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年初,在这个一线城市的地铁口附近,我租下了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
这是我移居深圳的第三年。
我是每天都要挤地铁上班的独居女子,我租住的公寓位于大厦第29层,此楼是这个城区还算不错的楼盘,毗邻地铁,楼下是国际影城,周边有美食城和大型连锁超市,然而我选择这里的缘由并非是出自便利,而是源于安全的考虑。
虽然我已不是小姑娘,但当下的我也并未对婚姻生出强烈的向往之心,甚至在单身独居的状态中体会到某种妙不可言的怡然与自得。当然,身为一名独居人士,我很清楚,这份怡然与自得也是建立在人身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的。
刚到深圳的时候,是在亲友家借宿,作为一个成年人,长期寄居于亲友家绝非上策,于是我一找到工作后就立马寻找住处。我去过中介公司,也在一些网站上搜索过房源信息,最终觅得现在的住处。然而,直到住进去后的一个月,我才发现这套公寓并非我想象中的那么安全。虽然小区里也能看到保安的身影,但是十几栋楼不过是靠有限的几名保安在维持,虽然是刷卡进入,但很多非住户常常尾随刷卡的人进入大楼,这就包括各种送快递、外卖的伙计,所谓安全电子门也形同虚设。
这跟我以前在亲戚家住的小区大相径庭,因此我的心里非常忐忑,甚至有丝丝对于未知的惶恐。然而就在这时,我突然留意到一个相当不可思议的现象——
我隔壁邻居那六口人,他们总是敞着门的。
那是一户三代同堂的家,有年过七旬的老翁和老妪、一对年轻的夫妇 ,还有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
有时我回到家时已入夜,看到他们开着门,若时间早,还听到他们烹饪时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有细弱的电视机声响萦绕于耳畔。搬进去几个月后,我一点点熟悉了这家人的作息规律。每每到了晚上,老汉要出门去遛弯,但他鲜少带上孙子孙女,带孙子孙女的人总是老太太;年轻的男主人身形魁梧,有一次我见他抱着两个西瓜冲进家门;这一家人最富于亲和力的是女主人,她有时碰到我会冲着我微笑。有一次我们在电梯相遇,她的孩子们在大声嚷嚷,而彼时的我正在通电话,她见状连忙喝止住两个孩子,让他们小点声。从口音判断,这一家人想必是广东人。
能打动我的总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因为常常跟同事一块吃晚餐,所以回到住处的时间常是八点以后,我总是能够透过敞着的门瞥见这一家人。三代人每晚都會置身于客厅,两代夫妇都看电视,坐在沙发上的总是老两口,坐在脚凳上的是年轻夫妇,有时会看到年轻的女主人拖地的背影,老人在嘀咕,两个孩子也在兴致勃勃地对谈,还会在垫子上翻滚,而他们家空调渗出的丝丝冷气甚至会蹭到我的手臂上。
在这般情形下, 我每一次取出钥匙打开两道门的时候,心里都异常踏实,因为这一家人在,我断不至于忧虑在用钥匙开门的间隙步梯的暗处蛰伏着一个黑影,更不至于忧虑那个黑影会在一瞬间朝我扑过来,这些画面不单单是源于自己的想象力,也是亲朋好友让我注意安全的时候,为我这个独居女子真切描绘的。
从前跟老家的亲人打电话,他们总是千叮万嘱,让我把所有的门都上好锁,我也确是这样做的,进屋挂上门后,第一道铁门要在里面先用旋钮反锁一遍,再用钥匙反锁两遍,第二道木门也同样如此,足足六道繁琐的锁门步骤,让我禁不住担忧倘若发生火灾地震等险情,自己恐怕没法第一时间脱身。
然而,这样的慎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独居的女子,我在乘电梯时要提防有人尾随,也不允许自己像其他住户那样让快递员径直将包裹送到家门口来、穿着睡衣睡眼惺忪地开门来取。
我很清楚,那些三天两头就能出现在网络的入室抢劫、谋财害命的新闻绝非危言耸听,那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现实事件。
