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为“三维”目标,这是对以往课程的一个重要突破。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可分为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美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在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态度:是在一定情景下个体对人、事或事件,以一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由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对人对事的情绪反映)和行为成分(对客观事物的外显行为)构成。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一方面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成为主体判断客体价值大小,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从本质上讲,价值观是一种认知,属于人的认知系统,如人生观世界观等。
推行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有很多,比如要自主,要合作,要探究,要创设情境,要体现艺术性等等,而我认为,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真实和情感的基础之上。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和情感这两个要素是不能忽视的。教师如果没有赋予知识、教学以情感的意识,就不会去追求教学的真实性;而课堂中没有了真实,教学也不可能有情感的激荡与共鸣。
我听过一节公开课,最后的环节是让学生写字,此时,年轻的教师就在教室里巡视。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听课的教师们都知道,课已经结束了,虽说授课教师还在巡视,可那只是“做做样子”而已。突然,教室里响起了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看我的字啊?”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而上课老师的脸红了。学生写字时的感受可能是无限愉悦的,他们渴望通过老师“看”自己的字来升华写字的快乐,而老师可能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于走形式。教师的“不真实”暴露了自己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忽视。
还记得有一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一课,在学习了春雨是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之后,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和听到了什么。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地去聆听、去想象,可结果,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令老师十分尴尬,然而,这却是真实的。老师并没有着急,她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听一听吧!”老师开始配乐朗读课文。一会儿,刚才说“什么也没看到”的学生说:“老师,我现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绿绿的……”学生把自己(下转24页)(上接47页)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而老师没有说“再想想看”,而是马上调整教学,让学生在乐曲和朗读声中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和富有情感的。真实和情感是课堂的基石,只有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活力。
前不久,我在资料上还看到这样一个案例:讲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煮金鱼”。原来是常识课上的内容,不知什么时候被引入到了语文课上,很多老师都上过这节课,而且被认为是观察作文的经典案例。有一位年轻教师上这个内容。为了制造悬念,教师卖了很多关子,说自己饿了,要把金鱼吃掉。然后问学生可以怎么吃。有些学生就给老师提建议,说可以烤了吃,也可以煎了吃,最好老师选择把金鱼煮了吃。但有些学生听老师说要煮金鱼,非常吃惊,请求老师不要煮金鱼,因为那样太残忍了。可老师为了把课上下去,还是坚持非煮不可。最后,金鱼被老师放进了试管里开始煮﹍﹍当然,金鱼最后并没有被煮死,文章说,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们到看到老师在煮金鱼时所表现出来的吃惊、迷惑的样子,真的很担心。孩子们那种单纯、天真以及仁爱的情感被老师“玩笑式”的教学给“愚弄”之后,还能保留几分呢?
从这些案例中我感到:要实现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真实而富有的情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许许多多的细节积累来实现。才能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到实处。
(责任编辑:贾腊生)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可分为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美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在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态度:是在一定情景下个体对人、事或事件,以一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由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对人对事的情绪反映)和行为成分(对客观事物的外显行为)构成。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一方面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成为主体判断客体价值大小,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从本质上讲,价值观是一种认知,属于人的认知系统,如人生观世界观等。
推行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有很多,比如要自主,要合作,要探究,要创设情境,要体现艺术性等等,而我认为,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真实和情感的基础之上。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和情感这两个要素是不能忽视的。教师如果没有赋予知识、教学以情感的意识,就不会去追求教学的真实性;而课堂中没有了真实,教学也不可能有情感的激荡与共鸣。
我听过一节公开课,最后的环节是让学生写字,此时,年轻的教师就在教室里巡视。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听课的教师们都知道,课已经结束了,虽说授课教师还在巡视,可那只是“做做样子”而已。突然,教室里响起了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看我的字啊?”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而上课老师的脸红了。学生写字时的感受可能是无限愉悦的,他们渴望通过老师“看”自己的字来升华写字的快乐,而老师可能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于走形式。教师的“不真实”暴露了自己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忽视。
还记得有一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一课,在学习了春雨是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之后,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和听到了什么。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地去聆听、去想象,可结果,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令老师十分尴尬,然而,这却是真实的。老师并没有着急,她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听一听吧!”老师开始配乐朗读课文。一会儿,刚才说“什么也没看到”的学生说:“老师,我现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绿绿的……”学生把自己(下转24页)(上接47页)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而老师没有说“再想想看”,而是马上调整教学,让学生在乐曲和朗读声中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和富有情感的。真实和情感是课堂的基石,只有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活力。
前不久,我在资料上还看到这样一个案例:讲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煮金鱼”。原来是常识课上的内容,不知什么时候被引入到了语文课上,很多老师都上过这节课,而且被认为是观察作文的经典案例。有一位年轻教师上这个内容。为了制造悬念,教师卖了很多关子,说自己饿了,要把金鱼吃掉。然后问学生可以怎么吃。有些学生就给老师提建议,说可以烤了吃,也可以煎了吃,最好老师选择把金鱼煮了吃。但有些学生听老师说要煮金鱼,非常吃惊,请求老师不要煮金鱼,因为那样太残忍了。可老师为了把课上下去,还是坚持非煮不可。最后,金鱼被老师放进了试管里开始煮﹍﹍当然,金鱼最后并没有被煮死,文章说,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们到看到老师在煮金鱼时所表现出来的吃惊、迷惑的样子,真的很担心。孩子们那种单纯、天真以及仁爱的情感被老师“玩笑式”的教学给“愚弄”之后,还能保留几分呢?
从这些案例中我感到:要实现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真实而富有的情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许许多多的细节积累来实现。才能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到实处。
(责任编辑:贾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