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具有重大意义。以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育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1]。高校如何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当前主要任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主要载体。《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2] 如何结合中央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高校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3]。社会实践是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推进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大学生最显著特点是从课堂到课堂,多年的校园学习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但很难融于社会现实,特别是因为90后大学生,他们更多沉迷于网络世界,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希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任务。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是比较追求自我的一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看清主流,意识到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这样一来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严重匮乏。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通过解决难题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主要任务:第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第二,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第三, 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第四,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4],本文认为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专业学习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高校要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习文化知识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基于专业知识参加社会调查。积极倡导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如法制宣传、金融知识宣讲等。
2、将职业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指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高校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将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向结合。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地不断深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自我职业性格、职业兴趣等自我评价因素逐渐确定职业理想,从而进一步制定实施方案。
3、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英语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学术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定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邀请行内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举办学术讲座,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实战中经风雨、塑人格、长才干。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确保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长远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3]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 年 第 04 期
[4]周济:《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年第 11 期
(安云芳 1979年9月生人,河北金融学院法律系教师)
刘鹏, 1983年3月生人,河北金融学院经贸系教师;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育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1]。高校如何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当前主要任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主要载体。《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2] 如何结合中央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高校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3]。社会实践是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推进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大学生最显著特点是从课堂到课堂,多年的校园学习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但很难融于社会现实,特别是因为90后大学生,他们更多沉迷于网络世界,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希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任务。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是比较追求自我的一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看清主流,意识到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这样一来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严重匮乏。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通过解决难题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主要任务:第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第二,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第三, 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第四,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4],本文认为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专业学习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高校要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习文化知识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基于专业知识参加社会调查。积极倡导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如法制宣传、金融知识宣讲等。
2、将职业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指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高校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将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向结合。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地不断深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自我职业性格、职业兴趣等自我评价因素逐渐确定职业理想,从而进一步制定实施方案。
3、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英语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学术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定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邀请行内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举办学术讲座,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实战中经风雨、塑人格、长才干。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确保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长远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3]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 年 第 04 期
[4]周济:《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年第 11 期
(安云芳 1979年9月生人,河北金融学院法律系教师)
刘鹏, 1983年3月生人,河北金融学院经贸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