曾经就有一人在我的住处门口狂按门铃,置身于门外的他硬说我有个包裹在他手上。我透过猫眼窥见一个穿着深蓝色夹克的中年男子,我问他收件人是谁。他支吾了片刻只嘣出一句:“不就是这个门牌号?这个地址吗?”我问他收件人是谁,他始终没有作答,我坚持未给他开门,他骂骂咧咧地走了。那一瞬间我的头皮一阵阵发麻,甚至有了报警的冲动,因为我确知,我的包裹是断不可能被任何一个人送到家门口的,因为我从未在收件地址中标明具体的楼层,就更不用说门牌号了。至为关键的是,那两周我压根未网购。
说回我的邻居,这般敞着门的栖居形态我在年幼时就经历过。那时我还在家乡的小城上小学,住的房子并非商品房,而是母亲单位分配的职工宿舍。那长长的走廊,每一层楼都有七八户人家,很多人家的卧室和厨房都被公共走廊断开了,卧室在这一面,而厨房在另一面,出于便利的考虑,除去夜间就寝的时间,那一层楼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住户紧闭房门。大家用餐、看电视的时候都是敞着门的,电视机的声音会传出来、用餐的声响也会溢出来,甚至两口子吵架、训孩子的声音都会响彻楼道。那些年竟没有一户人家使用防盗铁门,每户人家都是一扇木门,木门上还会挂着布帘或竹帘,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特有的景象。
常常会有邻居来我家串门,我也常常会去他们家里串门,若是吃饭的时间赶上一块,他们会端着碗来瞅瞅我们家饭桌上的菜,我们也会端着碗筷去他们家里,尝尝他们家锅里的鱼。
到了夜间,邻里之间也常常相互串门,有些妈妈辈的女人有了新毛衣特意穿上跑到隔壁让邻人鉴赏一番,而男人们会聚在一块下象棋,那些放学又忘了带钥匙的小孩也会在家长下班之前到邻居家看电视写作业。每一个人都其乐融融。
那时的人要远比现在更有安全感。我一度以为,这都是生命中永不会重现的场景。
然而,数年后,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在高达三十层的电梯楼中,我却与一户习惯敞着门的人家为邻。以前在其它城市,我也有过租房经历,但栖居于我近旁的却从未有这般习惯敞着门的邻居人。
我常想,他们为什么这样习惯性地敞着门?最合理的解释是为了空气流通,但他们家也有一个偌大的阳台啊,他们这样随意敞着门,就不忧心有图谋不轨之人会猝然间闯入吗?虽然这是一家六口,可正当壮年男性仅有一个,真要碰上什么突发状况,他一个人是绝对难以招架的。然而七个月过去了,这一家人始终安然无恙。
七个月前,那个家仅有年轻的女主人会对我点头微笑,七个月后,那个家的每一个成年人都会对我点头微笑,我也同样报之以点头微笑。
直到上周,我偶然间跟负责楼道卫生的保洁员聊了几句,这才知道,原来这一家人在这里栖居的时间长达九年,在这九年里,只要不是寒风凛冽的天气,他们总是这样敞着门。
那个上了年纪的保洁员一直在碎碎念,她似乎跟我一样,也对这家人心存困惑,整栋楼也只有这一家人会这样,常常一连几个小时敞着门。
而我终归确定了一个事实:哪怕是这样经常敞着门,九年过去了,这一家人始终安然无恙。我徐徐地吐出一口气,就在一瞬间,我意识中涌进了一些东西,那些东西恍若光,恍若热能,恍若具备安神效能的药物,让我大脑中某处异常紧绷的角落得以照亮、得以安抚。
我深知,作为一名独居的单身女子,自己绝不可能效仿那一家人,就算是我在某天结束了单身,身边多出一个、两个甚至数个家庭成员我也断不至于像他们那样时刻敞着门。然而,我却在心底里深深地感激这一家人。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宁静与踏实,这想必是连他们自己都始料未及的。
在这座充斥着梦想与机遇,但同时也遍布焦灼、困顿及挣扎的城市里,安全感之于大多数人其实是奢侈品。但我又何曾料到,在距我咫尺之遥的地方,竟栖居着这样一户有安全感的人家。这甚至比一份完美的爱情降临的概率还要低。我也收获了安全感,大部分安全感源于那颗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饱受磨砺却愈加坚定、强韧的心,另一部分则是从这一家六口身上汲取的。
