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最美小县城”第十七站
编前语:从湘江之源蓝山出发,到文脉茶乡的炎陵之后,本期再次来到衡阳,领略了衡南县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漫步于常宁市宁静祥和的庙前古民居,体验着喧嚣之外的古朴与美好,自然与历史的味道。
跟着芒果画报名人品赏团油茶花开之旅的脚步,我们一路停驻在衡南县与常宁市,在淳朴的民风,天然的风景中,体悟自然的亲切与历史的沧桑。
女英洒泪 油茶飘香
由长沙坐大巴出发,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前行,经长永高速、京珠高速,大约3个小时抵达衡南县。这里因地处南岳衡山以南而得名,境内有景观奇特的溶洞、碧波万顷的龙溪湖、万鸟和鸣的江口鸟洲、古木参天的岐山,还有被誉为“衡阳第一祠堂”的王家祠堂。然而我们这次的旅程,抛却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胜,选择了一条天然古朴的小清新之路。
首先震撼人心的是那连绵不绝的油茶树基地,跟着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的导游前行,在云集镇坐着小巴抵达油茶基地。据介绍,衡南县的界牌镇、岣嵝乡、樟木乡和常宁市西岭镇、烟洲镇等建设有机茶油基地30万亩。从谷底铺到山腰,直至山顶。
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泪洒三湘。因天地爱心,山水感应,洒有娥皇泪水的青竹留下了斑痕点点,洒有女英泪水的楂木即油茶结出了油果累累。自此,潇湘大地斑竹夹岸,油茶满山。有一首儿歌这样唱:“茶子树,开白花,风吹霜打都不怕。蜜儿甜,果儿大,榨出油儿顶呱呱!”
在略显荒凉的山坡上,目之所及,盛开着一树树的油茶花。那些洁白的花朵,如雪如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犹如点点繁星铺设在碧绿的叶片间,给寂寞的山野注入了一股鲜活的气息。闻着那幽淡的花香,用特制的吸管吮吸花蕊间的茶花蜜,整个人的身心都陶醉了。
而那圣洁的油茶花结出的油茶果,却在无意间成为了山间村里农民们幸福生活的希望。山区的土壤和地理条件不适合水田的栽培,茶油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村里人的宝贝。迄今为止,油茶收入占据着当地农民纯收入的三成,衡南县已经把油茶作为一项农业主导产业在扶持。
据介绍,油茶果儿的生长周期很长,从开花、授粉到果子成熟需要12至14个月。春天形成花蕾,冬天油茶花开,而此时上一年的果实同时成熟,就会出现花果同枝的奇观。在当地,山民还把这形象地称作“抱子怀胎”。对于村民来说,“枝上挂满果,开心把年过,枝头开满花,明年顶呱呱。”收成好,就是农民最大的福气。
民居恢宏 古风尚存
参观完令人心神为之牵挂的油茶林,继续坐小巴沿着镇上的公路到达常宁市南部的庙前镇。相传很早以前这里的深山里建有一座舜帝庙,如今舜帝庙已不复存在,庙前却因此得名。 庙前古民居又叫“中田古民居”, 经省古建筑学家考证,民居南倚紫微峰,北望紫云山,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清代中期逐成规模。虽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剥蚀,目前仍保留了旧宅100多幢,天井200多个,巷道108条,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
越过标着古民居的介绍牌,能看见宽阔的前坪,坪前是一弯半环形的水塘,当地人称之为“月光塘”。从远处望去,就好像看见一弯半月倒映在地面,又彷如一把弓架设在此。走近前去,阳光微暖,水面清澈,蓝天、白云、绿树和古民居倒映在水中相映成趣,竟如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嵌在水中,让人不忍破坏。听村里的老人说,“月光塘”除了具有美化作用之外,还有风水上的含义:村后的紫微峰形状像猪,前方与之遥遥相对的紫云山山形如狮子,据说狮子吃猪,对村子的风水不利,先民们就在村前设弓形水塘,而村中一条条石板小巷为剑,正对着狮子山,这样,狮子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整个民居群的房子规划整齐,户户相通,形成一体。然而有趣的是,房子基本都是无廊无檐,靠近巷子的那一面都留有十分狭窄的竖条型小窗户,每家每户的门槛也高低不一。究其缘由,只因这里地处常宁、桂阳和祁阳三县交界处,在古代常有土匪入村烧杀掠抢。为了不让土匪轻易烧着房子,所以房子不露廊檐。那狭窄的条形小窗,方便房子里的人观察土匪行踪,平时还用于房内通气采光。而门槛则是户主身份的象征。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家,门槛修得高,穷人家门槛就修得低一些,故民间有“门当户对”之说。
如今,这个村落显得格外寂静,里里外外走上一圈,鲜少发现居民,只剩下零星的几户人家,也只有孤独的老人住在这里。问及儿女,老人心酸感叹,说了几句,便要掩泪,让人不禁听了心生唏嘘,多希望这些老人的儿女们,能够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们,就如这里的很多房子一般,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已显得老态龙钟。
然而村巷的青石板路依然坚实光亮,穿村而过的水沟依旧昼夜不息。漫步村中,抚摸长满青苔的古墙,手触乾隆盛世的窗棱,倾听潺潺的水流声,似乎徜徉在久远的明清时代,想象着最鼎盛时期居住着800多户人家的繁华,想象着那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的美妙,真的就是在翻阅一本用砖和木筑就的史书。
