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夜郎国的历史,最早见于史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此后又有《汉书》、《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诸典籍,对夜郎王、夜郎国族属、地望、同中原王朝及诸邻国的关系以及兴灭等等都作了一些记述。汉文献中的这些记载,在贵州各世居民族民间文学中大体都能找到相关的印证,而一些为汉文献中所未采录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则在民间口头传说及彝文典籍中保存了下来,成为难得而又十分珍贵的夜郎国史料。
这里,我们试以仡佬族传说及彝文典籍为例,谈谈其中有关夜郎国的若干史影。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也是这片土地最早的开拓者。只是在殷商时代,仡佬族被称为濮人,活跃在西南、中南的广大区域内。据《尚书》、《逸周书》记载,濮人曾以丹砂向商王进贡,后来又助周武王伐纣。春秋时期,西南地区的濮人建立了胖舸国。至战国时代,烊舸南部为南越国占据,北部被夜郎取代,胖舸国衰落后,分裂为蹩、且兰、句町、同并、毋敛以及滇、漏卧等方国。至西汉年间,夜郎王多同雄视一方,拥有精兵十万,借机扩张版图,占有今贵州大部,滇东北、川南、湘西及桂北一带,成为西南夷中称霸一方的最大的国家。武帝年间,大力经营西南地区,夜郎国及周边诸小邦与中原有了更多的联系。至东汉成帝二年(公元前27年),因夜郎与漏卧、句町连年战乱不止,汉遂灭夜郎。夜郎国灭前后,东汉史书中已将濮人称为“濮、僚”或“濮僚”并称,如晋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夷濮阻城”,但在《后汉书·西南夷传》里已记为“夷僚”,可见此时濮人已称为僚人,原因在于先秦时期即有部份百越民族北上移入西南地区,与濮人长期交往融合,成为僚人。僚读为“佬”,至魏晋以后,濮称消失,以僚专称。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僚自样河北人,所在诸郡,布满山谷。”据《广志》记载,由濮人长期发展而成的僚人当时主要分布在今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等地,至隋唐时期则演变为仡佬族,“仡佬”一词,在宋代则大量见于典籍。
仡佬族是古夜郎人后裔,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这一点我们在仡佬族习俗及民间文学中也得到了印证。仡佬族自称“地盘业主,古老前人,开荒烈主,辟草先人。”(《仡佬族古歌》第190页)办理丧事时,贵州其他民族出殡、送葬,一般都要沿途丢买路钱,唯独仡佬族出殡时没有这一习俗。因为仡佬人认为这里的土地是他们的祖先开辟的,所以送葬时无需花钱买路通行。过一年一度的吃新节也是这样。别的民族过吃新节,只能在自己的田里摘谷吃新,仡佬族人却可以成群结队地到其他民族任何人的田里摘谷吃新,不但不会遭受指责,反而很受欢迎。因为按照传统习惯,田主认为有仡佬人来摘过谷的田地,来年会获得丰收。在安顺地区弯子寨、黑寨的丧葬歌里,主持“开路”仪式时,被称为“纳汗”的巫师唱道:“……大田大地我们的,大山大岭我们的,东南西北我们的。大场大坝随便走,大冲大凹随便行,天宽地宽由你走,四面八方任你行。……”(《仡佬族古歌》第183页)而在仡佬族祭山神时,祭师唱的《三月三用书》里,更明确地指示了他们的先人就是“群柯国”、“夜郎国”的创造者:“胖舸国,夜郎国,它是哪家国?哪个朝代建?建在哪一点?哪家又来征?烊舸国,夜郎国,两个同是一家国,胖舸建在春秋时,战国才建夜郎 国。样柯先建起,夜郎后建百十年。都是建在西南地, 本是仡佬自己建。楚国襄王抗秦时,大派兵力进西 南。军过沅水时,就把夜郎灭。”《仡佬族古歌》第27— 28页)这些古歌里,既有仡佬人对夜郎国辽阔广大的 自豪感,也有他们在失去故土后对家园怀想、依恋的 忧伤。值得注意的是,在仡佬人的传说里,样柯、夜郎 都是他们的先民濮人建立的国家,“两国同是一家 国”,只是建立时期有先后的不同罢了。但是在彝文 典籍里,情形则很不一样。
