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新兴教育援助国的历史基础与未来挑战——基于“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批判性文献分析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595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中非友好往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坚持秉承平等互利、应其所需、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双边为主兼顾多边五大原则开展与非洲的合作,合作方式涉及人员、财物、信息和结构等整个教育系统,致力于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全方位双向教育合作与交流体系。但同时,中非教育合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双方参与主体单一、合作的不平衡现象、中国对非洲学研究积极性不高、留学生在中国的教育和援非教师质量堪忧、执行机制模糊、评价机制缺失、西方国家对中国参与非洲建设频频作出负面报道等等。此外,现阶段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关注度不够,且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初期介绍和描述阶段,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仍比较薄弱,有待加强。许多新的研究问题,如合作中政策话语的转变、中国和西方传统援助国在与非教育合作中存在的异同点、科学管理机制的创建等等,都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同时,中国作为新兴的教育援助国,有必要厘清对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内部机制,进而促进未来与多边机构开展合作。
其他文献
自有阶级以来,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平等问题的追问与追寻,平等是最不知足的价值诉求。肇始于15世纪末、发展于18世纪而完善于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运动,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平等的沉
依据《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结合其他史料,探讨明代士大夫间以书为礼现象,发现:第一,以书为礼是明代士大夫日常交往的普遍行为:赠书者多为中上层士人;所赠书以
城市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声屏障是重要的降噪手段之一。通过实地测量调查,根据声学设计步骤设计了一种直立全反射型声屏障,并利用Virtual.Lab Acoustic的非耦合声学直接边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