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案,顾名思义,即“教学方案”。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所有与课改相关的配套制度都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如何以新理念来审视教案现状,用信息化来促进教案创新,成了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一、以课标为镜,透视教案的现状
写教案是备课的重要环节。然而,依标扣本,透视现行教案,显而易见,因评价体制积弊甚深,形式主义幽灵猖獗,课堂教学深受其害。
(一)教案无用论:抄写教案备查,课上不用
领导检评教案,无非是数数个数、查查步骤、看看书写。为应对检查,许多教师不吝时间、不惜笔墨,充当教案书的“搬运工”,全然脱离了校校不同、班班有别、生生各异的教学实际。更有甚者,有的教案是往年的教案重新抄录,时间在变、教材在变、学生在变,唯有教师的“传抄精神”未变。这种“搬用抄写”的教案平日不用,整洁如新,无折痕、无圈画,沦为仅供备查的“无用教案”,长期处于“冬眠”状态,导致教案与课堂严重脱节。
(二)教案精简论:书写简案应付,省时省力
有人认为费一天工夫备的教案和花十分钟写的教案,价值是一样的。于是,他们大刀阔斧、化繁为简,东摘西抄所谓的“重点环节”,这种教案,只备“课”不備“人”,只备“形”不备“神”,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更多的还是为了敷衍检查,完全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作用。课上,按课件照本宣科的现象大行其道,正如有人调侃的,信息时代的上课真成了“举手之劳”:操作简单,人尽可为。
(三)教案取缔论:不写教案上台,盲目执教
备课写教案对课堂质量有重要影响。但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一些专家学者“教案可从简或不写”的观点被他们断章取义地拿来为自己作注脚。认为在课本边上做做笔记就够了,带个U盘便可走上讲台。结果,因为无备而教,课堂环节颠三倒四、问题频发;因为无心预设,课堂生成猝不及防、无计可施;因为无力点拨,课堂效果一败涂地、尴尬至极。可想而知,课堂只能草草收场,无功而返。无教案上课是教师职业良知的缺失,课的样子其实就是人的样子。
二、以课改为鉴,观照教案的创新
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备课观念的蜕变更新,教案创新必须指向“为谁写、怎么写”两个方面,让课堂教学绽放异彩。
(一)为谁写:在磨砺中吸纳于心
1. 为了教师成长。备好一节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一节课备了一辈子”,而有的人“一节课用了一辈子”。教师写教案的过程就是明确教学思路、调整教学设计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将自己通过教学、反思得出来的东西用文字书写出来,混沌的、零散的思想才可能变为明晰的、完整的,备课才可能是切实的、高效的,而教后反思、二度设计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唯其如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才会在磨砺中不断提升。
2. 为了学生发展。作为教育者心智成果的教案,其目标必然指向课堂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做到“脑中有标、眼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二)怎么写:在创新中与时俱进
1. “静态教案”与“动态教案”切换。“动态教案”是相对于传统的“静态教案”而言的,传统的“静态教案”基本上是一次成形、万事大吉,教师上课往往并不依案而行,检查过后,便束之高阁。而“动态教案”倡导“留白”,教师可根据实际的授课情形,随时将自己的新思路、新设想写进已实施的教案,教案可修、可补、可改,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全国特级教师袁容认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言以蔽之,即“教案其实就是一个等待完善的事物”,而“动态教案”就是适时记录了“课前预设、课中生成、课后反思”的所有情况,让备课和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弹性”和“张力”,使教案和课堂教学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学校评价教案需要改变一元化的僵化要求,经过圈、改、批、注的教案,比那些整洁、美观的“克隆”教案更为实用,更有价值。
2. “有形教案”与“无形教案”结合。教案作为教学准备,有的可以形诸笔端、付诸文字,但更多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于胸、注于脑。前者从书面上呈现,是“有形教案”;后者在头脑中构想,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备课于书;后者是“隐性备课”,备课于心。“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教学思路的记录、授课步骤的提醒。“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机智等的综合体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越是注重师生交往的设计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如教师“奇特的构想”“灵机的发挥”等,就越难在教案中体现。但“有形教案”始终是根本,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对于“有形教案”,教师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操作性,该繁则繁,该简则简,可在教科书上标画批注,也可在教案本上圈点修改;可以写提纲,也可以制卡片,要求因人而异,形式不拘一格,但其核心思想必须“为教学实践服务”。
3. “手写教案”与“电子教案”互补。在信息化浪潮下,“手写教案”与“电子教案”孰优孰劣的讨论方兴未艾。笔者认为,如果教案服务于检查,无论是手写的还是电子的,都是不好的;如果教案服务于教学,答案是不唯一的。教案的好与不好,不在于教案所体现的形式如何,而在于教师的为与不为。为,纸质的也放光;不为,电子的也不亮。无论哪种形式,虽各有利弊,但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良心和精神有,“纸”的也能深入人心;良心和精神无,“电”的也难触及灵魂。当然,在信息化和多媒体发达的今天,现代电子备课的资源共享特性,是传统手写备课所无法抗衡的。敲击键盘已是常态,电子备课必将推广并盛行,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只需适当约束,比如“不允许用课件替代教案,采用电子教案必须有明显的二次备课痕迹”等。学校对教案的管理应因人而异,不宜整齐划一,更不能以一己之言全盘肯定或否定教师工作的全部。