彝族先民来自春秋以前从西北移人西南的氐羌 民族,与濮人共同构成了《史记》所称之“西南夷”中 的两大族系,也是夜郎民族集团中的主体,主要分布 在今之滇、黔、川三省交界处,至战国时,这部份人从 羌人中逐步分化出来,被称为“夷”人,即上文所引之 “夷濮阻城”中的:夷”。彝族先民进入贵州境内的时 间,从前的研究者习惯性地认为是在东汉以后,随着 彝文典籍的发掘与应用,有的论者又将其修改为这 “当然是就其主体部份而言,这并不等于说在此之 前,今贵州境内就完全没有氏羌族系的居民成份。”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第115页)但在彝文文献中, 夷人主体部份进入贵州境内,比这要早得多。夷人不 仅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简直就是夜郎国的统治民 族。正女口彝族学者余宏模先生所说:“夜郎是战国晚 期即已出现汉文史籍记载由夷人和濮人所建立的国 家,位于今滇黔毗邻之地,其统治民族当为夷人,被 统治民族中有大量濮人。”(余宏模《彝族在贵州高原 的古代历史变迁》)
据《彝族源流》及{西南彝志》等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先民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后,进入笃幕俄时期。笃幕俄聚三妻生六子,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个支系,史称“六祖”。夜郎(有的文献中译作“液哪”、“宜那”、“也納”)国即为生产力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武棘部所建立:“武棘同时出现,武焚同时形成,武棘为液哪之先,液哪是武棘氏裔,液哪竹子孙,液哪发祥于水,泰液水为液哪根。”文献中还记载了武焚氏早期的谱系:“棘雅蒙一代,蒙雅液二代,液哪朵三代。液哪朵时代,称液哪勾纪,代表天掌权,代表地守基业。液哪是天地之子,兴起君长制,液哪主一方。”此中的“泰液水”指传说中竹王兴起的豚水。这些记载印证了汉文献如《史记》、《汉书》及《华阳国志》中所记的史实:即1、夜郎王即竹王;2、夜郎国发祥于水边;3、实行君长制。这些记载还弥补了汉文献 记载的缺失,比如夜郎国的创始人是焚阿蒙3世孙夜 郎朵。夜郎朵建国后,其政权称“夜郎勾纪”,时在春 秋中叶,地处滇东北一带,与贵州土地上存在得更为 久远的烊舸国并世而立。从《夜郎史传》等文献还可 了解到:武棘氏共传了27代,第14世孙鄂鲁默时,结 成君、臣、师三方面的执政权力,并通过联姻方式,与 六部中的乍支联合,势力更为雄强,建都在赫章可 乐,开始了向东部濮人地区即样柯国的扩张。《夜郎 史传》尤其详细地记载了棘阿蒙第24世孙多同弭(即 多同)雄视一方的情形:“多同弭之世,住多同弭谷 (今云南曲靖)。自称天地代,说是天之子,也称棘后裔。开劈了新天,开创了大地。大地的四方,在四方五水,惟我独尊君,惟我享盛名。”据《益那悲歌》的记载,多同时正是“夜郎勾纪”家“第五度强盛”的时代,而强盛的原因,显然也是对内对外不断扩张的结果。夜郎人东征西讨、不断扩张的历史,在彝文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如对内征服糯部:“……糯家到了暑苦这一代,所有的威荣,全都丧失了,赏罚不用,由武部来掌权。糯的心怀愤恨,即向武进攻,结果糯家又失败了,从此以后的糯族,又迁走别处去了。”(《西南彝志》六卷)对外则攻击东濮与西濮。《夜郎史传》对于同濮人的争战描述十分具体:“凡日照之地,凡月明之处,都住着濮人。,濮住的地方,牛马羊成群。遍山是牛羊,养麦更丰富。这些濮人呢,他们也有兵。……他们的土地,不轻易给人,谁也休想占。可是夜郎君,四方的土地,全被他征收,唯有濮人地,不曾被侵占。夜郎君眼里,盯着这肥地。”“夜郎君兵马,向着日出方,开始进军了。夜郎君说道:‘我夜郎大军,谁敢来阻挡?谁敢来挡路?’……夜郎军主将,勇敢而顽强。把精兵调派,从四个方向,一方一路军,团团来攻城。悲惨的濮地,在此兵势下,濮人的城池,被夜郎所得。……”
