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牺牲》与鲁迅《孔乙己》比较研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hi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舍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知识分子形象与命运的书写,但深埋在背后的是对于生存哲学的反思。《牺牲》与《孔乙己》就是典型的文本,细读文本会发现两者存在很多共通性,同样以“我”为叙述视角及“老梅”这类对同胞的“旁观者”的眼光下书写了中国的“洋博士”与“古文人”们共同的悲剧命运,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又是在这三类人物的塑造中发掘深蕴其中的生存哲学。
  关键词:老舍;鲁迅;《牺牲》;《孔乙己》;生存哲学
  一、叙述者“我”的存在意义:主体意识
  《孔乙己》与《牺牲》是典型的短篇小说,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诠释更多的意义空间,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法会比较得当,我想鲁迅与老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了。如果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归类的话,《孔乙己》与《牺牲》是以“我”的限制视角叙述他人,但《牺牲》中的“我”更具主体意识。两个文本选择以“我”的视角叙述小说人物的意图是什么,首先要确定“我”是谁,“我”不是作家本人,但“我”肯定又会被作家赋予某种意义满足内心的诉说欲求。小说作为可以虚构的体裁被作家乐于使用,但虚构不代表不负责任,在“我”的身上除了叙述功能以外应该还承担了其他的责任。
  《孔乙己》的叙述者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采用回忆性的叙述,不选择酒店老板和那些其余的顾客的回忆,这都是特意为之,因为“我”是特殊的“看客”,在观看孔乙己时经历了变化,一开始在“我”的眼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从前半部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在“看与被看”的模式中此时的“我”还是特别的第三者,“我”冷静地叙述着酒店的环境酒掌柜及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作者将“我”设定成第二层次的“看”,时间久了以后,“我”有了变化,“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此时的“我”已在环境的熏染下开始看不起孔乙己了,甚至不认为自己会做成掌柜,封建等级制度慢慢吞噬了“我”。在这篇文章中“我”并没有很多描写但是鲁迅却在“我”的身上赋予了除了结构以外的深刻意义,鲁迅在揭示封建制度的丑陋与危害它甚至可以泯灭人性,贫穷与病痛的伤害抵不过血肉同胞的冷漠的扼杀,“我”看到了其他人的冷漠但“我”也无法摆脱这样的生存现状,为了生存。
  《牺牲》同样选择了以“我”为叙述视角,而不是老梅或是毛博士自己也是有深意的,以“我”的陌生人的角度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可能更加客观能够与读者的情绪变化共进退,这样的叙述技巧显示了老舍是很会写小说的人。而这也是《牺牲》中的“我”与《孔乙己》的小伙计共同之处,一开始都是从其他“旁观者”的言语与态度中去了解,但是《牺牲》中的“我”是比“小伙计”更具强烈好奇心和主体意识的人,初次印象也是外貌描写“这个人有点特别他全份武装地穿着洋服……他不使人觉到穿西服的洋味儿而令人联想到孝子扶杖披麻的那股勉强劲儿。”文中提到“我”好奇但是“我”不愿道听途说,所以“我”是比《孔乙己》的小伙计更具主体意识的叙述者,而且其中还掺杂着想要救他的欲望,这与文中设定的社会背景还有年龄及教育程度有关。后来由于太过好奇“我”主动与毛博士交往,期望在交谈中了解这个拧巴的人,但后来有些反感了,除了谈所谓的“美国精神”而落脚点永远是女人别无其他。此时“我”已经加入真正的旁观者行列了,但这种变化与“小伙计”的转变有些不同,“我”是在努力后失望的退出。“我”确实失去耐心了但再后来“我”听说毛博士与学校辞职要工资再与女人订婚“我”还是忍不住去打听,最后当听说女人跑了,“我”又去看不让自己喜欢的毛博士,“我”为从毛博士嘴里打听到的事情与自己心中所想而暗喜,这是人性中的通病,摆脱不了对他人的好奇。整个故事中,“我”对于毛博士由好奇到厌恶再到最后的无奈,深刻的显现出作者给予叙述者“我“的意义,透过“我”表达出对于这种“假洋鬼子”的批判,但又是无法救赎这种同胞们的惋惜与无奈。
  二、自始至终的“看客”:群体生存
