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书法,足以汉字为载体反映现实生活的造型艺术。它通过笔底毫端宋体现时代气息,但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抽象,是以点画结构的无穷变化来构成各个书法创作者多姿的风貌和神采气韵。书法的创作在表层上看是一个技法问题,一些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技法的修炼,然而,事实证明书法创作水平的提升过程首先是一个树立正确意识,不断匡正艺术观并促使其精神境界一次次升华的过程。试想,如果能把从开始学习书法创作到能创作出成熟的作品看作一个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一般应经历几个阶段,或者它们之间相互交织,使作者的书法创作之路更加宽广。
书法作品不是汉字的堆砌,而是要把有思想内涵的一些文句用笔墨书写的形式表现出来,供人们欣赏其艺术性,领悟其思想内涵。从事书法创作的往往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因此,搞书法创作不可避免地会把书法与写字混为一谈,把关于写字的一些习惯带进书法创作,这往往对书法创作起到禁锢和误导作用,是走上书法创作之路的最初障碍。
不懂写字规矩的人写出来的字,有的字能直接进入书法之道,甚至特别生动的、极有生命活力。如在乡镇道路旁充满野味的小广告,书写者往往是文化层次较低的人,他们脑海里没有更多的法度可言,他们书写出来的往往是靠自己的下意识支配来写的作品,其创造是原始的、生动的、自然的。
可以断言,初学书法的人完全可以不把法度熟练掌握到手然后再去创作。那就是况可以走先纵后拢的路子。首先,给书法创作者多观赏浏览经典作品,阅读书论,聆听书家讨论。这样可使创作者的固有灵性得到充分的艺术教化,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汲取不带任何枷锁的纯自然化、艺术化的营养。基础具备了,再去运用辩证关系,并指导书法创作。书法艺术离不开传统这块土壤,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总是植根于传统这块土壤。
那么,对既能写的一手好字,又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书法创作者而言,步入书法大门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忘记写字。这里所说的写字,指的是写实用印刷体。所谓忘记写字,指的是忘掉已有的写字套路,忘掉的套路包括:第一,横平竖直的笔画,启蒙老师教写字讲横平竖直,这样使字显得比较平稳,而书法创作追求的是生动,横不平竖不直,才能产生动感。第二,长短有序的线条,写字中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讲究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这样能使字规整,而书法创作追求的则是反差和意外效果。第三,笔画位置和结体的准确,写字讲究笔画之间的对立,偏旁所占比例的大小,及相互之间位置的准确,这样使字体显得规矩、庄重、好看,而书法创作追求新奇、趣味甚至诡谲。第四,字体形状的方整及大小的
统一,汉字的形状及大小的统一,表现实用汉字的整齐美,而书法创作追求字体排列上的大小错落、节奏变化和对比效果,这常常靠字体大小的反差,字形的方、长、扃、圆等实现整体的理想。总之,忘记写字的目的就是忘记其固有的、约定俗成的模式,甩掉影响艺术表现的枷锁,使创作者在更大的空间里获得自由。
书法作品整体效果是一个首要问题。有人讲书法进入展厅时特别注重作品的视觉效果,其实笔者认为在任何一幅经典作品中都是注重整体视觉效果的,否则将不可能成为好的作品,哪怕是一幅面积极小的作品也莫不如此。整体的完美表现离不开对动态倾向的追求。单体形态张力的显现及其表情动态是作品产生动感先决条件,这是激活作品视觉魅力的重要因素。理想的整体视觉效果应符合下列要求:第一,节奏的变化与统一。尤其是行草、草书作品,线条的律动,气韵的贯通,从头至尾的节奏变化。这一变化源于多种因素,包括线条的粗细、笔墨的浓淡,运笔的轻重,字体的收放和变形等等。一个因素或一个以上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书法作品在书写过程中产生节奏起伏变化,给人以视觉刺激。第二,布局反差与和谐。节律可以靠墨色来表现,节律的起伏使墨色在分布上不可能是均匀的,墨色的聚散产生黑白反差,黑白的极黑点块或极白点块在整体中的分布不可能整齐排列、间距相等,因为一切有规律可循的布局都不利于作品整体视觉效果的产生。第三,局部的动荡与整体的平衡。在行草作品中字形的夸张与错位,某一行的严重歪斜,行距的紧缩与放松,都能使作品产生局部的跳跃、动荡失衡的感觉,但作品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办法取得整体视觉上的平衡,使整个作品有内动外静之感。
