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朋辈活动与班级文化有机融合,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共融、温暖正气班级文化的有力催化剂。朋辈活动不仅能促进班级学生在团队中的安全感、归属感,增强团队凝聚力,还能培养朋辈辅导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将体验与分享、沟通与协商带入班级文化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朋辈活动;班级文化;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0-0012-02
【作者简介】李扶庭,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
班级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的综合,是班魂所在。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班级发展的动力。
“00后”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优先获益者,他们如磁铁般吸收着新事物,对于不同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没有完善的评判能力,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思想行为。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践行。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从点滴做起。
一、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个人主义问题突出,功利心强
随着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初中学生越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越来越像成年人了,因此,他们常常以成年人自居,希望受到成年人的尊重。他们对“自我”过于看重,过分考虑个人利益,不能换位思考,因此,班级里经常会出现对班级事务不闻不问、不参加班级各项活动的现象。
(二)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班级凝聚力不强
初中学生过于注重个体张扬、个人发展,导致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体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如同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
(三)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每天接收到大量信息,但欠缺对信息筛选的能力,有些学生沾染上不良风气,轻义重利、不會感恩,更不懂得尊重他人,将家长的关心理解为“唠叨”和“啰唆”,对教师的管教颇为反感,班级则缺乏互帮互助的风气。
(四)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大部分“00后”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照顾得无微不至。部分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人交往困难,出现自卑又自负、情绪不稳定、抗挫能力弱、畏难情绪大等心理反应。
二、朋辈辅导活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朋辈辅导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互助活动,面对的问题主要是同班或者低年级同学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适应性心理问题。朋辈活动可以增强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促进人际交流,将体验、分享、沟通带入班级文化中,从而形成健康温暖的班集体。
(一)甄选班级朋辈辅导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伊始,教师在班级招募朋辈辅导员。采取自荐或他荐的方式,经过心理健康教师面试,每班选出4~6名朋辈辅导员。再由心理健康教师对其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等。朋辈辅导员应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理性应对;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并及时向心理健康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朋辈互助小组,规划日常工作内容
每学期初,朋辈辅导员集合于学校“心晴坊”,心理健康教师召开工作布置会,使其真正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配合整体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在“感恩节”期间组织低年级同学制作感恩书签、为新转来的同学组织“我来做你的好朋友”等活动,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三)定期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健康
1.组建班级“心晴坊”,撑起温暖的一片天。
“心晴坊”寓意给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能量。“心晴坊”在班级图书角设立“吐槽罐”,向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他们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辅导。有不愉快时,可以写小纸条投入“吐槽罐”并且预约咨询分享,促进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朋辈辅导员遇到无法解决的棘手难题,及时汇报给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同学。“心晴坊”“吐槽罐”的设立,让学生感到有安全感、归属感,形成人人爱心理、人人追求心理健康的良好班级氛围,创建具有阳光、正向、温暖心理特色的班级文化。
2.策划“心晴广播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每周三午休,利用10分钟的时间,朋辈辅导员进行“心情广播站”的广播。广播内容围绕朋辈辅导员收集到的学生迫切需要解决或具有公共困惑的话题展开,如:如何解决考前焦虑,如何排解畏难情绪,如何学会说话等。朋辈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一起撰稿,稿件集专业性、及时性、实效性为一体,力求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作用。
3.构建朋辈小组,携手互助成长。
组建以朋辈辅导员为组长的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组都有一本“晴雨本”。从周一至周五,每天由一位同学在“晴雨本”上写下当天的心情,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烦恼的。第二天交给同组的下一位同学,该位同学可以替前一位同学出主意,以此类推。每个小组的秘密由小组成员自行保管,绝不外传。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每位同学的朋辈意识和助人意识,使其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人的内心世界,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4.开展“心晴游园会”,互助激发潜能。
“心晴游园会”由朋辈辅导员自行策划、组织,分析解读同学近来的心理状态。针对近阶段班级同学出现的问题,朋辈辅导员收集与之匹配的“心理游戏”,并且设计“关卡”,同学参与游戏,进行挑战。例如,针对小升初的不适应,用“诺亚方舟”“搭扑克”等游戏来构建团队,提升自身领导力;面对同学间的小矛盾,可以采用“你说我画”等活动来改善沟通,促进同学关系的改善;针对初三有中考压力的同学,则可以开展“拍卖梦想”来鼓动士气。 5.编排“迷你心理剧”,解决一般问题。
