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冬觉得自己坐在《最强大脑》评委席,就是被友情架上去的。
他目前的精力主要放在正安堂和自媒体节目《东吴相对论》上,江苏卫视里有不少梁冬的朋友,《最强大脑》节目制片人王刚直接找到了他家,一番恳谈,梁冬说,我智商一般;王刚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脑力节目,你不需要做出很有智商的样子,只需要感受你作为个人在过程中感受到的就行,一切电视节目的本质都是借由一种形式呈现社会的观察—这也正是江苏卫视坚持让梁冬做评委的原因:他们看到梁身上的人文关怀。
坐在那张椅子里录了几期节目,梁冬笑称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智商挺差的”,但节目最初的设计就并非让最聪明的人去点评最聪明的人,只不过有时候观众和节目制作人之间有个误会,“公众想当然觉得选秀节目得找专业的人,既然是脑力节目,那就得找四个科学家;可电视制作人站在媒体角度,真找四个科学家,那可能就没人看了。”梁冬觉得这就是创新的成本,而观众对于几个评委的不认可声音可算来源于此。
他没太关注那些声音,“就是一个体验”,体验的结果大家都透过电视荧幕看到了:了解周玮的故事之后,梁冬痛哭“忏悔”;就“扒鸡大妈”的报笔画数技能到底有没有用,他与魏坤琳又展开了争论……节目中的梁冬显得感情充沛,他解释说,“现场我们是用了一个多小时来录的,最后被剪了几分钟,所以大家会觉得—梁冬的高潮也来得太快了吧?其实我就是业务不熟练。”
这是外因,内因是,这几年他学中医学来了一个“附带品”:同情心。“好大夫非常敏感,一个脉搏的跳动他就能听到很多东西。”一个选手本来有攀岩天赋,因为老婆不喜欢就转而去做了老师,“他说的时候好像觉得没什么,我就悲从中来”;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到这个舞台,那么多灯光打着,那么多人看着,而后晋级失败,“他跟我儿子一样大,我就想如果是我儿子在上面,我会怎么样呢?”又难过半天;还有靠气息辨物的艾晓娃,“她上台的时候我听到后面有观众轻声聊天,开着不经意的玩笑,后来当我把眼睛蒙上、体会一个盲人的感觉,就发现那些不经意的语气会多么刺伤盲人的自尊心。”
这些“感觉”也正是梁冬最看重的东西,对于节目所展示的超强脑力,譬如从五千个魔方中找出一个变化了的色块,梁冬说,“我一点都不care”,因为“这些东西在电脑面前毫无意义,最强的人脑都是用电脑来检验的,你拿个扫描仪立刻就能测出来”。他拿让他痛哭忏悔的周玮举例,“他算得多牛多快和他所受到的命运的捉弄,哪个更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感受?显然是后者。”他觉得《最强大脑》的意义在于令普通人开始反思,所谓的超级能力到底意义何在。“今天你感慨选手们的超强记忆力,可是当年一个话务员随随便便记几万个号码;现在大家还能把车开回家,估计再过二十年谁能不用导航把车开回家就是特异功能了,会开手动挡就可以参加选手节目了,你把时空设想一下就知道了,那你是要欢呼科技进步生活便捷还是悲哀人类的退化?和现在的状况是一样的。”
梁冬的关注点显然与节目坐镇的科学家魏坤琳有所不同,于是两者的各执一词逐渐成了《最强大脑》的另一卖点,梁冬笑称自己的想法“在理科生的眼里都很二逼”,不过在文科生的眼里,大概理科生也是一种冥顽不化的生物,“科学是以反科学为标准,它注定短命,因为新的科学家总是以否认以前的科学家为使命,对标准抱有怀疑才是科学精神。”梁冬欣赏《最强大脑》的一点,在于它给文科生和理科生一个对话的平台,外人看起来是争执,他觉得底子是信任。
只不过再争论,梁冬的看法是不变的,在电脑的时代,人的价值在于同情心和想象力,而智力如何跟生活得好不好往往与不那么相关的两件事。“我身边那么多有钱人,不见得有我聪明,我也比很多人更不聪明。聪明如果只是靠单一项目的量化就没多大意义了,譬如节目中多次出现的记忆能力、鉴别能力,绝非脑力的全部,只是因为这些方面更容易表达;还有许多脑力不能表达,如果你能控制你的梦,能把负面的情绪向正面的转化,我会觉得你脑力很强,但它们不是脑力科学研究的部分,就容易被人们忽略。”他觉得这是大众传播时代智慧的悲哀,因为智慧不可测量也不可被看见,但如果一档娱乐节目能引发这样的思考,也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一群人的高智商结盟
