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流动性问题对银行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初步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流动性风险现状,接着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 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在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时候,不能及时获取足够的资金或不能以恰当的成本获得足够资金,而产生的风险。它对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和经营持续行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面对当前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管理越来越困难的挑战。在07年底至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高,但最后仍旧陷入流动性困境,究其原因是当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提高对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管水平,对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有着非常意义。
一、分析当前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一)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诱发流动性风险
在08年底政府推出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后,银行顺应高层政策投放大量以中长期为主的贷款,期限偏长。但由于我们国家长期的负利率,又使得民众更倾向于活期存款,期限自然较短。所以,商业银行就存在着期限匹配不合理所引致的流动性问题。尽管“短借长贷”是银行筹资的基本格局,但是采用活期储蓄来支撑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贷款毕竟有个限度,当出现银行贷款期限拉长或者存款期限缩短的趋势时,商业银行这种资产负债的误配就会使得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量积累。
(二)收缩型政策使得资金面紧张引致流动性问题
2010年以来,通胀压力日益凸显。为抑制通胀压力,央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不断加强流动性管理。央行多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使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达到21.5%的历史高位。连续的上调存准率使得大型金融机构资金面紧张、信贷紧缩,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逐渐降低,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率波动性在不断增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也在不断上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缺少对流动性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流动性监控指标,大多属于静态指标,如“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以及“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它们都只能反映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情况,而且属于事后的反映和控制。仅仅采用这些监控指标,缺少事前的、动态的管理手段,尤其是没有能够建立事先对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术,不能够准确掌握流动性的供给、需求及缺口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流动性风险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所以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的发放也应该和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况想适应。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不恰当,长期资产占比过重
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资产表现为贷款,结构不尽合理。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一个流动性的二级储备,而仅限于滞留在中央银行里的一级储备,对商业银行来说,它很难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抽回存放在央行手里的资金;再加上银行贷款的期限大都较长,资金的回收期限相应较长,回收风险也较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应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需采取的措施
(一)严格控制不良贷款,提高各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
不良贷款如果超过一定比例会严重威胁银行的健康发展,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从银行角度来说,应保持好与债权人、借款人、交易和表外业务对象的关系,保证银行可以在异常情况发生时仍旧能在资金安全上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另外,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完善银行申请贷款、发放贷款、贷后管理等的业务流程。从监管者角度,应当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引导银行提高自身定价水平并严格遵守监管的相关规定。在银行和监管者的共同努力下,降低不良贷款,进而提高银行资产管理水平。
(二)改善银行资本结构,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的步伐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来看,太过单一,应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重点是加速扩大流动性二级准备。同时,要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特别地,应提高货币市场的发展速度。目的在于,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银行可以借助发达的货币市场迅速实现自有证券的变现或者借入短期资金;而在流动性需求降低时,则可以将闲置的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投资,获得盈利。可以优先考虑大力发展国债市场,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下大力度致力于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对于流动性管理来说,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流动性缺口进行科学地预测,二是寻找合适的策略来弥补缺口。针对流动性风险,要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科学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是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如果预警机制恰当完备,那通过对有关风险警情指标的考察,就可以评估出银行未来所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
当前,通过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调控市场中的流动性,以达到消除通胀中货币因素的目的,已经成为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的操作常态。今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在2012货币政策的基调仍然是稳健,届时,银行将承受较大的流动性压力,所以,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流动性风险,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少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2]李玉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3]金煌.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吕厚磊(1988-),男,河南商丘,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责任编辑:赵春辉)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 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在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时候,不能及时获取足够的资金或不能以恰当的成本获得足够资金,而产生的风险。它对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和经营持续行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面对当前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管理越来越困难的挑战。在07年底至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高,但最后仍旧陷入流动性困境,究其原因是当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提高对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管水平,对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有着非常意义。
一、分析当前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一)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诱发流动性风险
在08年底政府推出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后,银行顺应高层政策投放大量以中长期为主的贷款,期限偏长。但由于我们国家长期的负利率,又使得民众更倾向于活期存款,期限自然较短。所以,商业银行就存在着期限匹配不合理所引致的流动性问题。尽管“短借长贷”是银行筹资的基本格局,但是采用活期储蓄来支撑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贷款毕竟有个限度,当出现银行贷款期限拉长或者存款期限缩短的趋势时,商业银行这种资产负债的误配就会使得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量积累。
(二)收缩型政策使得资金面紧张引致流动性问题
2010年以来,通胀压力日益凸显。为抑制通胀压力,央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不断加强流动性管理。央行多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使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达到21.5%的历史高位。连续的上调存准率使得大型金融机构资金面紧张、信贷紧缩,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逐渐降低,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率波动性在不断增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也在不断上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缺少对流动性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流动性监控指标,大多属于静态指标,如“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以及“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它们都只能反映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情况,而且属于事后的反映和控制。仅仅采用这些监控指标,缺少事前的、动态的管理手段,尤其是没有能够建立事先对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术,不能够准确掌握流动性的供给、需求及缺口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流动性风险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所以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的发放也应该和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况想适应。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不恰当,长期资产占比过重
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资产表现为贷款,结构不尽合理。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一个流动性的二级储备,而仅限于滞留在中央银行里的一级储备,对商业银行来说,它很难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抽回存放在央行手里的资金;再加上银行贷款的期限大都较长,资金的回收期限相应较长,回收风险也较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应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需采取的措施
(一)严格控制不良贷款,提高各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
不良贷款如果超过一定比例会严重威胁银行的健康发展,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从银行角度来说,应保持好与债权人、借款人、交易和表外业务对象的关系,保证银行可以在异常情况发生时仍旧能在资金安全上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另外,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完善银行申请贷款、发放贷款、贷后管理等的业务流程。从监管者角度,应当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引导银行提高自身定价水平并严格遵守监管的相关规定。在银行和监管者的共同努力下,降低不良贷款,进而提高银行资产管理水平。
(二)改善银行资本结构,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的步伐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来看,太过单一,应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重点是加速扩大流动性二级准备。同时,要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特别地,应提高货币市场的发展速度。目的在于,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银行可以借助发达的货币市场迅速实现自有证券的变现或者借入短期资金;而在流动性需求降低时,则可以将闲置的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投资,获得盈利。可以优先考虑大力发展国债市场,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下大力度致力于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对于流动性管理来说,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流动性缺口进行科学地预测,二是寻找合适的策略来弥补缺口。针对流动性风险,要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科学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是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如果预警机制恰当完备,那通过对有关风险警情指标的考察,就可以评估出银行未来所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
当前,通过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调控市场中的流动性,以达到消除通胀中货币因素的目的,已经成为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的操作常态。今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在2012货币政策的基调仍然是稳健,届时,银行将承受较大的流动性压力,所以,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流动性风险,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少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2]李玉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3]金煌.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吕厚磊(1988-),男,河南商丘,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责任编辑: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