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重视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重视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帮助学生在日常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能够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们学好语文,也能够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几下几点:第一,尊重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树立起师生平等的观念,做到尊重小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他们的自我表达,从而使情感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第二,情境体验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创设情境并充分掌握,以便于在课堂上创设出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小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从内心与之产生共鸣,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以达到提高语文情感教育的水平;第三,互启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用饱满的情感和高度的热情来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应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启性作用。
2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2.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以及理解感悟能力却相对薄弱,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氛围的创设,运用音像、声音等各种多媒体教学元素把死板的文字转化成动感的图片、声音以及视频,把静止的课本书页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意境,把学生们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带入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所渲染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2.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们创设出悦目、悦耳、悦心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美、体验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要在课堂上创设出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展现、语言描述、音乐烘托等等方法。
小学语文教科版第六册中的诗歌《所见》,是我国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即景小诗,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描述了夏季里一个牧童骑着黄牛高唱牧歌,忽然之间闭口停立,原来他是发现了一只正在树上鸣叫的知了,想要捕捉知了的那一刹那间的情景,将牧童愉快的心情和机灵的模样非常形象的表现了出来。整首诗看起来很简单,仔细读却会发现诗人写得非常生动、逼真,情趣洋溢,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美的情趣,就可以用画笔将这美丽的意境用描绘出来,表达他们对美的欣赏,对美的热爱。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安排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对学生进行形象性审美情感教育:首先,带领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来感悟诗意,从中学习诗人生动、准确的用词描写,体会运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诗句中美的意境;其次,带领学生体会意境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想象林间牛背上牧童愉快而机灵的神情,大声朗诵诗句,进人美的意境;最后,用绘画再现和欣赏美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进行绘画,尽管学生们的构图、用笔会显得比较稚气,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牧童稚气的模样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也可以激发学生心中对美的体会。
2.3紧扣文章脉搏,运用语言描绘,引发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字、词、句、段,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指导学生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或者也可以选择学生能够感兴趣的、新鲜的课文,在课堂上用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语音进行导读,营造出一定的情景和氛围。例如:在教学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在文中描写大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的生活,不仅是潮声,更是心声。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尤其是“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尽情描绘了大海的神奇,而且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仔细品读作者在文章中反复使用的“涌起”“闪烁”“滚动”等动词,使学生感悟大海的宏伟,并萌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4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感悟和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是能够感染学生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给以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还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精神,相信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由于学生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异,在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情感反应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倡课程的多元解读,重视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例如《跳水》一文,学生们在交流阅读感受时,有的是从船长的角度思考,他们会认识到在遇到危险情况时一定要沉着果断,积极面对;有的则是从那个孩子角度出发,体会到做事情一定要考虑后果,不能因一时之气而不顾危险。
2.5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因素。小学生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也渴望展现自己,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他们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再加上性格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少学生在与外部世界接触时存在着明显地抵制情绪,不喜欢与其他的人沟通。因此,教师应时刻保持着敏锐之心,理解、尊重学生,善于与学生交往,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要,用真诚地爱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和谐的桥梁,让学生们愿意想教师倾诉自己的的情感意愿,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和理解时,他们才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情感反应。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彼此信赖的关系,对与情感教育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宋军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7).
[3] 薛世华.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09,(3):297.
[4] 赵艳萍.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2):20.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重视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帮助学生在日常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能够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们学好语文,也能够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几下几点:第一,尊重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树立起师生平等的观念,做到尊重小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他们的自我表达,从而使情感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第二,情境体验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创设情境并充分掌握,以便于在课堂上创设出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小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从内心与之产生共鸣,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以达到提高语文情感教育的水平;第三,互启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用饱满的情感和高度的热情来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应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启性作用。
2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2.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以及理解感悟能力却相对薄弱,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氛围的创设,运用音像、声音等各种多媒体教学元素把死板的文字转化成动感的图片、声音以及视频,把静止的课本书页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意境,把学生们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带入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所渲染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2.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们创设出悦目、悦耳、悦心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美、体验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要在课堂上创设出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展现、语言描述、音乐烘托等等方法。
小学语文教科版第六册中的诗歌《所见》,是我国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即景小诗,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描述了夏季里一个牧童骑着黄牛高唱牧歌,忽然之间闭口停立,原来他是发现了一只正在树上鸣叫的知了,想要捕捉知了的那一刹那间的情景,将牧童愉快的心情和机灵的模样非常形象的表现了出来。整首诗看起来很简单,仔细读却会发现诗人写得非常生动、逼真,情趣洋溢,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美的情趣,就可以用画笔将这美丽的意境用描绘出来,表达他们对美的欣赏,对美的热爱。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安排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对学生进行形象性审美情感教育:首先,带领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来感悟诗意,从中学习诗人生动、准确的用词描写,体会运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诗句中美的意境;其次,带领学生体会意境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想象林间牛背上牧童愉快而机灵的神情,大声朗诵诗句,进人美的意境;最后,用绘画再现和欣赏美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进行绘画,尽管学生们的构图、用笔会显得比较稚气,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牧童稚气的模样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也可以激发学生心中对美的体会。
2.3紧扣文章脉搏,运用语言描绘,引发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字、词、句、段,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指导学生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或者也可以选择学生能够感兴趣的、新鲜的课文,在课堂上用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语音进行导读,营造出一定的情景和氛围。例如:在教学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在文中描写大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的生活,不仅是潮声,更是心声。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尤其是“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尽情描绘了大海的神奇,而且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仔细品读作者在文章中反复使用的“涌起”“闪烁”“滚动”等动词,使学生感悟大海的宏伟,并萌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4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感悟和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是能够感染学生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给以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还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精神,相信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由于学生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异,在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情感反应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倡课程的多元解读,重视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例如《跳水》一文,学生们在交流阅读感受时,有的是从船长的角度思考,他们会认识到在遇到危险情况时一定要沉着果断,积极面对;有的则是从那个孩子角度出发,体会到做事情一定要考虑后果,不能因一时之气而不顾危险。
2.5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因素。小学生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也渴望展现自己,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他们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再加上性格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少学生在与外部世界接触时存在着明显地抵制情绪,不喜欢与其他的人沟通。因此,教师应时刻保持着敏锐之心,理解、尊重学生,善于与学生交往,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要,用真诚地爱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和谐的桥梁,让学生们愿意想教师倾诉自己的的情感意愿,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和理解时,他们才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情感反应。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彼此信赖的关系,对与情感教育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宋军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7).
[3] 薛世华.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09,(3):297.
[4] 赵艳萍.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