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色·戒》所引发的思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电影观众趋于多元化,电影产品也应该随之而变得多样化,相应的市场法规也应当细化,“老少成宜”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了。电影分级制可以更好地发挥电影创作者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让中国的电影市场更加的繁荣多样。中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国情条件下制定,中国电影走了百年,虽然不及欧美电影强国的历史,但是在这百年当中,中国的电影发展越来越好,更加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会让中国电影的市场更加百花齐放。
  [关键词]电影审查 电影分级 目标受众 创作自由
  
  导演冯小刚曾说“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迫在眉睫,不是说一强调分级就是要拍三级片,电影分级制度是对电影创作和观众的一种保护,如果一部电影总是老少咸宜,那其审查就会严格,就要考虑它会对哪些层面的观众产生负面影响。这样不利于电影的创作。”
  2007年年末,一部《色·戒》终于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下登上了各大院线的银幕,然而令人遗憾却又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中国内地的观众纷纷走进影院观看了被删剪后的《色戒》。我在想,中国电影已经走了100多年,为什么还在为追求13亿人同看一部电影而这么一如既往呢?《色·戒》在除中国内地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上映时都被定位最高限制级。但是因为在很多国家有明确的电影分级制度,所有达到观影要求的观众都可以完整地欣赏到李安导演这部优秀的作品。然而由于中国内地的电影审查制度,电影的上映时期一拖再拖,最终在删减了7分钟镜头后。电影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为了营造那片与众人乐乐的“合家欢”场面,电影被分解了、盗版市场再次异常火爆、网络下载的点击量节节攀高,不知道这样审查后的结果是喜还是忧?
  中国的电影分级制已经呼喊了很多年,可是迟迟不能实现,致使很多电影不能“浮”出水面,这在剥夺了观众观影权利的同时也严重的挫伤了创作者的创作欲望。导演贾樟柯等在联名给国家电影局的信中呼吁“我们认为应该以电影的分级制度来取代电影的审查制度。我们以为分级制的科学性在于首先能够保证导演的创作自由,同时对影片的受众范围予以分类和限制。这意味着有关部门能够有效引导和控制电影受众,同时导演能够充分享有宪法赋予的创作自由。”呼吁归呼吁,最终的结果还是,大家为了拍摄一部从8岁到80岁的人都能观看的影片而绞尽脑汁。结局是什么?就是中国的电影千篇一律,这不能完全怪罪创作者的创作水平。他们也想拍《星球大战》,但那严重脱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他们也想拍《断背山》,但那里有“电审”中明文规定禁止的内容,他们也想拍《哈利波特》,但有人说那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太多这样的阻止,中国电影创作的上空只停留着一种声音,那就是“万民同乐”,作品最终大众化的结果就是失去了真情实感,而让人看得索然无味。
  中国电影的被禁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第一部被禁的电影是1950年孙瑜拍摄的《武训传》。后来的几十年间,很多电影导演都遭遇了被禁事件。在这些被禁的影片中不乏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谢晋的《芙蓉镇》、田壮壮的《蓝风筝》、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姜文的《鬼子来了》、贾樟柯的《小武》等等,当然其中有些影片是在做了大量的“缝缝补补”之后得以“重见光明”,而更多的影片都走到了“地下”,所以中国才出现了一批被称作“地下导演”的导演们,这恐怕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稀有产物。
  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分为电影剧本(梗概)备案和电影片审查制度两个步骤。《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管理规定》说明了“电影片禁止载有的电影内容”和“应当删剪的电影片”的内容。当然中国某些电影的被禁也是可以理解的,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被审查的电影中夹杂有淫秽庸俗内容,不符合道德规范和观众欣赏习惯的,以肯定的态度描写婚外恋、未婚同居及其他不正当男女关系的;造成强烈感观刺激的较长时间的接吻、爱抚镜头及床上、浴室内的画面;具体描写淫乱、强奸、卖淫、嫖娼、同性恋的等等,很多内容都在被禁范围之内,针对诸多的禁止条例,我们似乎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霸王别姬》可以称为中国电影的一座里程碑,电影中的内容恰恰就反应了这个敏感的话题。然而电影内容却是十分唯美的。观众通过人物的成长和命运的变化而深刻的理解了主角程蝶衣的内心感受和无奈的挣扎。面对命运而无力抗争,最终惟有一死而了结一生的爱恨纠葛。我认为。在电影中只要不是错误的宣传一些不被社会公认的价值观。能够通过艺术的加工让观众正视社会敏感的问题,而引发一些思考,这才是电影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每天都在为了迎合全中国的观众努力拍一些无关痛痒的题材内容。假大空、高大全式的人物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了。所以说,面对这样严峻的问题。电影分级制的出台已是刻不容缓。
  电影被禁止无非就是两点原因。一是没有按照电影审查制度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改;二是内容实在“不堪入目”,直接被搁置。转入“地下”。乍一看,没有什么不对。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可是仔细一琢磨。生活本就是有许许多多善恶、真假、美丑所组成的画面。什么都要禁止,电影的“格调”必然就要“拔高”,这也未必就是所有电影导演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啊!中国电影院门可罗雀的凄凉场面也并非是假的。每一场影片的放映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座位是空的,只能靠一场接一场的放映来填补空白。面对这样的事实,观众想说、专家想说、电影人想说,中国电影的分级制何时才能到来?被禁的影片虽然它们没有正式登陆各大院线,却还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且还得到很多观众的好评。影片虽然在非正式的情况下被欣赏了。但是国家为此混乱了吗?人民的道德为此沦丧了吗?社会的意识形态为此而改变了吗?一切依旧,所以说与其那么“禁”着,不如想些办法,让符合观影要求的观众们好好的欣赏影片,不要因为一个“禁”字而让那些不法商贩坐收渔翁之利!没有必要什么东西都要上纲上线,只有让人们看到了事情表面的假恶丑,才能让人们真正的体会到真善美的可贵。电影审查就怕“灰暗”,一“灰”就要删,一“暗”就要“禁”,这样审查出来的影片是达到了万民同乐的效果,可是距离真实的生活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电影审查的官员们似乎低估了观众的审美和欣赏水平。不敢说人人都有正确的价值去向,但是为了“保护”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了大多数观众的利益,这样的做法似乎还值得商榷。