  《孔乙己》中的酒店掌柜及顾客在小说中是自始至终的“看客”,是已被麻木社会同化的怪人。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如今变成刽子手,对于孔乙己的悲惨经历只是他们喝酒时的谈资,而酒店掌柜的也总是只惦记着有关钱的事情,并不管孔乙己的死活。在鲁迅的眼里这些“看客”的冷漠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旁观与冷漠吞噬着更多的人,如十二岁的小伙计还有吃孔乙己的茴香豆的更小的孩子们,连本可以纯真的孩子也进入“看客”的行列了,这样的社会还能救吗?这才是作者更为悲伤的地方,孔乙己这样的底层人物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群体生存中奉行着随波逐流的法则。
  《牺牲》中的老梅也可以归为自始至终的旁观者。他不待见毛博士但他也不拒绝与毛博士交往,他满眼是对这个留美归来的博士的嘲讽,首先确实是毛博士做事很另类,和老梅有些过节,但是老梅确实对毛博士的处境并不真心表示出同情,而是冷漠嘲讽地看待毛博士的境遇,而且刻意的引出话题让“我”也对毛博士反感。老梅因私事让“我”代课才有机会与毛博士多交流,老梅可以说间接帮助了“我”变成看客的,为“我”的转变提供了机会。除了老梅以外还有着墨不多的看客们,比如校长还有大批的和老梅一样的同事都在看毛博士的笑话,而且文中提到毛博士看起来寂寞,“我”一来他就兴奋地带着泪的跑来,这里侧面反映出更多的人不会去搭理毛博士,没人帮他倾听他,虽然他确实是没救的人,但像老梅这样的“看客”是不是也如《孔乙己》中的“看客”一样充当了落井下石的角色呢?“我”觉得毛博士是“没有根儿的人”,他除了自我的抛弃更是因为无论在哪里都是孤独的,《孔乙己》与《牺牲》中体现了群体自发的冷漠与生存法则就像是暗箭无处可躲,人性中的冷漠让濒临绝境的人跌落悬崖。
  三、“洋博士”与“古文人”的悲剧:生存之虚无
  孔乙己是受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古文人”。孔乙己的悲剧有社会的原因,但也有他自己不能跟随时代的变化做出选择,固步自封而酿成的悲剧。鲁迅在孔乙己这类旧式文人身上是对中国封建制度的一种批判与无奈,更是对于当时冷漠社会可以吞噬人性的焦虑,然而蕴寓其中的还有对于知识分子自身的软弱性与人性缺陷的阐释。孔乙己有知识但他去偷书,他有手有脚却不会去自谋营生,面对别人的嘲讽他应该连自己都麻木了,他自视清高却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孔乙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替中的牺牲品,孔乙己的悲剧是他缺乏自我的正确认知还有他的固执与麻木,他坚持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他的生存走向虚无,“科举精神”是他盲目生活的幌子罢了,最终在他人的冷漠与自我的迷失中走向了死亡。
  毛博士是留美归来的新式人才,但是他也是可悲而可笑的。毛博士认为自己从美国回来理应受到高规格的待遇,他也是自视很高,他的处事方式注定会树敌而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满口“美国精神”,而他学到的仅是皮毛而已,是崇洋媚外的嘴脸罢了,他一味得觉得美国好,也仅是物质层面的肤浅判断,毛博士是没有根的,即便他是中国人但他根本心中看不上这个本来的根,他忘了本,所以他注定是悲剧的,他是中西文明冲突下的背叛者,所以没人会尊重连自己的国都不爱的人。而他也没有能力融入西方文明中,因为只是皮毛。所以毛博士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无论是“古文人”孔乙己还是“洋博士”毛博士他们都被时代所抛弃了,一方面是社会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自救的能力。孔乙己摆脱不了科举制度,毛博士满口的“美国将神”,他们身上都有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近乎致命的偏执性,他们的悲剧是注定摆脱不了的命运,要么死亡要么自我精神崩溃。毛博士的“美国精神”和孔乙己满嘴的“之乎者也”的“科举精神”一样,他们生存法则不适应当下,打着高尚的旗号做并不高尚的事,所以终究是可笑而可悲的虚无存在。
  《孔乙己》与《牺牲》在关于个体与群体中如何生存的问题有很多重叠之处,但彼此又有所差异,都坚持了虚无的存在,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无路可走,牺牲了不该牺牲的,得到的就是无尽的虚无。
  参考文献:
  [1]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吴晓东.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J].北京:北京大学,1988.
  [3]郑萍张靖.《孔乙己》叙述的空间形式[J].鲁迅研究月刊,2001(05).
  [4]王本朝.论老舍小说的叙事伦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05).
  [5]李宗刚.父权缺失与孔乙己的人生悲剧[J].鲁迅研究月刊,2013(04).