迷你校园心理剧时长一般2~3分钟,在编排心理剧的过程中,朋辈辅导员和参演学生会领悟很多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心理剧的演出都需要针对现实问题,如:手机成瘾不仅造成家庭沟通困难,还会使学生变得冷漠,可以请有这方面倾向的同学来扮演家长,通过换位思考发现自身的问题。心理剧不仅能解决棘手问题,还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三、朋辈活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
(一)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班级中开展朋辈活动,能够使班级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感情,无论是朋辈辅导员还是其他同学都能在集体中体会到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和责任感,并容易接受集体的任务目标和价值观,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学会尊重、理解和接纳
朋辈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防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更深入自由的理解。朋辈活动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模拟社交环境,使学生在信任的氛围中尝试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对班级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打造具有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
(三)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在朋辈活动中,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学生会意识到自身问题与他人问题的同一性,减轻心理负担,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观点,能帮助他们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学会換个角度考虑问题,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处世态度和策略。此外,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同学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其自我潜能。
将朋辈活动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拓展的班级建设新渠道。以往强调用行政方式来管理学生,现在转而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帮助学生改变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朋辈活动在“点对点”的个体互助基础上,拓展到“点带面”的团体互助层面,发挥了班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班级为单位带动所有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廖元新,胡邦宁,涂冰,等.试析新时期髙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刘时勇.关于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问题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2).
[3]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J].高教论坛,2010(10).
[4]崔浩.探析髙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学理论,2013(1).
[5]肖竺,贺梅春.创新朋辈辅导模式 构建高职和谐班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关键词】朋辈活动;班级文化;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0-0012-02
【作者简介】李扶庭,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
班级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的综合,是班魂所在。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班级发展的动力。
“00后”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优先获益者,他们如磁铁般吸收着新事物,对于不同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没有完善的评判能力,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思想行为。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践行。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从点滴做起。
一、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个人主义问题突出,功利心强
随着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初中学生越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越来越像成年人了,因此,他们常常以成年人自居,希望受到成年人的尊重。他们对“自我”过于看重,过分考虑个人利益,不能换位思考,因此,班级里经常会出现对班级事务不闻不问、不参加班级各项活动的现象。
(二)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班级凝聚力不强
初中学生过于注重个体张扬、个人发展,导致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体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如同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
(三)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每天接收到大量信息,但欠缺对信息筛选的能力,有些学生沾染上不良风气,轻义重利、不會感恩,更不懂得尊重他人,将家长的关心理解为“唠叨”和“啰唆”,对教师的管教颇为反感,班级则缺乏互帮互助的风气。
(四)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大部分“00后”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照顾得无微不至。部分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人交往困难,出现自卑又自负、情绪不稳定、抗挫能力弱、畏难情绪大等心理反应。
二、朋辈辅导活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朋辈辅导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互助活动,面对的问题主要是同班或者低年级同学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适应性心理问题。朋辈活动可以增强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促进人际交流,将体验、分享、沟通带入班级文化中,从而形成健康温暖的班集体。
