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忠实是翻译的第一原则。笔者认为,忠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译者、忠实于读者。三者看似不可兼顾,然而三者却是有机统一的。《喻世明言》译者实践自己的翻译思想,准确把握忠实原则,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原作风貌,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古代中国人民生活的丰富画卷,做到了对作者、译者、读者的忠实。
关键词:忠实;《喻世明言》英译;作者;译者;读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52-02
进入当代社会,人们对翻译的探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多与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相结合,逐渐偏离了“忠实”这一“初心”。甚至有学者以客观上不存在绝对忠实的译作为由,主张摈弃对忠实原则的主观追求[1]。笔者认为,对忠实原则的探索和追求,在今日仍不过时。笔者将以《喻世明言》英译本为例,分析忠实原则在当代翻译中的应用、意义和价值。
1翻译的忠实原则
人们早期的翻译言论,多集中在“忠实”上。17世纪,英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作《钦定圣经译本》获得一致称赞,原因之一就在于“坚持忠实译文的总原则”。18世纪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翻译的三大原则,认为译作的思想内容、风格和手法等元素要遵从原作。19世纪,翻译中普遍采纳的原则是“原文,整个原文,惟独原文”。20世纪,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翻译家波斯盖特,美国学者赫伯特·托尔曼等,都强调忠实在翻译中的重要性。[2]可见,忠实原则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为传统翻译家们所重视。
人们多普遍强调遵从原作,即遵从于原作者,而忽略了对译者、读者的忠实。表面上看来,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不可兼顾,顾此失彼,但本文作者认为三者其实是可以统一的。忠实于作者,即再现作者意图、内容形式、思想情感等方面;忠实于译者,即译者实践自己的翻译理想、翻译审美等理念,忠于自己的翻译思想;忠实于读者,即充分考虑译作受众,包括阅读目的、心理等。本文将以美国贝兹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杨曙辉、纽约联合国总部同声翻译杨韵琴夫妇合作的《喻世明言》英译本为例,分析翻译在作者、译者、读者三方面是如何同时达到忠实的。
2《喻世明言》英译体现的忠实原则
《喻世明言》是明代文學家冯梦龙编撰的拟话本小说,1620年首次出版。全书共有40卷,勾勒了明末时期中国社会的繁华画卷。19世纪,英美汉学家、中国翻译家陆续将其中的故事译为英语,但都没有一部全译本。1992年,杨曙辉、杨韵琴开始合译《喻世明言》,2000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为《喻世明言》的第一个全译本,后被收入“大中华文库”项目,2007年由岳麓书社出版。
2.1忠实于作者
传统翻译评论家们常说,翻译要掌握原作特征,要服从原作的意思,说的是翻译要忠实于原作,也就是要忠实于作者。在《喻世明言》英译本里,杨曙辉和杨韵琴充分把握了作者精心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再现了作者的意图。
作为一部拟话本小说,《喻世明言》各篇章包含题目、入话、头回、正话、篇尾5个部分,文中还有作者的眉批[3]。这些体例与西方小说大有不同。为忠实再现作者的诗学理念,杨曙辉、杨韵琴完整保留了这些体例。相比之下,前人的译本,如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喻世明言》故事之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入话、头回、眉批都是删除未译的,损害了作者的诗学理念,损害了忠实原则。
在题目名称的翻译上,二杨也紧紧遵循作者的意图。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译为“Jin Yunu Beats the Heartless Man”,作者所拟题目是一个完整的意群,读者可以对故事走向得出初步印象,达到作者和读者的微妙默契。译者再现源语以事件为中心的题目结构,而非像前人那样,译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名词结构“The Beggar Chief’s Daughter[4]”,较好地达到了对作者的忠实。
2.2忠实于译者
杨曙辉、杨韵琴在谈到自己的翻译思想时,表明“就文学翻译而言,最高层次的(忠实)应该是文学风格的忠实[5]。”
为实践自己的翻译思想,达到文学风格的忠实,译者做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套用英语古典文学中的名句、多选用带古典韵味的词语、选取古今作者都用的词语和表达,但也有所取舍有所扬弃,摒弃英语古典文学中的陈旧表达[5],以便当代读者可以理解和欣赏。
在第二卷《陈御史巧堪金钗钿》里由这样一句话:“以我看来,这银子虽非是你设心谋得来的,也不是你辛苦挣来的……”译文是这样的:“As I see it, even though you didn’t get the silver by the deception of any kind, you didn’t earn it by the sweat of your brow, either.[6]” 其中,“辛苦挣来的”译文“by the sweat of your brow”即为带有古典韵味的词语,它来自《圣经》中创世纪3:19,原句是:In the sweat of thy face shalt thou eat bread till thou return unto the ground, for out of it wast thou taken。这种以古典韵味译古典韵味的方式,既实现了作者的翻译理想,又再现了原作的风貌,既是对译者的忠实,又是对作者的忠实。
