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而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则是教学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在教学形式上不同。它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形式灵活。同时,它又是重感情的,需要在课堂上师生用心体会、心口交流,让学生不断质疑、解疑,在共同讨论中析疑、解难,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的吸收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都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密切相关。那么,如何把素质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在语文课堂上,使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一、课堂阅读注重感悟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本,并非是彻底地“返朴归真”,以至于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引导的工作,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课文的对话。一方面,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另一方面,能始终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桃花心木》一课时,在阅读要求的把握上主要让学生通过以下环节进行:
1﹒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在接触新的课文时,有必要让学生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2﹒个人默读,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即让学生默读后,思考并回答课文预习提示的问题“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见解”,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精读、细读文中个别句子。让学生按预习提示,“把课文中写给树苗浇水的句子划下来,想想种树人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使学生在读个别句子时,边读边思考句子的内在含义,从而更好的从总体上认知课文内容。
4﹒精读个别句子并联系全文,从中领悟育人的道理。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的方法,使学生逐步从具体的事情中,体会其中蕴含道理。
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二、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改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要迈好这一步,首先就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局面,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就可以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订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学习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目标: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2﹒身临其境,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3﹒将心比心,通过第三者的内心揣摩和人物所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一步一步的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它的魅力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已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的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古典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正如专家所言:“诗歌虽然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享受。”所以在讲古诗词前,先在学生面前创设诗歌所蕴含的意境,让学生有所感悟体验。在接触古诗之前,可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诗中所出现的人、物、景、象,让学生进入诗所蕴含的意境中来。如学《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送别诗时,可选取长亭外、古道边,杨柳吹拂,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的画面,配以歌曲《送别》让学生从两视听方面感受离别的意蕴。接着老师在这种意境之下追问:同学们有没有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呢?离别时你的心情如何?你对亲人朋友说了些什么?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的内容,抒发感受。
总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感知。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课堂阅读注重感悟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本,并非是彻底地“返朴归真”,以至于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引导的工作,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课文的对话。一方面,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另一方面,能始终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桃花心木》一课时,在阅读要求的把握上主要让学生通过以下环节进行:
1﹒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在接触新的课文时,有必要让学生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2﹒个人默读,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即让学生默读后,思考并回答课文预习提示的问题“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见解”,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精读、细读文中个别句子。让学生按预习提示,“把课文中写给树苗浇水的句子划下来,想想种树人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使学生在读个别句子时,边读边思考句子的内在含义,从而更好的从总体上认知课文内容。
4﹒精读个别句子并联系全文,从中领悟育人的道理。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的方法,使学生逐步从具体的事情中,体会其中蕴含道理。
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二、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改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要迈好这一步,首先就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局面,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就可以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订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学习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目标: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2﹒身临其境,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3﹒将心比心,通过第三者的内心揣摩和人物所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一步一步的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它的魅力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已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的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古典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正如专家所言:“诗歌虽然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享受。”所以在讲古诗词前,先在学生面前创设诗歌所蕴含的意境,让学生有所感悟体验。在接触古诗之前,可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诗中所出现的人、物、景、象,让学生进入诗所蕴含的意境中来。如学《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送别诗时,可选取长亭外、古道边,杨柳吹拂,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的画面,配以歌曲《送别》让学生从两视听方面感受离别的意蕴。接着老师在这种意境之下追问:同学们有没有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呢?离别时你的心情如何?你对亲人朋友说了些什么?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的内容,抒发感受。
总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感知。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