时代在发展,课程在改革,教案也必须与时俱进,它应是刻在心中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应是写在纸上供人查验的吃饭家什,但改革创新需持有科学态度,切忌变“左”为“右”,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一、以课标为镜,透视教案的现状
写教案是备课的重要环节。然而,依标扣本,透视现行教案,显而易见,因评价体制积弊甚深,形式主义幽灵猖獗,课堂教学深受其害。
(一)教案无用论:抄写教案备查,课上不用
领导检评教案,无非是数数个数、查查步骤、看看书写。为应对检查,许多教师不吝时间、不惜笔墨,充当教案书的“搬运工”,全然脱离了校校不同、班班有别、生生各异的教学实际。更有甚者,有的教案是往年的教案重新抄录,时间在变、教材在变、学生在变,唯有教师的“传抄精神”未变。这种“搬用抄写”的教案平日不用,整洁如新,无折痕、无圈画,沦为仅供备查的“无用教案”,长期处于“冬眠”状态,导致教案与课堂严重脱节。
(二)教案精简论:书写简案应付,省时省力
有人认为费一天工夫备的教案和花十分钟写的教案,价值是一样的。于是,他们大刀阔斧、化繁为简,东摘西抄所谓的“重点环节”,这种教案,只备“课”不備“人”,只备“形”不备“神”,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更多的还是为了敷衍检查,完全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作用。课上,按课件照本宣科的现象大行其道,正如有人调侃的,信息时代的上课真成了“举手之劳”:操作简单,人尽可为。
(三)教案取缔论:不写教案上台,盲目执教
备课写教案对课堂质量有重要影响。但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一些专家学者“教案可从简或不写”的观点被他们断章取义地拿来为自己作注脚。认为在课本边上做做笔记就够了,带个U盘便可走上讲台。结果,因为无备而教,课堂环节颠三倒四、问题频发;因为无心预设,课堂生成猝不及防、无计可施;因为无力点拨,课堂效果一败涂地、尴尬至极。可想而知,课堂只能草草收场,无功而返。无教案上课是教师职业良知的缺失,课的样子其实就是人的样子。
二、以课改为鉴,观照教案的创新
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备课观念的蜕变更新,教案创新必须指向“为谁写、怎么写”两个方面,让课堂教学绽放异彩。
(一)为谁写:在磨砺中吸纳于心
1. 为了教师成长。备好一节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一节课备了一辈子”,而有的人“一节课用了一辈子”。教师写教案的过程就是明确教学思路、调整教学设计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将自己通过教学、反思得出来的东西用文字书写出来,混沌的、零散的思想才可能变为明晰的、完整的,备课才可能是切实的、高效的,而教后反思、二度设计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唯其如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才会在磨砺中不断提升。
2. 为了学生发展。作为教育者心智成果的教案,其目标必然指向课堂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做到“脑中有标、眼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二)怎么写:在创新中与时俱进
1. “静态教案”与“动态教案”切换。“动态教案”是相对于传统的“静态教案”而言的,传统的“静态教案”基本上是一次成形、万事大吉,教师上课往往并不依案而行,检查过后,便束之高阁。而“动态教案”倡导“留白”,教师可根据实际的授课情形,随时将自己的新思路、新设想写进已实施的教案,教案可修、可补、可改,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全国特级教师袁容认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言以蔽之,即“教案其实就是一个等待完善的事物”,而“动态教案”就是适时记录了“课前预设、课中生成、课后反思”的所有情况,让备课和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弹性”和“张力”,使教案和课堂教学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学校评价教案需要改变一元化的僵化要求,经过圈、改、批、注的教案,比那些整洁、美观的“克隆”教案更为实用,更有价值。
2. “有形教案”与“无形教案”结合。教案作为教学准备,有的可以形诸笔端、付诸文字,但更多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于胸、注于脑。前者从书面上呈现,是“有形教案”;后者在头脑中构想,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备课于书;后者是“隐性备课”,备课于心。“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教学思路的记录、授课步骤的提醒。“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机智等的综合体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越是注重师生交往的设计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如教师“奇特的构想”“灵机的发挥”等,就越难在教案中体现。但“有形教案”始终是根本,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对于“有形教案”,教师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操作性,该繁则繁,该简则简,可在教科书上标画批注,也可在教案本上圈点修改;可以写提纲,也可以制卡片,要求因人而异,形式不拘一格,但其核心思想必须“为教学实践服务”。
3. “手写教案”与“电子教案”互补。在信息化浪潮下,“手写教案”与“电子教案”孰优孰劣的讨论方兴未艾。笔者认为,如果教案服务于检查,无论是手写的还是电子的,都是不好的;如果教案服务于教学,答案是不唯一的。教案的好与不好,不在于教案所体现的形式如何,而在于教师的为与不为。为,纸质的也放光;不为,电子的也不亮。无论哪种形式,虽各有利弊,但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良心和精神有,“纸”的也能深入人心;良心和精神无,“电”的也难触及灵魂。当然,在信息化和多媒体发达的今天,现代电子备课的资源共享特性,是传统手写备课所无法抗衡的。敲击键盘已是常态,电子备课必将推广并盛行,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只需适当约束,比如“不允许用课件替代教案,采用电子教案必须有明显的二次备课痕迹”等。学校对教案的管理应因人而异,不宜整齐划一,更不能以一己之言全盘肯定或否定教师工作的全部。
时代在发展,课程在改革,教案也必须与时俱进,它应是刻在心中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应是写在纸上供人查验的吃饭家什,但改革创新需持有科学态度,切忌变“左”为“右”,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