华灯初上的淮海西路,都是行色匆匆的人,一个艺术创意园区,一场“聪明人”的聚会刚刚才上演。20多位门萨会员从上海及周边的各个城市赶来,为一位从外国回来的会员接风。
杨冰阳也在其中,作为中国内地最早加入门萨的会员、这位门萨前主席是让这个组织以及加入这个组织的那些“令人好奇”的聪明人为人所知的重要人物。
聪明人如何找到聪明人
“前几天在昌平拍大片,正在水里摆pose时,接到短信让我去收来自英国的邮件。打开一看,考过啦,会员编号是54374,接下来只要拿证就可以啦。大陆没有分会,所以我拿的是门萨国际(英)的证件。”2007年5月,杨冰阳在天涯论坛上用炫耀的口吻诏告天下自己正式加入“世界上顶级智商乐部—门萨组织。”
“当时国内只有寥寥几个门萨成员,散落在各地,相互间并无联系,与门萨总部也没有什么往来”。杨冰阳说,为了找到“组织”,她又是打国际长途,又是写邮件,颇费了一番周折。最终,杨冰阳的考试由2004年加入门萨的老会员管延放监考,地点被安排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那里其实是管延放工作的地方。“我就坐在茶水间里答题,门不断地被打开,不停地有人进来,还有人在一旁说话。”对于这次特殊的考试,杨冰阳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门萨的全称是“门萨国际高智商组织”,1946年,牛津大学的学生兰斯洛特韦尔以及澳洲律师罗兰贝里尔在火车上相遇,因为彼此的高智商而惺惺相惜,并决定成立一个全球社团,把全世界聪明人聚集到一起。于是门萨成立了,如今,门萨俱乐部拥有10万多名会员,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30多个高智商组织。在这些组织中,拥有11万多名成员的门萨只不过是门槛最低、也是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参与考试者需要在在20分钟内完成45道图形逻辑题,错题数不能多于6道。测试分数要达到多少,才够得到门萨的门槛?一般而言,在15的标准差下,智商130是门槛;16的标准差下,132是门槛;24的标准差下,148是门槛。 聪明,永远是一个令中国人血脉贲张的话题,而有一个专门属于聪明人的组织,更让人对这其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杨冰阳始终认为,智商145为她带来的苦恼多过快乐,小学一年级,已经认识1700多字的她不得不和其他同学一起从“天、地、人”学起,而面对用“往”字造句的问题、同学们的“往东”、“往西”均被判正确,而她的“向往”却换来了一个红叉。直至今日,“与很多人不在一个频道,不好沟通”仍是她的苦恼之一、而“经常有人会抱着考考你的心态来挑战你”也让她压力不小。但好在她加入了门萨,而与其他门萨的会员在一起则是她难得的欢乐时光,“我们绝对不是惺惺相惜,而是同病相怜”,她说,因为“我们是怀着被视作异类的困扰而相遇的知音”,但“高智商就像个子高一样,是无法改变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杨冰阳这么高调,在淮海西路艺术园区的那次聚会中,林隆显得非常低调,他来自家电销售行业,“平时业绩还行吧,智商高的体现主要是老板在列举一些销售数据时,我比别人理解得快一些而已。”林隆认为,个人的工作能力不仅和智商相关,和情商、团队合作能力、勤奋的联系更密切。“我加入门萨,也不是为了证明我能力有多强,只是想找一个好玩的圈子。”“不是太多人知道我是门萨会员,就算知道了,我也没觉得在大家眼里有什么特别的。”复旦计算机系二年级博士生左青松说,如果说门萨证书有什么不一样,那可能是,平时同学们碰到一些智力问题,会想到来找自己帮忙解答。“大家聚在一起,一般人会做的事,我们都会做。”
其实当初加入门萨,除了找到同类,“找对象”,也是杨冰阳的初衷,“我就想找一个聪明的老公,还要有幽默感,不能讲过时的冷笑话。”如今,她的愿望已经实现,丈夫王鹏也是中国内地高智商圈子中的“神人”。2009年,王鹏曾打破智商界著名的克罗地亚人MislavPredavec某个世界最高智商测试的纪录,测试智商为182.9。凭借成绩,他加入了国际上不少高智商组织,其中最高等级的一个是OlympIQsociety(奥林匹克智力俱乐部),这个组织当时全球会员仅吸纳12人。
认识杨冰阳时,王鹏正在新加坡读书,在那之前,他在燕山大学读材料学,由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大二时便办了退学手续,去新加坡学会计。“当时在门萨的中文论坛上,看到他在和别人吵架,特别有逻辑。”后来,尚未完成学业的王鹏就专程回国和杨冰阳见面。10天后,两人“闪婚”。王鹏因而再一次辍学。杨冰阳则如愿以偿地找了“全中国智商最高的门萨会员”做丈夫。