其他文献
摘 要:渔灯节是沿海渔民祭拜海神、送渔灯祈福的传统渔家节日,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或者十四举行,是。渔灯节作为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了渔民们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渔灯节从明代产生以来,有3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本文分析渔灯节活动中的祭祀、宴会、娱乐等主要仪式或者项目,有助于理解渔灯节对渔民节庆闲暇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渔灯节不仅为渔民创造了祈福的心理寄托,也为渔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机会,也扩大了陆地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物质日益得到满足,人们开始思考经济政治发展背后的文化要素,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学热”一度兴起于中国,国学热的兴起使得悠久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再度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以及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中积极抵抗全球化的压力。  关键词:国学热;民族文化的自觉;继承;中国身份  雄踞远东大陆的中国,西北背靠高山大漠,东南面对茫茫大海,两千多年间在几乎与其他文
期刊
在这个光彩夺目的天宫里  在这个风光无限的世界上  在这个欢呼自豪的午夜里  如痴如醉加欣喜若狂的云  心灵与魂体在空中飘荡的云  真的让我激情迷恋高兴的云  躺在床上,上帝恣意引诱我  我的爱抚象汪洋大海一样深沉  令人倾倒徜徉呻吟撕心烈肺地大叫  我的高涨似海潮汹涌波涛冲击咆哮  云如一头被驯服的猛虎那样疑视我面露微笑  云那招架玉帝的姿势一个个在我面前舞蹈  纯朴天真浪漫活灵活现那种激情要了
期刊
中国的大学是个格外神奇的地方。大批曾经刻苦勤奋,每天“鏖战到天亮”的高考毕业生进入这里后,大部分都如同变了个人一般,慵懒,不上进。女生梳妆打扮,男生球赛电游,与高三时期的他们完全是天壤之别。这绝非个体现象。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许多人似乎忽然失去了自我,没有目标,没有志趣,他们像一个个迷茫的孩子,站在岔路口失去了方向。  没有了高考,我们真的别无追求吗?我们的生活,除了高考,真的空白如纸吗?高考之外,
期刊
为你献上这些诗篇  如果我对你的爱传播到永远  并在整个人间传播挚爱痴情一片  引起世人惊魂动魄呐喊激情无限  叫天神顿生嫉妒天怒人怨  为了我对你的爱充满醋意而现  激动喜欢羡慕言传这爱的诗篇  上天为了追忆你的爱将天门打开  人间为了追忆你的爱而关闭睡眠  我那拥抱你的爱抓住你的瞬间  我心着魔一样爱心大于天宫百般  我的魂我的魄我的爱我心之愿  无处可现高出可喊感地动天  大爱小爱海潮一般奉
期刊
啊,高贵而沉默寡言的你  啊,蕴藏着郁郁和泪水的你  你越是躲避我,美人啊  我越是离不开对你的爱  越是觉得你,我天上恋人的光彩啊  等待我地球引力般强健的双臂  与无际跨越的距离把你全身环绕  绕过你的腰、你的身体、你整个的人  我就越是爱你、爱你、真的好爱你!  我向你走进、在征途、在天际  我在天宫一号上看着你、爱你、好爱你  我正在想你、抱着你,一下一下的吻你  仿佛神九与天宫4号对接 
期刊
摘 要:“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这12个字代表着浙江精神,而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也成为了实践浙江精神的典范。杭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更是一座经济名城。杭州的一呼一吸都展现着其务实、诚信、勇敢的工作作风,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时俱进。  关键词:杭州;浙江精神;历史;文化;经济  浙江人在2000年提炼出的浙江精神是16个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
期刊
喜欢王开岭先生的文字,理性、尖锐而又不乏感性,雅致的笔意,带给人思想的震撼和直抵灵府的触动。读完先生的《古典之殇》,合上书,一个人静静地细品他笔下“原配的世界”中,那些于现代而言再也难觅的古典元素,那些曾经朴拙、简稚的东西,那些由美好的物象触发衍生的感动和回味,真的带给了自己一种珍贵的心灵体验。  古典之殇,即古典元素、场景,原始经历、记忆的伤逝。的确,这个时代变得太快,五色杂陈,来不及驻留,来不
期刊
摘 要:对于《复仇》,一直以来都有大量的研究。历来的研究者基本都会将其研究依据定在鲁迅先生“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但这种研究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研究则从文本出发,并结合先生的生活背景来探究文中鲁迅先生在人生的低谷中依旧选择抗的状态。  关键词:复仇者;个体;抗争  《复仇》作为鲁迅思想中独具一格的散文,曾在学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今天我则试图从文本细读中理解鲁迅先生在人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三篇小说中提炼主题,简要分析作品主人作为知识分子的心理历程。许灵均和章永璘灵魂中都深藏着孤独的内核,表露的情感中不乏欲望的挣扎以及爱情的肉欲。  关键词:《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心理历程  古语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放在新时期著名小说家张贤亮身上最是恰当。张先生是以诗人身份初入文坛的,身上自带有诗人特有的浪漫、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