上述记载表明,夜郎统治民族夷人是由西往东打,占领了濮人之地,然后才以夜郎国取代了濮人所建立的烊舸国。在时间上说,这与汉文献中的记载及仡佬族古歌中的传唱暗合。即贵州境内的夜郎国比样柯国的出现要晚“百十年”,约在战国初年。不过这里也出现了一个矛盾,即作为仡佬族先民的濮人与作为彝族先民的夷人武部氏族,至少在夜郎时代一个是被征服者,一个是征服者,何以在他们的传说里将自己视为夜郎国的缔造者呢?这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彝族学者余宏模先生的解释很可参考:“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南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贵州境内的濮人势力衰落,夷人崛起雄踞,百越向北迁徙,南蛮向西移动,皆在贵州高原会合。濮人在分化,融合百越为‘僚人’,融合夷人则称‘夷’。”(余宏模《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古代历史变迁》)这种融合当然是在对抗(战争)与非对抗(联姻,商业等交往)的多种形式下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形成的。正如《益那悲歌》中透露的消息;“笃米的子孙,彝人不和睦,遇外族和睦。”(《益那悲歌》第31页)其结果便是使得两个民族的先民无论其血统及文化都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将夜郎视为自己的国家,并由此产生了对于夜郎文化的认同。所以《华阳国志》记述竹王兴起时,“遂雄夷濮”;而在竹王被斩后,又有“夷濮阻城”的事发生,正是这种民族融合情景的忠实反映。由此也可证实,夜郎国是仡佬族及彝族先民共同创造的,当然也包括了百越族系的布依、侗、水等民族。不过这两个民族的先民濮人同夷人,成为夜郎民族集团中的主体民族,则是确凿无疑的。这一点在民间文学中亦有反映,流传在毕节地区的彝族传说《仡佬王铸铁柱上天》里就说:彝语称仡佬族为“濮”,仡佬族(操彝语)自称,也称“濮”。“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濮有变彝的,彝也有变濮的。”还说仡佬王死后,仡佬族失去了当家人,他手下的人就到处去找有本领的人来统率族众:“他们走了许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后来去到云南东川,找到我们彝族先民的首领勿阿纳。勿阿纳带着族众才来到水西这个地方。”(《益那悲歌》第31页)勿阿纳约当东汉初年人,可见在夜郎时代,夜郎这两个主体民族的融合已难分彼此。
夜郎雄掌一方,成为南夷最大的国家之后,碰上汉武帝拓边开疆,命唐蒙通西南夷,多同遂结好汉使,归服王化,曾举兵拟助汉朝灭南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侯多同受命入朝,晋见武帝,赐印受封为“夜郎王”。这一段史实在彝文文献中所见不多,仅流传在六枝一带的《夜郎同亭》中有如下记载:“……迎夜郎,在同亭木家。首转结(接)触中央,会见武帝皇帝,用马与衣料,在龙莫殿会见。”“从此次以后,始知道往来。唐(唐蒙)越榨观察,争取纳锁,要纳鲁陇茂,联合诸大官,进而受颗帝玺。”
