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场景实现创业从0到1的蜕变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当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仅仅想的是如何赚钱,我想是做不大的;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想的是怎么样去满足用户,怎么样能够对用户有帮助,怎么样对用户有价值,这样就能够做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场景。这种场景才能逐步吸引人,这种场景才能够真正的有人才加入,能够真正的去做一件大事情。
  瞄准用户“痛点”
  我作为跟谁学的创始人,从创业的那一天,我想的就是几个基本的关于用户的需求逻辑。就跟谁学而言:
  第一个是确实有很多家长他们想起帮孩子找老师的时候不知道去哪找,当然,农村的孩子在寻找城里的老师的时候就更加困难了。我那么多年教书,后来做管理者,就是这样的话也会有很多的家长找我说能不能帮忙找一个老师。
  第二点就是在移动场景之下,有没有一个平台能够让个体更大绽放,能够让中小结构更大绽放,能够有优秀的个体和中间机构依托,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基本的判断。
  第三点就是如果做一件事能够帮助到很多的中小机构的老师,帮助很多的个体老师,帮助很多的中小机构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事情就非常有意义,所以我们就开始了跟谁学的创业。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跟谁学的创办前后,我本人收到的BP合作或者见过的类似跟谁学的场景创作大概有400家到500家,也就是有2000多家在做跟谁学类似的事情,到今天大家看到跟谁学在这件事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我们是真正遥遥领先。
  因为我会见到行业当中的一些被别人定义为的竞争者,我经常跟小伙伴说,我不喜欢把和我们一起做一样事情的人叫做竞争者,同时我也不希望你们把他们看到真正的竞争对手,我倒是愿意把他们当做真正的合作伙伴,只有更多的合作伙伴,他们在市场当中有发展的时候,我们才会有更多机会,我们才可能更快地教育我们的用户。
  在过去两年里面,我们做事的逻辑是从用户方面去考虑。当我们发现有很多老师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发现很多的家长喜欢我们的产品,发现很多的中小机构慢慢真正认可,他通过你的产品真正有所收获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坚守主战场向外布局
  跟谁学到目前为止做了6件事,这6件事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主场景,就是跟谁学的主场景。我们把它定义为O2O找好老师学习服务电商平台,我们是希望帮助中小机构从营销的层面、从互联网+升级的层面能够帮助到中小机构,这是我们的一个核心产品,也是我们的主战场。
  跟谁学从创办的第一天到今天,我们从来没有偏离过我们的主战场,我们重要的兵力都投在了跟谁学的主产品上。目前有三个产品,一个是跟谁学的学生版本APP,一个跟谁学的老师版本APP,一个跟谁学的机构版本APP。如果大家今天看跟谁学的学生版本的APP的话,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进步。比方说我们目前的学生进来之后页面可能会有个性化,尽管还没有做到千人千面,但是基本在朝着千人千面的方向努力。再比方说我们看跟谁学的初中频道或者是跟谁学的高中频道的话,里面的内容有很多教育方面的东西开始不断地添加了,所以你发现他不是纯粹的一个有些人理解的跟谁学的概念。第二件事情叫做天校。天校这个产品是我们在注册成立公司的时候我们就申请了天校的商标。我们希望通过帮忙中小机构从系统的层面来提升他们的效率。第三件事情是商学院。跟谁学商学院希望从管理的层面帮助中小机构去进行提升。第四件事情是跟谁学考研。这个是跟我们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机构推出的一个优秀的产品,你可以叫做优选。第五件事情是强强合作,需要最优秀最好的公司来进行合作,强强联合的话会产生最大的场景。第六件事情是创投孵化,超级志愿是我们一个投资的团队来做的,可以叫投资+。也就是我们跟谁学讲垂直细分各种场景,这些公司我们会做一些投资和布局。
  是从营销层面,从系统层面,从管理层面,从优选层面,从合作层面,从投资我们做的六件事。所以你要把一家公司真正做到伟大的话,其实需要把你的团队能够打造成大家共同一致的认知,我觉得才能够真正的胜出。这是我们跟谁学做事的一个逻辑。
  团队才是核心竞争力
  有人问,跟谁学团队的最大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说肯定是团队。两年前大家相互不信任,大家有芥蒂,但是两年后大家有默契,大家知道什么样的方式赢得别人的配合,最后我们能够把它做成功。所以我觉得做事先做人,带兵打仗先带团队。在开始创业后我把自己的主要方向定位在三件事上:
  第一件事就是我把这个战略定好,方向别错,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我觉得方向要对,然后我们再加倍的努力,加倍的执行,我觉得就能创造很大的成功;
  第二个是人才,我觉得我就是要招人,想做一些大事情,首先找人,人找对了,这件事也就成了;
  第三件事是文化,或者说是价值观,我要不断地讲跟谁学的文化,跟谁学的价值观,通过文化,通过价值观,我们来留住更加好的人才,靠谱的人才。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的外部环境,为形形色色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层出不穷的机遇与条件。随着这方面实践的增加,人们对商业模式构建、创新的知识经验也在不断积累。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1、互联网+就是传统业务电子商务化  在很多人看来,互联网+就是原有业务加上一个电商平台。“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只要你们想办法给我把销售搞上去,我都支持,否则,别来找我!”  企业应该如何对待