智商都高成这样了,难道不是那种应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贡献的人吗?“活着最重要是让自己高兴,我现在这样就很快乐,如果非要让我朝九晚五地去坐班,或者做一项什么科学研究,我会闷死的。”杨冰阳说,如今,她和王鹏都是自由职业者,除了共同经营杨冰阳的网店,还和朋友在天津开了一家密室逃脱会所,在北京等地也有一些小的投资。
高智商组织的意义
就在上海的门萨会员聚会后不久,同样的聚会也在广州上演,目前已有278位门萨中国成员,其中广东成员占60席,和国内的其他地区一样,都是80后居多。大多从事金融、IT行业,也会有一部分是学生。
陈文锦是其中的活跃分子。1991年出生的他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的大四学生,智商超过160的他不仅是门萨中国的会员,还自己成立了一个名叫“胜寒”的高智商组织。
他说,发现自己的天分是在初二,源于一次偶然事件。初二下学期,语文老师授课时说了一句“地球是圆的”,他不干了,在座位上指出了老师的常识性错误,老师让他上去为大家解释为何,“圆形是一个平面概念,再者,就算看上去,地球也不是圆形的,而是梨形的。”站在讲台上的他滔滔不绝,解释完了顺便把狭义相对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也跟同学们做了一些分享,“我原本以为他们都应该能够听懂,结果当我讲完下台的时候,台下鸦雀无声。这种尴尬,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2011年,因为看了《非诚勿扰》里的男嘉宾因为门萨成员的身份好像非常受欢迎,反响很热烈的样子,陈文锦产生了去试试看的想法。
他一个人在网上申请了门萨中国的考试。考试那天,他没有告诉任何的朋友同学,尽管也有焦虑和恐惧,但他最终用自己最擅长的逻辑演绎法说服了自己。
“考试的时候,我问自己能过吗?不可能过不了啊,如果过不了,我就无法解释自己为何这么优秀。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肯定能过。”
也正是在门萨广东的聚会中,陈文锦认识了同样是会员的刘海涛,两人还一起制作了中国高智商论坛,而在陈文锦创建的中国高智商俱乐部“胜寒”里,刘海涛兼任理事和主考官。
“胜寒”是陈文锦在成为门萨会员一年后成立的。 “胜寒”二字,取自苏轼《水调歌头》“高处不胜寒”。寓意是众多高智商的会员所组成的俱乐部可以战胜独处时的“寒冷感”。据陈文锦自己介绍,“胜寒”目前拥有143名会员(2014年2月数据),主要分布在沿海的省会城市。在“胜寒”协会的会员当中,有来自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成功的商人、企业高管、科研工作者、在国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以及懂汉语的外籍会员。组织内实行实名制,会员出生日期从1976年到2008年不等。
陈文锦成立“胜寒”的目的和杨冰阳此前所说要加入门萨的目的相似,“完全出于个人寻找同类的兴趣,我对它没有什么野心。我希望的是,这个特殊的朋友圈子能够越来越大,会员间能够有种向上的力量,彼此促进和提高。以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公益的事情。”陈文锦说。
除了高智商组织本身的存在,旁观者对于这个组织内部的人如何相处也充满了好奇。曾有一个段子说,别人见面先互相问好,门萨会员见面先互相出题,看谁先难倒谁。
“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门萨其实就是一群好玩的聪明人聚在一起。”陈文锦说,互相考试倒不至于,只是谈论的话题会比较多,能从讨论双簧管到研究紫罗兰的球茎,话题转换的速度也会比较快。当然,这一切也有可能变得很玄乎,毕竟,在这个平均智商超过130的圈子里,“聪明”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平常得不能太平常,甚至不能称为“能力”的能力,因此你遇到的收会费的可能就是“学霸女神”,记账的可能就是一位博士…… “高智商组织最大的意义是会员间的交流,它将同样拥有出众思维能力的两个陌生个体聚集在一起,相识相知,成为朋友。甚至异性会员间,走向了婚姻。这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心理不成熟的人本末倒置,追求一些虚无的智力上的优越感。”陈文锦说,他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来自霍金—People who boast about their IQ are losers。“我把这句话放在了官网,也是为了提醒网友不要放错了重点。虽然在客观上,高智商组织确实能给人以某种光环。”