夜郎国到了棘阿蒙第27世孙莫雅费(费,又译作“邪”,即末代夜郎王兴)时,由于连年与漏卧、句町举兵相攻,引起东汉王朝反感,谴使调解无效,新任样柯太守陈立乃至且同亭诱杀夜郎王兴。兴妻父翁指助兴子邪务迫胁周边二十二邑反,陈立以绝粮断水之法促成夜郎联军内乱,“共斩翁指,持首出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夜郎国由是灭亡。夜郎国灭这一段为汉文献记载得颇为详尽的史实,在彝文文献中亦可得到印证。《夜郎史传》中说:“莫雅费之世,乱出柴确星,赫万妖横行,赫洪怪乱世,立慎特罢凶,夜郎被攻打,夜郎被消灭。高天黑漆漆,大地昏沉沉,夜郎的残余,迁往啥弭去,住啥弭卧甸,就是这样的。”不仅指明夜郎国灭亡的时间是在莫雅费(兴)时,且说明当时有凶星出现的天象。而在《汉书·天文志》中的记载与此相合:“河平二年十月下旬,……岁星,荧惑西去填星,皆西北逆行。占曰:‘三星若合,是谓惊位,是谓绝行,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其十一月丁已,夜郎王兴大逆不道,样柯太守立捕杀之。”夜郎国灭后,兴子邪务率领残众逃往滇西境(啥弭卧甸)的经历,汉文献无载,在仡佬族传说中,却保留了下来。一是仡佬族祭山时的《供山用书》中所写:“……(楚将)派兵来追赶,前有(大)河在路边。无奈便把船家喊,就叫船家快渡船。船小难渡人和马,渡得马来人也难。夜郎头见了这光景,立誓不蒙这死冤。……楚王设下牢笼肉,害死仡佬万万千。幸有老天开龙眼,逃脱仡佬九(汉)在,仡佬九(汉)又发誓,立志同心保江山。好好守住西南地,保住仡佬夜郎在。”(《仡佬族古歌》第29、30页)其中所称之攻入夜郎者为“楚军”,恐是假托。因为据汉文献所载,有“且兰既克,夜郎又降”之句,可见庄踽入滇前同夜郎并无战事,更谈不上“害死仡佬万万千”。堪与之相称的只有这令夜郎亡国的最后一战。流传于云南省云山州砚山县阿基乡玛德克寨的仡佬族传说也证实了这一点。此传说称:“老祖人们是由贵州迁到云南避难的。一路上闯过无数关卡,历尽千辛万苦。当他们走到南盘江上游的八达河时,前有大江阻拦,后有敌兵追赶,情况十分危急。领头的老人急得无法,抬头高喊:‘天呀——话音刚落,江水突然断流,现出了一条通路,使他们得以顺利到达对岸。人们刚过了江,江水马上复流,堵住了后面的追兵。仡家才在这八达河边生存下来。所以,每到过春节祭祖时,各家都要用刀头十块,摆成桥礅,再用糯米做成草鞋形糍粑,当作桥板,搭成一座长桥,以作为对前辈祖人胜利过江的纪念。”(《贵州少数民族文学丛书·民间文学概况》第262页)剔除这个传说中的神话色彩,正好是一幅夜郎残部逃向滇西时的迁徙图。
这里,我们试以仡佬族传说及彝文典籍为例,谈谈其中有关夜郎国的若干史影。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也是这片土地最早的开拓者。只是在殷商时代,仡佬族被称为濮人,活跃在西南、中南的广大区域内。据《尚书》、《逸周书》记载,濮人曾以丹砂向商王进贡,后来又助周武王伐纣。春秋时期,西南地区的濮人建立了胖舸国。至战国时代,烊舸南部为南越国占据,北部被夜郎取代,胖舸国衰落后,分裂为蹩、且兰、句町、同并、毋敛以及滇、漏卧等方国。至西汉年间,夜郎王多同雄视一方,拥有精兵十万,借机扩张版图,占有今贵州大部,滇东北、川南、湘西及桂北一带,成为西南夷中称霸一方的最大的国家。武帝年间,大力经营西南地区,夜郎国及周边诸小邦与中原有了更多的联系。至东汉成帝二年(公元前27年),因夜郎与漏卧、句町连年战乱不止,汉遂灭夜郎。夜郎国灭前后,东汉史书中已将濮人称为“濮、僚”或“濮僚”并称,如晋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夷濮阻城”,但在《后汉书·西南夷传》里已记为“夷僚”,可见此时濮人已称为僚人,原因在于先秦时期即有部份百越民族北上移入西南地区,与濮人长期交往融合,成为僚人。僚读为“佬”,至魏晋以后,濮称消失,以僚专称。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僚自样河北人,所在诸郡,布满山谷。”据《广志》记载,由濮人长期发展而成的僚人当时主要分布在今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等地,至隋唐时期则演变为仡佬族,“仡佬”一词,在宋代则大量见于典籍。