—幅好的书法作品,既要求同又要求异。笔者认为一是作品的个性,一是作品的共性,个性与共性结合产生好的作品。传统是千年的积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它是书法中的普通话。倘若没有传统,即无共性,书法的创作与欣赏就很难在人们之间沟通,书法作品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创新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求异来体现作品个性,以证明作品存在的价值。书法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创新,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求同与求异的关系,求同的是基础,是前提;求异是提高,是升华;求同与求异是相互交织,促使书法创作一步步迈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是求同一求异一求异一再求同一再求异,不断反复的过程。每临习一木字帖,一是深入字帖;二是临习字帖的特点;三是夸大字帖的特点:四是在加入其他字贴的内容和自己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这一过程所掌握的东西不仅仅是原帖,而且是对原帖的消化,是创作者所进行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每一次吸收和融合都是对传统更深刻的继承。在这个空间里成长出来的艺术品既不是对前人简单的重复,也不足走火入魔的野狐禅,而是传统基础上有序的、合理的、自然的创新。
笔者在学习书法创作之初,喜欢突出作品的气势,追求朴厚、雄浑、老辣的的书风,为此也曾极力设法利用各种要素的反差米制造视觉刺激,也常常因为这种审美意识在作品中得以实现而自我满足。之后,由于渐渐地发现了自己作品的粗野、脆弱、不耐看,随后又开始注重作品中的线条质量、点画的韵味、作品的精致。在欣赏中也更加喜欢用笔精妙、线条遒美的作品。这又不自觉地改变作品的风格,化为纤细、轻柔、舒缓的一类。之后,把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对比时,又陡然发现自己的笔下缺少了一种厚重、刚毅的阳刚之气,缺少朴厚老成的东西。这一个创作认识上的过程好像是向创作初期的回归,但不是简单的向后转,因为现在对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当笔者尤意十翻到初期创作的满意作品时,突然有一种不堪入目的感觉就是最好的佐证。
书法创作的追求,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艺术境界的追求,而高超的艺术境界在书法作品中体现为平实和自然。一个人起初的书法创作往往由于某种追求过于强烈而使作品有做作主感。久之,令人生厌。所以,把过分强烈追求淡化,使一切所要表现的东西都以较为含蓄的方式出现,这就使作品变得平淡、适度、自然。牛实的作品不等于淡化作品的风格,也不是削弱其通过夸张、虚构等手段所体现的艺术效果,平实主要表现为用笔、用墨上的不火不燥,结体及章法上的高度统一。但是,进入这个境界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经历了长期磨练之后达到的。
值得提出的是,讲究平实、自然,并不反对存在各种鲜明的风格,也不排斥对任何表现形式的强烈追求。因为只有在这个追求过程中才能一步步提高创作者的笔墨技法、审美意识和艺术境界,创作者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了创造力,开启了智慧。那种脱离具体创作过程而大谈意境提高的描述是虚妄的。
我即书法,书法即我的人书合一观,是否可以看作是书法创作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境界呢?可想,那信手拈来即成妙道的情形自不待言。然后,这个层次上的作品也必然是具有鲜明风格的妙墨佳品。
书法作品不是汉字的堆砌,而是要把有思想内涵的一些文句用笔墨书写的形式表现出来,供人们欣赏其艺术性,领悟其思想内涵。从事书法创作的往往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因此,搞书法创作不可避免地会把书法与写字混为一谈,把关于写字的一些习惯带进书法创作,这往往对书法创作起到禁锢和误导作用,是走上书法创作之路的最初障碍。
不懂写字规矩的人写出来的字,有的字能直接进入书法之道,甚至特别生动的、极有生命活力。如在乡镇道路旁充满野味的小广告,书写者往往是文化层次较低的人,他们脑海里没有更多的法度可言,他们书写出来的往往是靠自己的下意识支配来写的作品,其创造是原始的、生动的、自然的。
可以断言,初学书法的人完全可以不把法度熟练掌握到手然后再去创作。那就是况可以走先纵后拢的路子。首先,给书法创作者多观赏浏览经典作品,阅读书论,聆听书家讨论。这样可使创作者的固有灵性得到充分的艺术教化,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汲取不带任何枷锁的纯自然化、艺术化的营养。基础具备了,再去运用辩证关系,并指导书法创作。书法艺术离不开传统这块土壤,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总是植根于传统这块土壤。
那么,对既能写的一手好字,又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书法创作者而言,步入书法大门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忘记写字。这里所说的写字,指的是写实用印刷体。所谓忘记写字,指的是忘掉已有的写字套路,忘掉的套路包括:第一,横平竖直的笔画,启蒙老师教写字讲横平竖直,这样使字显得比较平稳,而书法创作追求的是生动,横不平竖不直,才能产生动感。第二,长短有序的线条,写字中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讲究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这样能使字规整,而书法创作追求的则是反差和意外效果。第三,笔画位置和结体的准确,写字讲究笔画之间的对立,偏旁所占比例的大小,及相互之间位置的准确,这样使字体显得规矩、庄重、好看,而书法创作追求新奇、趣味甚至诡谲。第四,字体形状的方整及大小的