那些比智商更重要的事
“杨冰阳、王鹏、陈文锦的智商那么高,为什么高考的时候没有考上更好的学校?”这个问题一直是某高智商论坛中的热门帖子,对此,无论是杨冰阳还是陈文锦都说到了一个词—努力。
在杨冰阳碰到的门萨会员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平时成绩在班上拖后腿,但一发力,就考个全校第一,或者考上重点大学。她自己也不用功,但是因为聪明,总能在各种竞赛中取得不错的名次,成绩最好的一次,是初中时全省物理竞赛的第一名。可是中学毕业,她只考上了一所不太出名的大学。而王鹏也是因为严重的偏科导致高考成绩并不出色。
陈文锦的状况也很类似。由于厌学以及青春期叛逆,他本来不想上高中,但父母意见,还是勉强考试,成绩一般进入了一所普通高中。
高一的时候,他上课要么是跟老师顶嘴,要么就是趴着睡觉或者玩其他东西,即便这样期末也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就好好学学,不喜欢的干脆不理”,如此任性之后的结果便是成绩倒数。到了高三最后三个月,他一模的考试成绩连大学都上不了。后来发奋了几个月,勉强考上了一个本科。
杨冰阳自我剖析说,“我们都很懒”,对于一件新鲜事物,聪明人很容易学会,因此不会刻苦用功,也往往没有太大的成就。
如今,杨冰阳和王鹏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很聪明,但我们都会刻意地不去强化这一点”,杨冰阳说自己就是因为小时候被强化的太多所以变得骄傲且浮躁,她不希望同样的问题再在儿子身上发生。
除了会因为天分而放弃努力,聪明人之间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太容易彼此合作,“两个人有三个意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不错,这到底该听谁的?”杨冰阳说,在门萨中国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这样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再加上门萨总部的管理问题,去年年中,杨冰阳宣布卸任门萨中国的主席一职,并和王鹏一起退出门萨中国。
在各种高智商论坛、组织中,大部分的成员都听说过William James Sidis的故事,这位出生于19世纪末的纽约人半岁就认识26个字母、4岁精通法文、9岁进入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讲座的顶级天才,智商可能已经接近人类的极限:300。但是他一生潦倒没落,成年之后选择做一名印刷厂工人,46岁死于出租房屋内。
“有的人会将自己平时在生活中不受欢迎归结为自己太聪明了,于是他来到了门萨,而在门萨,他发现自己依然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杨冰阳说,“聪明只是一个精彩的传球,不代表全部,更不代表最后你可以得分。”
在门萨中国的QQ群里,上海的门萨会员余骏就说:“你们有没有想过,加入门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在想,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智商比别人高而加入门萨,这是一种空虚的表现。”陈文锦对此完全赞同,“如果你不用努力将天分变为实实在在的存在,那它终究只是一个假象。”
杨冰阳
智商145,门萨中国前任主席、网络红人、畅销书作家。
“聪明只是一个精彩的传球,不代表全部,更不代表最后你可以得分。”
陈文锦
智商160,门萨中国会员,中国高智商组织“胜寒”创始人。
“如果你不用努力将天分变为实实在在的存在,那它终究只是一个假象。”