仡佬族是古夜郎人后裔,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这一点我们在仡佬族习俗及民间文学中也得到了印证。仡佬族自称“地盘业主,古老前人,开荒烈主,辟草先人。”(《仡佬族古歌》第190页)办理丧事时,贵州其他民族出殡、送葬,一般都要沿途丢买路钱,唯独仡佬族出殡时没有这一习俗。因为仡佬人认为这里的土地是他们的祖先开辟的,所以送葬时无需花钱买路通行。过一年一度的吃新节也是这样。别的民族过吃新节,只能在自己的田里摘谷吃新,仡佬族人却可以成群结队地到其他民族任何人的田里摘谷吃新,不但不会遭受指责,反而很受欢迎。因为按照传统习惯,田主认为有仡佬人来摘过谷的田地,来年会获得丰收。在安顺地区弯子寨、黑寨的丧葬歌里,主持“开路”仪式时,被称为“纳汗”的巫师唱道:“……大田大地我们的,大山大岭我们的,东南西北我们的。大场大坝随便走,大冲大凹随便行,天宽地宽由你走,四面八方任你行。……”(《仡佬族古歌》第183页)而在仡佬族祭山神时,祭师唱的《三月三用书》里,更明确地指示了他们的先人就是“群柯国”、“夜郎国”的创造者:“胖舸国,夜郎国,它是哪家国?哪个朝代建?建在哪一点?哪家又来征?烊舸国,夜郎国,两个同是一家国,胖舸建在春秋时,战国才建夜郎 国。样柯先建起,夜郎后建百十年。都是建在西南地, 本是仡佬自己建。楚国襄王抗秦时,大派兵力进西 南。军过沅水时,就把夜郎灭。”《仡佬族古歌》第27— 28页)这些古歌里,既有仡佬人对夜郎国辽阔广大的 自豪感,也有他们在失去故土后对家园怀想、依恋的 忧伤。值得注意的是,在仡佬人的传说里,样柯、夜郎 都是他们的先民濮人建立的国家,“两国同是一家 国”,只是建立时期有先后的不同罢了。但是在彝文 典籍里,情形则很不一样。
彝族先民来自春秋以前从西北移人西南的氐羌 民族,与濮人共同构成了《史记》所称之“西南夷”中 的两大族系,也是夜郎民族集团中的主体,主要分布 在今之滇、黔、川三省交界处,至战国时,这部份人从 羌人中逐步分化出来,被称为“夷”人,即上文所引之 “夷濮阻城”中的:夷”。彝族先民进入贵州境内的时 间,从前的研究者习惯性地认为是在东汉以后,随着 彝文典籍的发掘与应用,有的论者又将其修改为这 “当然是就其主体部份而言,这并不等于说在此之 前,今贵州境内就完全没有氏羌族系的居民成份。”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第115页)但在彝文文献中, 夷人主体部份进入贵州境内,比这要早得多。夷人不 仅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简直就是夜郎国的统治民 族。正女口彝族学者余宏模先生所说:“夜郎是战国晚 期即已出现汉文史籍记载由夷人和濮人所建立的国 家,位于今滇黔毗邻之地,其统治民族当为夷人,被 统治民族中有大量濮人。”(余宏模《彝族在贵州高原 的古代历史变迁》)
据《彝族源流》及{西南彝志》等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先民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后,进入笃幕俄时期。笃幕俄聚三妻生六子,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个支系,史称“六祖”。夜郎(有的文献中译作“液哪”、“宜那”、“也納”)国即为生产力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武棘部所建立:“武棘同时出现,武焚同时形成,武棘为液哪之先,液哪是武棘氏裔,液哪竹子孙,液哪发祥于水,泰液水为液哪根。”文献中还记载了武焚氏早期的谱系:“棘雅蒙一代,蒙雅液二代,液哪朵三代。液哪朵时代,称液哪勾纪,代表天掌权,代表地守基业。液哪是天地之子,兴起君长制,液哪主一方。”此中的“泰液水”指传说中竹王兴起的豚水。