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功能。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凸显历史学科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的作用。
一、古今结合,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之所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历史价值不大,就是认为历史是过去了的东西,对现实生活没啥用处。究其根源,历史教师也应负一份责任,因为很多历史教师就是为了教历史而教历史。其实无论哪一段历史都可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如讲“儒家思想的起源与特点”时,我会问学生:儒家思想在今天是否过时了?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能否找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其实在当今社会在教育、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儒家思想想问题、做事情。我认为把历史现实化,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
二、改进教法、活化课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伊始是教学的“黄金时间”,若开头新颖则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使其迅速产生知其所以然的欲望。例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学生们都惊讶不解,一心直口快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上下联怎么不对仗?上联中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我笑着说:“是呀,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讲袁世凯如何对不住中国人民的呀。”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这节课的讲述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2.让学生登台,激发学生兴趣。素质教育下的课堂应把三尺讲台开发成几十米的大舞台,在舞台上,教师要淡化自己的表现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这种情感冲动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美国内战》一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我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并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然后让学生穿越时空,进人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我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
3.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例如在讲“秦汉文化”一节中,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副象棋,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象棋文化隐含着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学生们兴致很高、踊跃发言,并且解释得头头是道,甚至连“科技发展”这样的信息都想到了。
4.运用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解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时,尽量用生动的语言以做到通俗易懂。例如在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前提”这一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当时我是这样解释的:这就像一个腿脚有残疾的人一样,当他慢慢走路时,残疾不容易被发现,可当他走得快起来的时候,一切就都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发展得越迅速,它的弊端也就暴露得越快、越多。经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三、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展示直观历史信息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理解、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愉快主动地学习。例如,比较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就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还有,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就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出答案,日本是一个面积有限的岛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四、在课程中渗透人文思想、情感教育
历史课程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拓思维外,还担负着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果教师能将教材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国情实事,就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启示。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一条条屈辱性条约的签订,“落后就要挨打”、“国富才能民强”在学生的心中已形成共识。教师可再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么作为青少年,怎样做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如此,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
一、古今结合,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之所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历史价值不大,就是认为历史是过去了的东西,对现实生活没啥用处。究其根源,历史教师也应负一份责任,因为很多历史教师就是为了教历史而教历史。其实无论哪一段历史都可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如讲“儒家思想的起源与特点”时,我会问学生:儒家思想在今天是否过时了?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能否找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其实在当今社会在教育、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儒家思想想问题、做事情。我认为把历史现实化,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
二、改进教法、活化课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伊始是教学的“黄金时间”,若开头新颖则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使其迅速产生知其所以然的欲望。例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学生们都惊讶不解,一心直口快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上下联怎么不对仗?上联中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我笑着说:“是呀,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讲袁世凯如何对不住中国人民的呀。”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这节课的讲述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2.让学生登台,激发学生兴趣。素质教育下的课堂应把三尺讲台开发成几十米的大舞台,在舞台上,教师要淡化自己的表现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这种情感冲动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美国内战》一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我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并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然后让学生穿越时空,进人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我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
3.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例如在讲“秦汉文化”一节中,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副象棋,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象棋文化隐含着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学生们兴致很高、踊跃发言,并且解释得头头是道,甚至连“科技发展”这样的信息都想到了。
4.运用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解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时,尽量用生动的语言以做到通俗易懂。例如在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前提”这一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当时我是这样解释的:这就像一个腿脚有残疾的人一样,当他慢慢走路时,残疾不容易被发现,可当他走得快起来的时候,一切就都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发展得越迅速,它的弊端也就暴露得越快、越多。经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三、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展示直观历史信息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理解、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愉快主动地学习。例如,比较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就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还有,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就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出答案,日本是一个面积有限的岛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四、在课程中渗透人文思想、情感教育
历史课程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拓思维外,还担负着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果教师能将教材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国情实事,就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启示。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一条条屈辱性条约的签订,“落后就要挨打”、“国富才能民强”在学生的心中已形成共识。教师可再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么作为青少年,怎样做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如此,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