2.3忠实于读者
17世纪英国翻译家约翰·德莱顿曾表达过,翻译必须考虑读者[2]。作者认为,读者阅读翻译作品时,带有异域文化猎奇心态。翻译有责任满足这一心态,这是对读者的忠实。
《喻世明言》英译本较好地传达了异域文化。在第十卷《滕大尹鬼断家私》里,有一句“那爹娘在九泉之下,他心上必然不乐”。其中的“九泉之下”译者处理为“in the Nine Springs of the netherworld[6]”,以直译的方法传达出中国古人对死亡的认识,与西方宗教里对死后世界的描述迥然不同,这种强烈的对比势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十七卷《单符郎全州佳偶》中,杨玉(春娘)这样表明自己的志愿:“枳棘岂堪凤凰所栖……”。凤凰在汉语里多含优美、高贵之涵义,在英语里则有长生、复活之寓意[7],两者截然不同。译者选择直译,译为“A thorny bush is by no means a resting place for a phoenix.[6]”通过上下文,读者可以会意女主人公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领略汉英两种语言中“凤凰”这一灵鸟的不同文化内涵,满足了读者对异域文化的而好奇心和浓厚兴趣。
3结语
杨曙辉、杨韵琴翻译的《喻世明言》对原作的体例结构、内容形式、思想情感都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以古典韵味译古典韵味的方式,达到了原作与译作风格的统一,同时,以直译方法对汉语中文化特色浓厚的词语语句进行了再现,将汉语文化直观地推送到读者眼前,为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喻世明言》英译本较好地做到了对作者忠实、对译者忠实、对读者忠实,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了以忠实原则为特色的翻译。由此可见,忠实原则仍是我们要坚持的优良传统、要坚守的“初心”,仍有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明伦.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兼论严复的“信达雅”[J].中国翻译,2006,27(04):12-19.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冯梦龙,凌濛初.宋明评话选[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5]杨曙辉,杨韵琴.探析实现语言风格忠实之“捷径”——以明清小说“三言”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6,37(03):101-105.
[6]冯梦龙.喻世明言[M].杨曙辉,杨韵琴,译.长沙:岳麓书社,2007.
[7]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责编:赵露)
关键词:忠实;《喻世明言》英译;作者;译者;读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52-02
进入当代社会,人们对翻译的探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多与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相结合,逐渐偏离了“忠实”这一“初心”。甚至有学者以客观上不存在绝对忠实的译作为由,主张摈弃对忠实原则的主观追求[1]。笔者认为,对忠实原则的探索和追求,在今日仍不过时。笔者将以《喻世明言》英译本为例,分析忠实原则在当代翻译中的应用、意义和价值。
1翻译的忠实原则
人们早期的翻译言论,多集中在“忠实”上。17世纪,英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作《钦定圣经译本》获得一致称赞,原因之一就在于“坚持忠实译文的总原则”。18世纪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翻译的三大原则,认为译作的思想内容、风格和手法等元素要遵从原作。19世纪,翻译中普遍采纳的原则是“原文,整个原文,惟独原文”。20世纪,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翻译家波斯盖特,美国学者赫伯特·托尔曼等,都强调忠实在翻译中的重要性。[2]可见,忠实原则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为传统翻译家们所重视。
人们多普遍强调遵从原作,即遵从于原作者,而忽略了对译者、读者的忠实。表面上看来,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不可兼顾,顾此失彼,但本文作者认为三者其实是可以统一的。忠实于作者,即再现作者意图、内容形式、思想情感等方面;忠实于译者,即译者实践自己的翻译理想、翻译审美等理念,忠于自己的翻译思想;忠实于读者,即充分考虑译作受众,包括阅读目的、心理等。本文将以美国贝兹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杨曙辉、纽约联合国总部同声翻译杨韵琴夫妇合作的《喻世明言》英译本为例,分析翻译在作者、译者、读者三方面是如何同时达到忠实的。
2《喻世明言》英译体现的忠实原则
《喻世明言》是明代文學家冯梦龙编撰的拟话本小说,1620年首次出版。全书共有40卷,勾勒了明末时期中国社会的繁华画卷。19世纪,英美汉学家、中国翻译家陆续将其中的故事译为英语,但都没有一部全译本。1992年,杨曙辉、杨韵琴开始合译《喻世明言》,2000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为《喻世明言》的第一个全译本,后被收入“大中华文库”项目,2007年由岳麓书社出版。