  电影既然有被禁的命运,自然就会有人为它鸣不平。2003年3月,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著名编剧王兴东就“中国电影实行分级制”正式提交了议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几十家媒体和众多电影界人士纷纷对此展开讨论。后来著名影星巩俐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又再次提出电影分级制度,很多导演和演员也在不同的场合一直在呼吁着电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战争片,《拉贝日记》采用了不恰当的高远视点,以至忽视了中国难民的真实存在:其次,作为失职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人格化身的抽象父亲形象,因与具象的清纯可爱的女儿形象缺乏对等关系而显得突兀怪异。最后,琅书,这位用白描手法勾画的正面中国少女形象,因其对父亲的单一仇恨情绪与不知感恩的品德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光彩。  [关键词] 虚设群像 父亲 女儿    影片《拉贝日记》讲述了一个德国纳粹商人在南
手机镜头进化史厚度镣铐下的舞蹈  人们经常用“弹丸之地”来形容面积特别狭小的地区,而在手机这个长方形薄片上,留给摄像头的空间往往比“弹丸”还要小。因此,限制手机摄像头焦距的除了成本,还有体积。无论手机还是相机,镜头的光学设计都要遵循客观的物理定律。这就好像24mm、50mm的单反镜头可以做得很小巧,但200mm、500mm的超长焦镜头则一定是又大又沉。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手机上的摄像头焦距一直徘
【摘要】李安是一位著名的华人导演,他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获得称赞,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了无数观众。李安在他的导演生涯里,经历了从“台湾导演”到“好莱坞导演”再到“华人导演”的回归。他尝试过完全用好莱坞的方式拍摄影片,没有成功。至此,他回归到了一条中庸的路上:电影中所体现的文化特色需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将文化特色溶化在普遍的人性里。  【关键词】李安 电影 本
[摘要]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发展史上的一抹清丽色彩,自诞生以来经历过辉煌与低谷。新时期,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水墨动画迎来了新机遇,三维水墨动画应运而生。现今,水墨动画“笔墨随时代”,正逐渐突破各种局限,积极与新媒体、新技术联姻,朝数字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水墨动画 三维技术 镜头语言 交互动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
[摘要] 在小说《画皮》近50年的影视改编历程中,不同版本的《画皮》在核心主题上衍生出诸多变异。“题外之义”的添入,体现出改编者对原作的误读和悖离,从而使原著与改编的关系渐行渐远。由此思之,作为影视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重审影视改编的合法性,力倡影视改编的规范化,已成为影视改编者必须严肃面对和慎重对待的问题。  [关键词] 《画皮》《聊斋志异》影视改编 规范化    《画皮》作为蒲松龄《聊斋志异》
[摘要]《武林外传》的“A、B以及C”并列结构是一种创新的语法结构,起着强调语义、构造幽默的作用。  [关键词]《武林外传》 语言 并列结构    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自播出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热捧,各家电视台也不惜轮番重播。该剧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语言运用“非常特别以及极其”的出色。剧中人物语言幽默诙谐,“令人喷饭”、“搞笑”、“令人爆笑”(网友语)。这种幽默效果源于作者大量运用仿拟、别解、谐音等修辞
摘要 “芙蓉姐姐”之所以能够突破“文化工业”的话语霸权,以另类的执著而声名鹊起,在于它代表了转型社会中人的精神家园在“偶像文化”的重压之下,对于张扬“自我”的向往和认同,是互联网将传播推进到“个性化时代”的一个必然现象和产物。没有互联网这样的现代信息传播形态,就不可能有“芙蓉姐姐”对于“偶像文化”的突围。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意识形态 美学    2010年上半年国内影艺界最“雷”人的新闻,莫过于
摘要 在《魔戒》之前,彼得·杰克逊被称为“血腥片导演”,其早期作品几乎都是些“血肉横飞”之作。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电影人,善于将暴力元素在不同时期进行转化,逐渐靠近主流,从一个另类的血腥片导演成功转型为兼顾商业与艺术的主流人物。暴力元素从来没有在彼得·杰克逊的影片中消失,只是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消解。  关键词 暴力元素 消解 变化    把彼得·杰克逊的名字与《魔戒》联系起来。在20
[摘要]每一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标识,被称之为职业形象,其具有引起注意、建立公信力,便于沟通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职业形象呢?电视剧《亮剑》以“文化人”作为那个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以鲜明的仪态、高超的职业能力、高尚的职业操行展示了文化人的标识。对于今天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职业形象 职业仪态 职业能力 职业操行 文化人    2005年始
[摘要]分别由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和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和《活着》是两部经典之作,《霸王别姬》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英雄的幻灭的故事,活着时如夏花般灿烂,死亡亦是如此的美丽而平静,至于《活着》则是导演一种对生命体存有的极度讽刺,福贵的活着却面对的是不断的死亡,这样的活着是生不如死,是一种灵魂的消失与灭亡。两部电影侧重不同,但寓意深刻值得分析。  [关键词]影视艺术 艺术批评 存在 符号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