(一)甄选班级朋辈辅导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伊始,教师在班级招募朋辈辅导员。采取自荐或他荐的方式,经过心理健康教师面试,每班选出4~6名朋辈辅导员。再由心理健康教师对其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等。朋辈辅导员应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理性应对;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并及时向心理健康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朋辈互助小组,规划日常工作内容
每学期初,朋辈辅导员集合于学校“心晴坊”,心理健康教师召开工作布置会,使其真正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配合整体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在“感恩节”期间组织低年级同学制作感恩书签、为新转来的同学组织“我来做你的好朋友”等活动,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三)定期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健康
1.组建班级“心晴坊”,撑起温暖的一片天。
“心晴坊”寓意给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能量。“心晴坊”在班级图书角设立“吐槽罐”,向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他们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辅导。有不愉快时,可以写小纸条投入“吐槽罐”并且预约咨询分享,促进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朋辈辅导员遇到无法解决的棘手难题,及时汇报给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同学。“心晴坊”“吐槽罐”的设立,让学生感到有安全感、归属感,形成人人爱心理、人人追求心理健康的良好班级氛围,创建具有阳光、正向、温暖心理特色的班级文化。
2.策划“心晴广播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每周三午休,利用10分钟的时间,朋辈辅导员进行“心情广播站”的广播。广播内容围绕朋辈辅导员收集到的学生迫切需要解决或具有公共困惑的话题展开,如:如何解决考前焦虑,如何排解畏难情绪,如何学会说话等。朋辈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一起撰稿,稿件集专业性、及时性、实效性为一体,力求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作用。
3.构建朋辈小组,携手互助成长。
组建以朋辈辅导员为组长的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组都有一本“晴雨本”。从周一至周五,每天由一位同学在“晴雨本”上写下当天的心情,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烦恼的。第二天交给同组的下一位同学,该位同学可以替前一位同学出主意,以此类推。每个小组的秘密由小组成员自行保管,绝不外传。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每位同学的朋辈意识和助人意识,使其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人的内心世界,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4.开展“心晴游园会”,互助激发潜能。
“心晴游园会”由朋辈辅导员自行策划、组织,分析解读同学近来的心理状态。针对近阶段班级同学出现的问题,朋辈辅导员收集与之匹配的“心理游戏”,并且设计“关卡”,同学参与游戏,进行挑战。例如,针对小升初的不适应,用“诺亚方舟”“搭扑克”等游戏来构建团队,提升自身领导力;面对同学间的小矛盾,可以采用“你说我画”等活动来改善沟通,促进同学关系的改善;针对初三有中考压力的同学,则可以开展“拍卖梦想”来鼓动士气。 5.编排“迷你心理剧”,解决一般问题。
迷你校园心理剧时长一般2~3分钟,在编排心理剧的过程中,朋辈辅导员和参演学生会领悟很多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心理剧的演出都需要针对现实问题,如:手机成瘾不仅造成家庭沟通困难,还会使学生变得冷漠,可以请有这方面倾向的同学来扮演家长,通过换位思考发现自身的问题。心理剧不仅能解决棘手问题,还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三、朋辈活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
(一)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班级中开展朋辈活动,能够使班级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感情,无论是朋辈辅导员还是其他同学都能在集体中体会到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和责任感,并容易接受集体的任务目标和价值观,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学会尊重、理解和接纳
朋辈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防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更深入自由的理解。朋辈活动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模拟社交环境,使学生在信任的氛围中尝试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对班级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打造具有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
(三)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在朋辈活动中,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学生会意识到自身问题与他人问题的同一性,减轻心理负担,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观点,能帮助他们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学会換个角度考虑问题,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处世态度和策略。此外,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同学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其自我潜能。
将朋辈活动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拓展的班级建设新渠道。以往强调用行政方式来管理学生,现在转而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帮助学生改变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朋辈活动在“点对点”的个体互助基础上,拓展到“点带面”的团体互助层面,发挥了班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班级为单位带动所有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廖元新,胡邦宁,涂冰,等.试析新时期髙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刘时勇.关于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问题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2).
[3]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J].高教论坛,2010(10).
[4]崔浩.探析髙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学理论,2013(1).
[5]肖竺,贺梅春.创新朋辈辅导模式 构建高职和谐班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