他目前的精力主要放在正安堂和自媒体节目《东吴相对论》上,江苏卫视里有不少梁冬的朋友,《最强大脑》节目制片人王刚直接找到了他家,一番恳谈,梁冬说,我智商一般;王刚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脑力节目,你不需要做出很有智商的样子,只需要感受你作为个人在过程中感受到的就行,一切电视节目的本质都是借由一种形式呈现社会的观察—这也正是江苏卫视坚持让梁冬做评委的原因:他们看到梁身上的人文关怀。
坐在那张椅子里录了几期节目,梁冬笑称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智商挺差的”,但节目最初的设计就并非让最聪明的人去点评最聪明的人,只不过有时候观众和节目制作人之间有个误会,“公众想当然觉得选秀节目得找专业的人,既然是脑力节目,那就得找四个科学家;可电视制作人站在媒体角度,真找四个科学家,那可能就没人看了。”梁冬觉得这就是创新的成本,而观众对于几个评委的不认可声音可算来源于此。
他没太关注那些声音,“就是一个体验”,体验的结果大家都透过电视荧幕看到了:了解周玮的故事之后,梁冬痛哭“忏悔”;就“扒鸡大妈”的报笔画数技能到底有没有用,他与魏坤琳又展开了争论……节目中的梁冬显得感情充沛,他解释说,“现场我们是用了一个多小时来录的,最后被剪了几分钟,所以大家会觉得—梁冬的高潮也来得太快了吧?其实我就是业务不熟练。”
这是外因,内因是,这几年他学中医学来了一个“附带品”:同情心。“好大夫非常敏感,一个脉搏的跳动他就能听到很多东西。”一个选手本来有攀岩天赋,因为老婆不喜欢就转而去做了老师,“他说的时候好像觉得没什么,我就悲从中来”;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到这个舞台,那么多灯光打着,那么多人看着,而后晋级失败,“他跟我儿子一样大,我就想如果是我儿子在上面,我会怎么样呢?”又难过半天;还有靠气息辨物的艾晓娃,“她上台的时候我听到后面有观众轻声聊天,开着不经意的玩笑,后来当我把眼睛蒙上、体会一个盲人的感觉,就发现那些不经意的语气会多么刺伤盲人的自尊心。”
这些“感觉”也正是梁冬最看重的东西,对于节目所展示的超强脑力,譬如从五千个魔方中找出一个变化了的色块,梁冬说,“我一点都不care”,因为“这些东西在电脑面前毫无意义,最强的人脑都是用电脑来检验的,你拿个扫描仪立刻就能测出来”。他拿让他痛哭忏悔的周玮举例,“他算得多牛多快和他所受到的命运的捉弄,哪个更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感受?显然是后者。”他觉得《最强大脑》的意义在于令普通人开始反思,所谓的超级能力到底意义何在。“今天你感慨选手们的超强记忆力,可是当年一个话务员随随便便记几万个号码;现在大家还能把车开回家,估计再过二十年谁能不用导航把车开回家就是特异功能了,会开手动挡就可以参加选手节目了,你把时空设想一下就知道了,那你是要欢呼科技进步生活便捷还是悲哀人类的退化?和现在的状况是一样的。”
梁冬的关注点显然与节目坐镇的科学家魏坤琳有所不同,于是两者的各执一词逐渐成了《最强大脑》的另一卖点,梁冬笑称自己的想法“在理科生的眼里都很二逼”,不过在文科生的眼里,大概理科生也是一种冥顽不化的生物,“科学是以反科学为标准,它注定短命,因为新的科学家总是以否认以前的科学家为使命,对标准抱有怀疑才是科学精神。”梁冬欣赏《最强大脑》的一点,在于它给文科生和理科生一个对话的平台,外人看起来是争执,他觉得底子是信任。
只不过再争论,梁冬的看法是不变的,在电脑的时代,人的价值在于同情心和想象力,而智力如何跟生活得好不好往往与不那么相关的两件事。“我身边那么多有钱人,不见得有我聪明,我也比很多人更不聪明。聪明如果只是靠单一项目的量化就没多大意义了,譬如节目中多次出现的记忆能力、鉴别能力,绝非脑力的全部,只是因为这些方面更容易表达;还有许多脑力不能表达,如果你能控制你的梦,能把负面的情绪向正面的转化,我会觉得你脑力很强,但它们不是脑力科学研究的部分,就容易被人们忽略。”他觉得这是大众传播时代智慧的悲哀,因为智慧不可测量也不可被看见,但如果一档娱乐节目能引发这样的思考,也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一群人的高智商结盟
华灯初上的淮海西路,都是行色匆匆的人,一个艺术创意园区,一场“聪明人”的聚会刚刚才上演。20多位门萨会员从上海及周边的各个城市赶来,为一位从外国回来的会员接风。