编前语:从湘江之源蓝山出发,到文脉茶乡的炎陵之后,本期再次来到衡阳,领略了衡南县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漫步于常宁市宁静祥和的庙前古民居,体验着喧嚣之外的古朴与美好,自然与历史的味道。
跟着芒果画报名人品赏团油茶花开之旅的脚步,我们一路停驻在衡南县与常宁市,在淳朴的民风,天然的风景中,体悟自然的亲切与历史的沧桑。
女英洒泪 油茶飘香
由长沙坐大巴出发,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前行,经长永高速、京珠高速,大约3个小时抵达衡南县。这里因地处南岳衡山以南而得名,境内有景观奇特的溶洞、碧波万顷的龙溪湖、万鸟和鸣的江口鸟洲、古木参天的岐山,还有被誉为“衡阳第一祠堂”的王家祠堂。然而我们这次的旅程,抛却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胜,选择了一条天然古朴的小清新之路。
首先震撼人心的是那连绵不绝的油茶树基地,跟着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的导游前行,在云集镇坐着小巴抵达油茶基地。据介绍,衡南县的界牌镇、岣嵝乡、樟木乡和常宁市西岭镇、烟洲镇等建设有机茶油基地30万亩。从谷底铺到山腰,直至山顶。
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泪洒三湘。因天地爱心,山水感应,洒有娥皇泪水的青竹留下了斑痕点点,洒有女英泪水的楂木即油茶结出了油果累累。自此,潇湘大地斑竹夹岸,油茶满山。有一首儿歌这样唱:“茶子树,开白花,风吹霜打都不怕。蜜儿甜,果儿大,榨出油儿顶呱呱!”
在略显荒凉的山坡上,目之所及,盛开着一树树的油茶花。那些洁白的花朵,如雪如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犹如点点繁星铺设在碧绿的叶片间,给寂寞的山野注入了一股鲜活的气息。闻着那幽淡的花香,用特制的吸管吮吸花蕊间的茶花蜜,整个人的身心都陶醉了。
而那圣洁的油茶花结出的油茶果,却在无意间成为了山间村里农民们幸福生活的希望。山区的土壤和地理条件不适合水田的栽培,茶油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村里人的宝贝。迄今为止,油茶收入占据着当地农民纯收入的三成,衡南县已经把油茶作为一项农业主导产业在扶持。
据介绍,油茶果儿的生长周期很长,从开花、授粉到果子成熟需要12至14个月。春天形成花蕾,冬天油茶花开,而此时上一年的果实同时成熟,就会出现花果同枝的奇观。在当地,山民还把这形象地称作“抱子怀胎”。对于村民来说,“枝上挂满果,开心把年过,枝头开满花,明年顶呱呱。”收成好,就是农民最大的福气。
民居恢宏 古风尚存
参观完令人心神为之牵挂的油茶林,继续坐小巴沿着镇上的公路到达常宁市南部的庙前镇。相传很早以前这里的深山里建有一座舜帝庙,如今舜帝庙已不复存在,庙前却因此得名。 庙前古民居又叫“中田古民居”, 经省古建筑学家考证,民居南倚紫微峰,北望紫云山,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清代中期逐成规模。虽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剥蚀,目前仍保留了旧宅100多幢,天井200多个,巷道108条,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
越过标着古民居的介绍牌,能看见宽阔的前坪,坪前是一弯半环形的水塘,当地人称之为“月光塘”。从远处望去,就好像看见一弯半月倒映在地面,又彷如一把弓架设在此。走近前去,阳光微暖,水面清澈,蓝天、白云、绿树和古民居倒映在水中相映成趣,竟如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嵌在水中,让人不忍破坏。听村里的老人说,“月光塘”除了具有美化作用之外,还有风水上的含义:村后的紫微峰形状像猪,前方与之遥遥相对的紫云山山形如狮子,据说狮子吃猪,对村子的风水不利,先民们就在村前设弓形水塘,而村中一条条石板小巷为剑,正对着狮子山,这样,狮子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整个民居群的房子规划整齐,户户相通,形成一体。然而有趣的是,房子基本都是无廊无檐,靠近巷子的那一面都留有十分狭窄的竖条型小窗户,每家每户的门槛也高低不一。究其缘由,只因这里地处常宁、桂阳和祁阳三县交界处,在古代常有土匪入村烧杀掠抢。为了不让土匪轻易烧着房子,所以房子不露廊檐。那狭窄的条形小窗,方便房子里的人观察土匪行踪,平时还用于房内通气采光。而门槛则是户主身份的象征。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家,门槛修得高,穷人家门槛就修得低一些,故民间有“门当户对”之说。
如今,这个村落显得格外寂静,里里外外走上一圈,鲜少发现居民,只剩下零星的几户人家,也只有孤独的老人住在这里。问及儿女,老人心酸感叹,说了几句,便要掩泪,让人不禁听了心生唏嘘,多希望这些老人的儿女们,能够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们,就如这里的很多房子一般,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已显得老态龙钟。
然而村巷的青石板路依然坚实光亮,穿村而过的水沟依旧昼夜不息。漫步村中,抚摸长满青苔的古墙,手触乾隆盛世的窗棱,倾听潺潺的水流声,似乎徜徉在久远的明清时代,想象着最鼎盛时期居住着800多户人家的繁华,想象着那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的美妙,真的就是在翻阅一本用砖和木筑就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