因为,有安全感的人最安全。
这是我移居深圳的第三年。
我是每天都要挤地铁上班的独居女子,我租住的公寓位于大厦第29层,此楼是这个城区还算不错的楼盘,毗邻地铁,楼下是国际影城,周边有美食城和大型连锁超市,然而我选择这里的缘由并非是出自便利,而是源于安全的考虑。
虽然我已不是小姑娘,但当下的我也并未对婚姻生出强烈的向往之心,甚至在单身独居的状态中体会到某种妙不可言的怡然与自得。当然,身为一名独居人士,我很清楚,这份怡然与自得也是建立在人身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的。
刚到深圳的时候,是在亲友家借宿,作为一个成年人,长期寄居于亲友家绝非上策,于是我一找到工作后就立马寻找住处。我去过中介公司,也在一些网站上搜索过房源信息,最终觅得现在的住处。然而,直到住进去后的一个月,我才发现这套公寓并非我想象中的那么安全。虽然小区里也能看到保安的身影,但是十几栋楼不过是靠有限的几名保安在维持,虽然是刷卡进入,但很多非住户常常尾随刷卡的人进入大楼,这就包括各种送快递、外卖的伙计,所谓安全电子门也形同虚设。
这跟我以前在亲戚家住的小区大相径庭,因此我的心里非常忐忑,甚至有丝丝对于未知的惶恐。然而就在这时,我突然留意到一个相当不可思议的现象——
我隔壁邻居那六口人,他们总是敞着门的。
那是一户三代同堂的家,有年过七旬的老翁和老妪、一对年轻的夫妇 ,还有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
有时我回到家时已入夜,看到他们开着门,若时间早,还听到他们烹饪时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有细弱的电视机声响萦绕于耳畔。搬进去几个月后,我一点点熟悉了这家人的作息规律。每每到了晚上,老汉要出门去遛弯,但他鲜少带上孙子孙女,带孙子孙女的人总是老太太;年轻的男主人身形魁梧,有一次我见他抱着两个西瓜冲进家门;这一家人最富于亲和力的是女主人,她有时碰到我会冲着我微笑。有一次我们在电梯相遇,她的孩子们在大声嚷嚷,而彼时的我正在通电话,她见状连忙喝止住两个孩子,让他们小点声。从口音判断,这一家人想必是广东人。
能打动我的总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因为常常跟同事一块吃晚餐,所以回到住处的时间常是八点以后,我总是能够透过敞着的门瞥见这一家人。三代人每晚都會置身于客厅,两代夫妇都看电视,坐在沙发上的总是老两口,坐在脚凳上的是年轻夫妇,有时会看到年轻的女主人拖地的背影,老人在嘀咕,两个孩子也在兴致勃勃地对谈,还会在垫子上翻滚,而他们家空调渗出的丝丝冷气甚至会蹭到我的手臂上。
在这般情形下, 我每一次取出钥匙打开两道门的时候,心里都异常踏实,因为这一家人在,我断不至于忧虑在用钥匙开门的间隙步梯的暗处蛰伏着一个黑影,更不至于忧虑那个黑影会在一瞬间朝我扑过来,这些画面不单单是源于自己的想象力,也是亲朋好友让我注意安全的时候,为我这个独居女子真切描绘的。
从前跟老家的亲人打电话,他们总是千叮万嘱,让我把所有的门都上好锁,我也确是这样做的,进屋挂上门后,第一道铁门要在里面先用旋钮反锁一遍,再用钥匙反锁两遍,第二道木门也同样如此,足足六道繁琐的锁门步骤,让我禁不住担忧倘若发生火灾地震等险情,自己恐怕没法第一时间脱身。
然而,这样的慎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独居的女子,我在乘电梯时要提防有人尾随,也不允许自己像其他住户那样让快递员径直将包裹送到家门口来、穿着睡衣睡眼惺忪地开门来取。
我很清楚,那些三天两头就能出现在网络的入室抢劫、谋财害命的新闻绝非危言耸听,那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现实事件。
