶对氰氟草酯吸收作用较好,导致双穗雀稗植株死亡。相反,未着药部分防除效果较差,可能是由于氰氟草酯在双穗雀稗体内传导作用较差。要使双穗雀稗同一植株未着药部分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就要使用较高剂量的氰氟草酯。因此,从双穗雀稗的形态结构、代谢等原因分析氰氟草酯在双穗雀稗体内的吸收和传导[68],分析其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的影响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多年生杂草一直是杂草防除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无论是采用手动喷雾还是机械喷施往往都会出现喷雾不均匀甚至漏喷等现象,而且由于水稻植株对杂草的遮挡,也会导致杂草受药不均匀,从而导致其对双穗雀稗防除效果不彻底。因此,正确的施药技术是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达到理想防除效果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290.
[2]王修慧, 陆永良, 廖冬如, 等. 稻田双穗雀稗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及防控[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3(10): 121124.
[3]王修慧, 余柳青, 廖冬如. 鄱阳湖区稻田杂草防控技术规程[J]. 江西植保, 2010, 33(1): 43 48.
[4]陈文敖, 叶美德, 邱美祥. 双穗雀稗对直播早稻的危害损失和防除对策[J]. 杂草科学, 2000,18(2): 67.
[5]冯丽菊, 柳福春, 张士新, 等. 千金防除直播稻田双穗雀稗效果[J]. 杂草科学, 2005, 23(3): 3435.
[6]Bukovac M J, Petracek P D, Fader R G, et al. Sorp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plant cuticles [J]. Weed Science, 1990, 38(3): 289298.
[7]杨朝东, 张霞. 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通透性生理和茎解剖结构补充研究[J]. 植物研究, 2013, 33(5): 564568.
[8]RuizSantaella J P, Heredia A, De Prado R. Basis of selectivity of cyhalofopbutyl in Oryza sativa L.[J]. Planta, 2006, 223: 191199.
(责任编辑:杨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