2.1忠实于作者
传统翻译评论家们常说,翻译要掌握原作特征,要服从原作的意思,说的是翻译要忠实于原作,也就是要忠实于作者。在《喻世明言》英译本里,杨曙辉和杨韵琴充分把握了作者精心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再现了作者的意图。
作为一部拟话本小说,《喻世明言》各篇章包含题目、入话、头回、正话、篇尾5个部分,文中还有作者的眉批[3]。这些体例与西方小说大有不同。为忠实再现作者的诗学理念,杨曙辉、杨韵琴完整保留了这些体例。相比之下,前人的译本,如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喻世明言》故事之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入话、头回、眉批都是删除未译的,损害了作者的诗学理念,损害了忠实原则。
在题目名称的翻译上,二杨也紧紧遵循作者的意图。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译为“Jin Yunu Beats the Heartless Man”,作者所拟题目是一个完整的意群,读者可以对故事走向得出初步印象,达到作者和读者的微妙默契。译者再现源语以事件为中心的题目结构,而非像前人那样,译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名词结构“The Beggar Chief’s Daughter[4]”,较好地达到了对作者的忠实。
2.2忠实于译者
杨曙辉、杨韵琴在谈到自己的翻译思想时,表明“就文学翻译而言,最高层次的(忠实)应该是文学风格的忠实[5]。”
为实践自己的翻译思想,达到文学风格的忠实,译者做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套用英语古典文学中的名句、多选用带古典韵味的词语、选取古今作者都用的词语和表达,但也有所取舍有所扬弃,摒弃英语古典文学中的陈旧表达[5],以便当代读者可以理解和欣赏。
在第二卷《陈御史巧堪金钗钿》里由这样一句话:“以我看来,这银子虽非是你设心谋得来的,也不是你辛苦挣来的……”译文是这样的:“As I see it, even though you didn’t get the silver by the deception of any kind, you didn’t earn it by the sweat of your brow, either.[6]” 其中,“辛苦挣来的”译文“by the sweat of your brow”即为带有古典韵味的词语,它来自《圣经》中创世纪3:19,原句是:In the sweat of thy face shalt thou eat bread till thou return unto the ground, for out of it wast thou taken。这种以古典韵味译古典韵味的方式,既实现了作者的翻译理想,又再现了原作的风貌,既是对译者的忠实,又是对作者的忠实。
2.3忠实于读者
17世纪英国翻译家约翰·德莱顿曾表达过,翻译必须考虑读者[2]。作者认为,读者阅读翻译作品时,带有异域文化猎奇心态。翻译有责任满足这一心态,这是对读者的忠实。
《喻世明言》英译本较好地传达了异域文化。在第十卷《滕大尹鬼断家私》里,有一句“那爹娘在九泉之下,他心上必然不乐”。其中的“九泉之下”译者处理为“in the Nine Springs of the netherworld[6]”,以直译的方法传达出中国古人对死亡的认识,与西方宗教里对死后世界的描述迥然不同,这种强烈的对比势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十七卷《单符郎全州佳偶》中,杨玉(春娘)这样表明自己的志愿:“枳棘岂堪凤凰所栖……”。凤凰在汉语里多含优美、高贵之涵义,在英语里则有长生、复活之寓意[7],两者截然不同。译者选择直译,译为“A thorny bush is by no means a resting place for a phoenix.[6]”通过上下文,读者可以会意女主人公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领略汉英两种语言中“凤凰”这一灵鸟的不同文化内涵,满足了读者对异域文化的而好奇心和浓厚兴趣。
3结语
杨曙辉、杨韵琴翻译的《喻世明言》对原作的体例结构、内容形式、思想情感都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以古典韵味译古典韵味的方式,达到了原作与译作风格的统一,同时,以直译方法对汉语中文化特色浓厚的词语语句进行了再现,将汉语文化直观地推送到读者眼前,为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喻世明言》英译本较好地做到了对作者忠实、对译者忠实、对读者忠实,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了以忠实原则为特色的翻译。由此可见,忠实原则仍是我们要坚持的优良传统、要坚守的“初心”,仍有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明伦.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兼论严复的“信达雅”[J].中国翻译,2006,27(04):12-19.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冯梦龙,凌濛初.宋明评话选[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5]杨曙辉,杨韵琴.探析实现语言风格忠实之“捷径”——以明清小说“三言”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6,37(03):101-105.
[6]冯梦龙.喻世明言[M].杨曙辉,杨韵琴,译.长沙:岳麓书社,2007.
[7]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责编: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