曾经就有一人在我的住处门口狂按门铃,置身于门外的他硬说我有个包裹在他手上。我透过猫眼窥见一个穿着深蓝色夹克的中年男子,我问他收件人是谁。他支吾了片刻只嘣出一句:“不就是这个门牌号?这个地址吗?”我问他收件人是谁,他始终没有作答,我坚持未给他开门,他骂骂咧咧地走了。那一瞬间我的头皮一阵阵发麻,甚至有了报警的冲动,因为我确知,我的包裹是断不可能被任何一个人送到家门口的,因为我从未在收件地址中标明具体的楼层,就更不用说门牌号了。至为关键的是,那两周我压根未网购。
说回我的邻居,这般敞着门的栖居形态我在年幼时就经历过。那时我还在家乡的小城上小学,住的房子并非商品房,而是母亲单位分配的职工宿舍。那长长的走廊,每一层楼都有七八户人家,很多人家的卧室和厨房都被公共走廊断开了,卧室在这一面,而厨房在另一面,出于便利的考虑,除去夜间就寝的时间,那一层楼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住户紧闭房门。大家用餐、看电视的时候都是敞着门的,电视机的声音会传出来、用餐的声响也会溢出来,甚至两口子吵架、训孩子的声音都会响彻楼道。那些年竟没有一户人家使用防盗铁门,每户人家都是一扇木门,木门上还会挂着布帘或竹帘,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特有的景象。
常常会有邻居来我家串门,我也常常会去他们家里串门,若是吃饭的时间赶上一块,他们会端着碗来瞅瞅我们家饭桌上的菜,我们也会端着碗筷去他们家里,尝尝他们家锅里的鱼。
到了夜间,邻里之间也常常相互串门,有些妈妈辈的女人有了新毛衣特意穿上跑到隔壁让邻人鉴赏一番,而男人们会聚在一块下象棋,那些放学又忘了带钥匙的小孩也会在家长下班之前到邻居家看电视写作业。每一个人都其乐融融。
那时的人要远比现在更有安全感。我一度以为,这都是生命中永不会重现的场景。
然而,数年后,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在高达三十层的电梯楼中,我却与一户习惯敞着门的人家为邻。以前在其它城市,我也有过租房经历,但栖居于我近旁的却从未有这般习惯敞着门的邻居人。
我常想,他们为什么这样习惯性地敞着门?最合理的解释是为了空气流通,但他们家也有一个偌大的阳台啊,他们这样随意敞着门,就不忧心有图谋不轨之人会猝然间闯入吗?虽然这是一家六口,可正当壮年男性仅有一个,真要碰上什么突发状况,他一个人是绝对难以招架的。然而七个月过去了,这一家人始终安然无恙。
七个月前,那个家仅有年轻的女主人会对我点头微笑,七个月后,那个家的每一个成年人都会对我点头微笑,我也同样报之以点头微笑。
直到上周,我偶然间跟负责楼道卫生的保洁员聊了几句,这才知道,原来这一家人在这里栖居的时间长达九年,在这九年里,只要不是寒风凛冽的天气,他们总是这样敞着门。
那个上了年纪的保洁员一直在碎碎念,她似乎跟我一样,也对这家人心存困惑,整栋楼也只有这一家人会这样,常常一连几个小时敞着门。
而我终归确定了一个事实:哪怕是这样经常敞着门,九年过去了,这一家人始终安然无恙。我徐徐地吐出一口气,就在一瞬间,我意识中涌进了一些东西,那些东西恍若光,恍若热能,恍若具备安神效能的药物,让我大脑中某处异常紧绷的角落得以照亮、得以安抚。
我深知,作为一名独居的单身女子,自己绝不可能效仿那一家人,就算是我在某天结束了单身,身边多出一个、两个甚至数个家庭成员我也断不至于像他们那样时刻敞着门。然而,我却在心底里深深地感激这一家人。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宁静与踏实,这想必是连他们自己都始料未及的。
在这座充斥着梦想与机遇,但同时也遍布焦灼、困顿及挣扎的城市里,安全感之于大多数人其实是奢侈品。但我又何曾料到,在距我咫尺之遥的地方,竟栖居着这样一户有安全感的人家。这甚至比一份完美的爱情降临的概率还要低。我也收获了安全感,大部分安全感源于那颗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饱受磨砺却愈加坚定、强韧的心,另一部分则是从这一家六口身上汲取的。
因为,有安全感的人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