期刊
商业模式是创业者和风投机构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尤其是对于一个新项目,无论是朋友交流还是投资人问询,基本都是“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那么,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很多企业家和创业者,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对商业模式没有清晰认识的人不在少数,有时,甚至对商业模式有很多种误读。  有人说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家和创业者脑子里的意念,也有人说商业模式就是赚钱的新门道等等。  而比较正统的解释认为,商业模式是
期刊
谷歌鼓励员工进行试验,不仅在产品研发方面,在个人工作方法以及团队做事方式上也是如此。由此,我开始关注如何改进团队流程。  我首先尝试的是如何与工程师团队进行头脑风暴专题讨论会。团队头脑风暴乐趣多多,每个人都会踊跃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会议室待上几个小时后,我们会写满一大摞便利贴,而且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情绪激昂。  但是事实令人尴尬:我调查过参与者是否喜欢这种讨论形式,却从来没有评估过实际的效果。接
期刊
早在2006年,孟醒就以“雕爷”“老雕”“三段或八段”“雕爷很三八”等ID频繁出现在天涯、凯迪、知乎、派代等网络社区上,发布大量商业营销帖子,他的文章要么充满争议性,要么高调与人论战,用孟醒自己的话来说“反击是我的乐趣,”他的帖子吸引了大批拥趸,就这样,孟醒渐渐变成了雕爷。2009年,孟醒已经成了网络红人,是这个时代的超级IP。  超级IP的品牌打造  网红出现的大背景是渠道的自由化和传播节点的去
期刊
在美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中,公司最初也主要由管理者掌控,并不重视股东权益。但随着机构投资者开始主导市场,投资者开始重视股东权益,公司治理也开始越来越强调对股东权益的保护。这种公司治理理念及投资环境就催生出以维护投资者权益为核心的“维权投资”。  万科股权之争所涉及的问题看似纷繁复杂,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公司治理问题,而且在法律框架下早已被维权投资者实践过无数次。  他们的代表Carl Icahn,就
期刊
再好的商业模式,如果它不适合你、不适合这个时代,那么只有舍弃,因为他已经无法再给你带来新的收益和好的未来。不是你有了商业模式,投资者就一定会青睐你,不是你烧的钱够多,你的商业模式就一定会赚钱,不是你解决了一个痛点就一定会成功……只有让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每个环节都“啮合”,企业才能自动运转,持续前行!持续盈利!  在近年的创业潮中,“商业模式”一词被太多创业者和投资人提及。但是,很多企业却把这本经念错
期刊
《中国购物者报告:如何把握双速前进中的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尽管经济环境整体萧条,但有一些品类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速,凸显了中国快速消费品和其他消费行业在快慢迥异的两种增速下的运行轨迹。  在过去的四年中,凯度消费者指数和贝恩公司对个人护理、家庭护理、饮料和包装食品(占快速消费品销售总额的80%左右)这四大领域中的26个品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市场的两种增速对快速消费品品类、零售渠道以
期刊
中国商人都很推崇《孙子兵法》。《孙子兵法》里讲“道、天、地、将、法”,每一个因素都很重要,但排在最前面的是“道”,也就是人心。在今天,所有竞争的核心不是生产端,不是渠道端,而是消费者的心智。如何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如何先于竞争对手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定位理论中找到启发。  在中国新经济转型的今天,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留在同质化价格血战的沙滩上,要么学习星巴克这样优秀的企业,奋力长出
期刊
获取和提高利润一直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核心命题。然而,对于“超额利润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我们的认知却一直在更新。  20世纪80年代,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和产业结构学派的追随者将超额利润的来源归结于产业结构要素,“规模经济”、“经验曲线”、“进入壁垒”等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20世纪90年代,随着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人提出“核心竞争力”,以及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的崛起,人们的视角
期刊
瓜分了千亿级汽车后市场蛋糕,以“检修分离”模式打破了传统汽车检修的“潜规则”,形成了介于4S店和路边摊之间的标准化市场。我的车车不是解决了一个“痛点”,而是改变了一个行业。作为在这样的“争议地带”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负隅顽抗的创新,极致的体验让我的车车打造了一桩独一无二的生意!  “争议我们、诋毁我们的人最后都来证明:他们真的需要我们!”我的车车创始人黄翀的自信显得不无道理。根据央视2015年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