杨冰阳也在其中,作为中国内地最早加入门萨的会员、这位门萨前主席是让这个组织以及加入这个组织的那些“令人好奇”的聪明人为人所知的重要人物。
聪明人如何找到聪明人
“前几天在昌平拍大片,正在水里摆pose时,接到短信让我去收来自英国的邮件。打开一看,考过啦,会员编号是54374,接下来只要拿证就可以啦。大陆没有分会,所以我拿的是门萨国际(英)的证件。”2007年5月,杨冰阳在天涯论坛上用炫耀的口吻诏告天下自己正式加入“世界上顶级智商乐部—门萨组织。”
“当时国内只有寥寥几个门萨成员,散落在各地,相互间并无联系,与门萨总部也没有什么往来”。杨冰阳说,为了找到“组织”,她又是打国际长途,又是写邮件,颇费了一番周折。最终,杨冰阳的考试由2004年加入门萨的老会员管延放监考,地点被安排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那里其实是管延放工作的地方。“我就坐在茶水间里答题,门不断地被打开,不停地有人进来,还有人在一旁说话。”对于这次特殊的考试,杨冰阳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门萨的全称是“门萨国际高智商组织”,1946年,牛津大学的学生兰斯洛特韦尔以及澳洲律师罗兰贝里尔在火车上相遇,因为彼此的高智商而惺惺相惜,并决定成立一个全球社团,把全世界聪明人聚集到一起。于是门萨成立了,如今,门萨俱乐部拥有10万多名会员,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30多个高智商组织。在这些组织中,拥有11万多名成员的门萨只不过是门槛最低、也是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参与考试者需要在在20分钟内完成45道图形逻辑题,错题数不能多于6道。测试分数要达到多少,才够得到门萨的门槛?一般而言,在15的标准差下,智商130是门槛;16的标准差下,132是门槛;24的标准差下,148是门槛。 聪明,永远是一个令中国人血脉贲张的话题,而有一个专门属于聪明人的组织,更让人对这其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杨冰阳始终认为,智商145为她带来的苦恼多过快乐,小学一年级,已经认识1700多字的她不得不和其他同学一起从“天、地、人”学起,而面对用“往”字造句的问题、同学们的“往东”、“往西”均被判正确,而她的“向往”却换来了一个红叉。直至今日,“与很多人不在一个频道,不好沟通”仍是她的苦恼之一、而“经常有人会抱着考考你的心态来挑战你”也让她压力不小。但好在她加入了门萨,而与其他门萨的会员在一起则是她难得的欢乐时光,“我们绝对不是惺惺相惜,而是同病相怜”,她说,因为“我们是怀着被视作异类的困扰而相遇的知音”,但“高智商就像个子高一样,是无法改变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杨冰阳这么高调,在淮海西路艺术园区的那次聚会中,林隆显得非常低调,他来自家电销售行业,“平时业绩还行吧,智商高的体现主要是老板在列举一些销售数据时,我比别人理解得快一些而已。”林隆认为,个人的工作能力不仅和智商相关,和情商、团队合作能力、勤奋的联系更密切。“我加入门萨,也不是为了证明我能力有多强,只是想找一个好玩的圈子。”“不是太多人知道我是门萨会员,就算知道了,我也没觉得在大家眼里有什么特别的。”复旦计算机系二年级博士生左青松说,如果说门萨证书有什么不一样,那可能是,平时同学们碰到一些智力问题,会想到来找自己帮忙解答。“大家聚在一起,一般人会做的事,我们都会做。”
其实当初加入门萨,除了找到同类,“找对象”,也是杨冰阳的初衷,“我就想找一个聪明的老公,还要有幽默感,不能讲过时的冷笑话。”如今,她的愿望已经实现,丈夫王鹏也是中国内地高智商圈子中的“神人”。2009年,王鹏曾打破智商界著名的克罗地亚人MislavPredavec某个世界最高智商测试的纪录,测试智商为182.9。凭借成绩,他加入了国际上不少高智商组织,其中最高等级的一个是OlympIQsociety(奥林匹克智力俱乐部),这个组织当时全球会员仅吸纳12人。
认识杨冰阳时,王鹏正在新加坡读书,在那之前,他在燕山大学读材料学,由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大二时便办了退学手续,去新加坡学会计。“当时在门萨的中文论坛上,看到他在和别人吵架,特别有逻辑。”后来,尚未完成学业的王鹏就专程回国和杨冰阳见面。10天后,两人“闪婚”。王鹏因而再一次辍学。杨冰阳则如愿以偿地找了“全中国智商最高的门萨会员”做丈夫。