统一,汉字的形状及大小的统一,表现实用汉字的整齐美,而书法创作追求字体排列上的大小错落、节奏变化和对比效果,这常常靠字体大小的反差,字形的方、长、扃、圆等实现整体的理想。总之,忘记写字的目的就是忘记其固有的、约定俗成的模式,甩掉影响艺术表现的枷锁,使创作者在更大的空间里获得自由。
书法作品整体效果是一个首要问题。有人讲书法进入展厅时特别注重作品的视觉效果,其实笔者认为在任何一幅经典作品中都是注重整体视觉效果的,否则将不可能成为好的作品,哪怕是一幅面积极小的作品也莫不如此。整体的完美表现离不开对动态倾向的追求。单体形态张力的显现及其表情动态是作品产生动感先决条件,这是激活作品视觉魅力的重要因素。理想的整体视觉效果应符合下列要求:第一,节奏的变化与统一。尤其是行草、草书作品,线条的律动,气韵的贯通,从头至尾的节奏变化。这一变化源于多种因素,包括线条的粗细、笔墨的浓淡,运笔的轻重,字体的收放和变形等等。一个因素或一个以上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书法作品在书写过程中产生节奏起伏变化,给人以视觉刺激。第二,布局反差与和谐。节律可以靠墨色来表现,节律的起伏使墨色在分布上不可能是均匀的,墨色的聚散产生黑白反差,黑白的极黑点块或极白点块在整体中的分布不可能整齐排列、间距相等,因为一切有规律可循的布局都不利于作品整体视觉效果的产生。第三,局部的动荡与整体的平衡。在行草作品中字形的夸张与错位,某一行的严重歪斜,行距的紧缩与放松,都能使作品产生局部的跳跃、动荡失衡的感觉,但作品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办法取得整体视觉上的平衡,使整个作品有内动外静之感。
—幅好的书法作品,既要求同又要求异。笔者认为一是作品的个性,一是作品的共性,个性与共性结合产生好的作品。传统是千年的积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它是书法中的普通话。倘若没有传统,即无共性,书法的创作与欣赏就很难在人们之间沟通,书法作品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创新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求异来体现作品个性,以证明作品存在的价值。书法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创新,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求同与求异的关系,求同的是基础,是前提;求异是提高,是升华;求同与求异是相互交织,促使书法创作一步步迈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是求同一求异一求异一再求同一再求异,不断反复的过程。每临习一木字帖,一是深入字帖;二是临习字帖的特点;三是夸大字帖的特点:四是在加入其他字贴的内容和自己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这一过程所掌握的东西不仅仅是原帖,而且是对原帖的消化,是创作者所进行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每一次吸收和融合都是对传统更深刻的继承。在这个空间里成长出来的艺术品既不是对前人简单的重复,也不足走火入魔的野狐禅,而是传统基础上有序的、合理的、自然的创新。
笔者在学习书法创作之初,喜欢突出作品的气势,追求朴厚、雄浑、老辣的的书风,为此也曾极力设法利用各种要素的反差米制造视觉刺激,也常常因为这种审美意识在作品中得以实现而自我满足。之后,由于渐渐地发现了自己作品的粗野、脆弱、不耐看,随后又开始注重作品中的线条质量、点画的韵味、作品的精致。在欣赏中也更加喜欢用笔精妙、线条遒美的作品。这又不自觉地改变作品的风格,化为纤细、轻柔、舒缓的一类。之后,把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对比时,又陡然发现自己的笔下缺少了一种厚重、刚毅的阳刚之气,缺少朴厚老成的东西。这一个创作认识上的过程好像是向创作初期的回归,但不是简单的向后转,因为现在对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当笔者尤意十翻到初期创作的满意作品时,突然有一种不堪入目的感觉就是最好的佐证。
书法创作的追求,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艺术境界的追求,而高超的艺术境界在书法作品中体现为平实和自然。一个人起初的书法创作往往由于某种追求过于强烈而使作品有做作主感。久之,令人生厌。所以,把过分强烈追求淡化,使一切所要表现的东西都以较为含蓄的方式出现,这就使作品变得平淡、适度、自然。牛实的作品不等于淡化作品的风格,也不是削弱其通过夸张、虚构等手段所体现的艺术效果,平实主要表现为用笔、用墨上的不火不燥,结体及章法上的高度统一。但是,进入这个境界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经历了长期磨练之后达到的。
值得提出的是,讲究平实、自然,并不反对存在各种鲜明的风格,也不排斥对任何表现形式的强烈追求。因为只有在这个追求过程中才能一步步提高创作者的笔墨技法、审美意识和艺术境界,创作者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了创造力,开启了智慧。那种脱离具体创作过程而大谈意境提高的描述是虚妄的。
我即书法,书法即我的人书合一观,是否可以看作是书法创作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境界呢?可想,那信手拈来即成妙道的情形自不待言。然后,这个层次上的作品也必然是具有鲜明风格的妙墨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