这些记载印证了汉文献如《史记》、《汉书》及《华阳国志》中所记的史实:即1、夜郎王即竹王;2、夜郎国发祥于水边;3、实行君长制。这些记载还弥补了汉文献 记载的缺失,比如夜郎国的创始人是焚阿蒙3世孙夜 郎朵。夜郎朵建国后,其政权称“夜郎勾纪”,时在春 秋中叶,地处滇东北一带,与贵州土地上存在得更为 久远的烊舸国并世而立。从《夜郎史传》等文献还可 了解到:武棘氏共传了27代,第14世孙鄂鲁默时,结 成君、臣、师三方面的执政权力,并通过联姻方式,与 六部中的乍支联合,势力更为雄强,建都在赫章可 乐,开始了向东部濮人地区即样柯国的扩张。《夜郎 史传》尤其详细地记载了棘阿蒙第24世孙多同弭(即 多同)雄视一方的情形:“多同弭之世,住多同弭谷 (今云南曲靖)。自称天地代,说是天之子,也称棘后裔。开劈了新天,开创了大地。大地的四方,在四方五水,惟我独尊君,惟我享盛名。”据《益那悲歌》的记载,多同时正是“夜郎勾纪”家“第五度强盛”的时代,而强盛的原因,显然也是对内对外不断扩张的结果。夜郎人东征西讨、不断扩张的历史,在彝文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如对内征服糯部:“……糯家到了暑苦这一代,所有的威荣,全都丧失了,赏罚不用,由武部来掌权。糯的心怀愤恨,即向武进攻,结果糯家又失败了,从此以后的糯族,又迁走别处去了。”(《西南彝志》六卷)对外则攻击东濮与西濮。《夜郎史传》对于同濮人的争战描述十分具体:“凡日照之地,凡月明之处,都住着濮人。,濮住的地方,牛马羊成群。遍山是牛羊,养麦更丰富。这些濮人呢,他们也有兵。……他们的土地,不轻易给人,谁也休想占。可是夜郎君,四方的土地,全被他征收,唯有濮人地,不曾被侵占。夜郎君眼里,盯着这肥地。”“夜郎君兵马,向着日出方,开始进军了。夜郎君说道:‘我夜郎大军,谁敢来阻挡?谁敢来挡路?’……夜郎军主将,勇敢而顽强。把精兵调派,从四个方向,一方一路军,团团来攻城。悲惨的濮地,在此兵势下,濮人的城池,被夜郎所得。……”
上述记载表明,夜郎统治民族夷人是由西往东打,占领了濮人之地,然后才以夜郎国取代了濮人所建立的烊舸国。在时间上说,这与汉文献中的记载及仡佬族古歌中的传唱暗合。即贵州境内的夜郎国比样柯国的出现要晚“百十年”,约在战国初年。不过这里也出现了一个矛盾,即作为仡佬族先民的濮人与作为彝族先民的夷人武部氏族,至少在夜郎时代一个是被征服者,一个是征服者,何以在他们的传说里将自己视为夜郎国的缔造者呢?这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彝族学者余宏模先生的解释很可参考:“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南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贵州境内的濮人势力衰落,夷人崛起雄踞,百越向北迁徙,南蛮向西移动,皆在贵州高原会合。濮人在分化,融合百越为‘僚人’,融合夷人则称‘夷’。”(余宏模《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古代历史变迁》)这种融合当然是在对抗(战争)与非对抗(联姻,商业等交往)的多种形式下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形成的。正如《益那悲歌》中透露的消息;“笃米的子孙,彝人不和睦,遇外族和睦。”(《益那悲歌》第31页)其结果便是使得两个民族的先民无论其血统及文化都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将夜郎视为自己的国家,并由此产生了对于夜郎文化的认同。所以《华阳国志》记述竹王兴起时,“遂雄夷濮”;而在竹王被斩后,又有“夷濮阻城”的事发生,正是这种民族融合情景的忠实反映。由此也可证实,夜郎国是仡佬族及彝族先民共同创造的,当然也包括了百越族系的布依、侗、水等民族。不过这两个民族的先民濮人同夷人,成为夜郎民族集团中的主体民族,则是确凿无疑的。