智商都高成这样了,难道不是那种应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贡献的人吗?“活着最重要是让自己高兴,我现在这样就很快乐,如果非要让我朝九晚五地去坐班,或者做一项什么科学研究,我会闷死的。”杨冰阳说,如今,她和王鹏都是自由职业者,除了共同经营杨冰阳的网店,还和朋友在天津开了一家密室逃脱会所,在北京等地也有一些小的投资。
高智商组织的意义
就在上海的门萨会员聚会后不久,同样的聚会也在广州上演,目前已有278位门萨中国成员,其中广东成员占60席,和国内的其他地区一样,都是80后居多。大多从事金融、IT行业,也会有一部分是学生。
陈文锦是其中的活跃分子。1991年出生的他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的大四学生,智商超过160的他不仅是门萨中国的会员,还自己成立了一个名叫“胜寒”的高智商组织。
他说,发现自己的天分是在初二,源于一次偶然事件。初二下学期,语文老师授课时说了一句“地球是圆的”,他不干了,在座位上指出了老师的常识性错误,老师让他上去为大家解释为何,“圆形是一个平面概念,再者,就算看上去,地球也不是圆形的,而是梨形的。”站在讲台上的他滔滔不绝,解释完了顺便把狭义相对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也跟同学们做了一些分享,“我原本以为他们都应该能够听懂,结果当我讲完下台的时候,台下鸦雀无声。这种尴尬,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2011年,因为看了《非诚勿扰》里的男嘉宾因为门萨成员的身份好像非常受欢迎,反响很热烈的样子,陈文锦产生了去试试看的想法。
他一个人在网上申请了门萨中国的考试。考试那天,他没有告诉任何的朋友同学,尽管也有焦虑和恐惧,但他最终用自己最擅长的逻辑演绎法说服了自己。
“考试的时候,我问自己能过吗?不可能过不了啊,如果过不了,我就无法解释自己为何这么优秀。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肯定能过。”
也正是在门萨广东的聚会中,陈文锦认识了同样是会员的刘海涛,两人还一起制作了中国高智商论坛,而在陈文锦创建的中国高智商俱乐部“胜寒”里,刘海涛兼任理事和主考官。
“胜寒”是陈文锦在成为门萨会员一年后成立的。 “胜寒”二字,取自苏轼《水调歌头》“高处不胜寒”。寓意是众多高智商的会员所组成的俱乐部可以战胜独处时的“寒冷感”。据陈文锦自己介绍,“胜寒”目前拥有143名会员(2014年2月数据),主要分布在沿海的省会城市。在“胜寒”协会的会员当中,有来自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成功的商人、企业高管、科研工作者、在国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以及懂汉语的外籍会员。组织内实行实名制,会员出生日期从1976年到2008年不等。
陈文锦成立“胜寒”的目的和杨冰阳此前所说要加入门萨的目的相似,“完全出于个人寻找同类的兴趣,我对它没有什么野心。我希望的是,这个特殊的朋友圈子能够越来越大,会员间能够有种向上的力量,彼此促进和提高。以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公益的事情。”陈文锦说。
除了高智商组织本身的存在,旁观者对于这个组织内部的人如何相处也充满了好奇。曾有一个段子说,别人见面先互相问好,门萨会员见面先互相出题,看谁先难倒谁。
“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门萨其实就是一群好玩的聪明人聚在一起。”陈文锦说,互相考试倒不至于,只是谈论的话题会比较多,能从讨论双簧管到研究紫罗兰的球茎,话题转换的速度也会比较快。当然,这一切也有可能变得很玄乎,毕竟,在这个平均智商超过130的圈子里,“聪明”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平常得不能太平常,甚至不能称为“能力”的能力,因此你遇到的收会费的可能就是“学霸女神”,记账的可能就是一位博士…… “高智商组织最大的意义是会员间的交流,它将同样拥有出众思维能力的两个陌生个体聚集在一起,相识相知,成为朋友。甚至异性会员间,走向了婚姻。这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心理不成熟的人本末倒置,追求一些虚无的智力上的优越感。”陈文锦说,他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来自霍金—People who boast about their IQ are losers。“我把这句话放在了官网,也是为了提醒网友不要放错了重点。虽然在客观上,高智商组织确实能给人以某种光环。”