这一点在民间文学中亦有反映,流传在毕节地区的彝族传说《仡佬王铸铁柱上天》里就说:彝语称仡佬族为“濮”,仡佬族(操彝语)自称,也称“濮”。“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濮有变彝的,彝也有变濮的。”还说仡佬王死后,仡佬族失去了当家人,他手下的人就到处去找有本领的人来统率族众:“他们走了许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后来去到云南东川,找到我们彝族先民的首领勿阿纳。勿阿纳带着族众才来到水西这个地方。”(《益那悲歌》第31页)勿阿纳约当东汉初年人,可见在夜郎时代,夜郎这两个主体民族的融合已难分彼此。
夜郎雄掌一方,成为南夷最大的国家之后,碰上汉武帝拓边开疆,命唐蒙通西南夷,多同遂结好汉使,归服王化,曾举兵拟助汉朝灭南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侯多同受命入朝,晋见武帝,赐印受封为“夜郎王”。这一段史实在彝文文献中所见不多,仅流传在六枝一带的《夜郎同亭》中有如下记载:“……迎夜郎,在同亭木家。首转结(接)触中央,会见武帝皇帝,用马与衣料,在龙莫殿会见。”“从此次以后,始知道往来。唐(唐蒙)越榨观察,争取纳锁,要纳鲁陇茂,联合诸大官,进而受颗帝玺。”
夜郎国到了棘阿蒙第27世孙莫雅费(费,又译作“邪”,即末代夜郎王兴)时,由于连年与漏卧、句町举兵相攻,引起东汉王朝反感,谴使调解无效,新任样柯太守陈立乃至且同亭诱杀夜郎王兴。兴妻父翁指助兴子邪务迫胁周边二十二邑反,陈立以绝粮断水之法促成夜郎联军内乱,“共斩翁指,持首出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夜郎国由是灭亡。夜郎国灭这一段为汉文献记载得颇为详尽的史实,在彝文文献中亦可得到印证。《夜郎史传》中说:“莫雅费之世,乱出柴确星,赫万妖横行,赫洪怪乱世,立慎特罢凶,夜郎被攻打,夜郎被消灭。高天黑漆漆,大地昏沉沉,夜郎的残余,迁往啥弭去,住啥弭卧甸,就是这样的。”不仅指明夜郎国灭亡的时间是在莫雅费(兴)时,且说明当时有凶星出现的天象。而在《汉书·天文志》中的记载与此相合:“河平二年十月下旬,……岁星,荧惑西去填星,皆西北逆行。占曰:‘三星若合,是谓惊位,是谓绝行,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其十一月丁已,夜郎王兴大逆不道,样柯太守立捕杀之。”夜郎国灭后,兴子邪务率领残众逃往滇西境(啥弭卧甸)的经历,汉文献无载,在仡佬族传说中,却保留了下来。一是仡佬族祭山时的《供山用书》中所写:“……(楚将)派兵来追赶,前有(大)河在路边。无奈便把船家喊,就叫船家快渡船。船小难渡人和马,渡得马来人也难。夜郎头见了这光景,立誓不蒙这死冤。……楚王设下牢笼肉,害死仡佬万万千。幸有老天开龙眼,逃脱仡佬九(汉)在,仡佬九(汉)又发誓,立志同心保江山。好好守住西南地,保住仡佬夜郎在。”(《仡佬族古歌》第29、30页)其中所称之攻入夜郎者为“楚军”,恐是假托。因为据汉文献所载,有“且兰既克,夜郎又降”之句,可见庄踽入滇前同夜郎并无战事,更谈不上“害死仡佬万万千”。堪与之相称的只有这令夜郎亡国的最后一战。流传于云南省云山州砚山县阿基乡玛德克寨的仡佬族传说也证实了这一点。此传说称:“老祖人们是由贵州迁到云南避难的。一路上闯过无数关卡,历尽千辛万苦。当他们走到南盘江上游的八达河时,前有大江阻拦,后有敌兵追赶,情况十分危急。领头的老人急得无法,抬头高喊:‘天呀——话音刚落,江水突然断流,现出了一条通路,使他们得以顺利到达对岸。人们刚过了江,江水马上复流,堵住了后面的追兵。仡家才在这八达河边生存下来。所以,每到过春节祭祖时,各家都要用刀头十块,摆成桥礅,再用糯米做成草鞋形糍粑,当作桥板,搭成一座长桥,以作为对前辈祖人胜利过江的纪念。”(《贵州少数民族文学丛书·民间文学概况》第262页)剔除这个传说中的神话色彩,正好是一幅夜郎残部逃向滇西时的迁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