那些比智商更重要的事
“杨冰阳、王鹏、陈文锦的智商那么高,为什么高考的时候没有考上更好的学校?”这个问题一直是某高智商论坛中的热门帖子,对此,无论是杨冰阳还是陈文锦都说到了一个词—努力。
在杨冰阳碰到的门萨会员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平时成绩在班上拖后腿,但一发力,就考个全校第一,或者考上重点大学。她自己也不用功,但是因为聪明,总能在各种竞赛中取得不错的名次,成绩最好的一次,是初中时全省物理竞赛的第一名。可是中学毕业,她只考上了一所不太出名的大学。而王鹏也是因为严重的偏科导致高考成绩并不出色。
陈文锦的状况也很类似。由于厌学以及青春期叛逆,他本来不想上高中,但父母意见,还是勉强考试,成绩一般进入了一所普通高中。
高一的时候,他上课要么是跟老师顶嘴,要么就是趴着睡觉或者玩其他东西,即便这样期末也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就好好学学,不喜欢的干脆不理”,如此任性之后的结果便是成绩倒数。到了高三最后三个月,他一模的考试成绩连大学都上不了。后来发奋了几个月,勉强考上了一个本科。
杨冰阳自我剖析说,“我们都很懒”,对于一件新鲜事物,聪明人很容易学会,因此不会刻苦用功,也往往没有太大的成就。
如今,杨冰阳和王鹏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很聪明,但我们都会刻意地不去强化这一点”,杨冰阳说自己就是因为小时候被强化的太多所以变得骄傲且浮躁,她不希望同样的问题再在儿子身上发生。
除了会因为天分而放弃努力,聪明人之间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太容易彼此合作,“两个人有三个意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不错,这到底该听谁的?”杨冰阳说,在门萨中国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这样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再加上门萨总部的管理问题,去年年中,杨冰阳宣布卸任门萨中国的主席一职,并和王鹏一起退出门萨中国。
在各种高智商论坛、组织中,大部分的成员都听说过William James Sidis的故事,这位出生于19世纪末的纽约人半岁就认识26个字母、4岁精通法文、9岁进入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讲座的顶级天才,智商可能已经接近人类的极限:300。但是他一生潦倒没落,成年之后选择做一名印刷厂工人,46岁死于出租房屋内。
“有的人会将自己平时在生活中不受欢迎归结为自己太聪明了,于是他来到了门萨,而在门萨,他发现自己依然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杨冰阳说,“聪明只是一个精彩的传球,不代表全部,更不代表最后你可以得分。”
在门萨中国的QQ群里,上海的门萨会员余骏就说:“你们有没有想过,加入门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在想,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智商比别人高而加入门萨,这是一种空虚的表现。”陈文锦对此完全赞同,“如果你不用努力将天分变为实实在在的存在,那它终究只是一个假象。”
杨冰阳
智商145,门萨中国前任主席、网络红人、畅销书作家。
“聪明只是一个精彩的传球,不代表全部,更不代表最后你可以得分。”
陈文锦
智商160,门萨中国会员,中国高智商组织“胜寒”创始人。
“如果你不用努力将天分变为实实在在的存在,那它终究只是一个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