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课堂;兴趣点;情感点;链接点;延伸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A)-0066-01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却把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甚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人文性。
一、找准“兴趣点”。使学生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自然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童年时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于是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描述出来,然后再将学生引入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又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激活“情感点”,使学生渴学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旬吐衷肠。”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境,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对学习充满渴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笔者就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怀念周总理。教师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等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三、抓好“链接点”。使学生善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语文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
例如,学生喜欢根据姓名的谐音互起绰号,笔者因势利导,开展了“我要取个新名字”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姓氏的历史和自己的名字中蕴含了父母或长辈怎样的美好祝愿或期望,并尝试给自己起一个新名字。稀奇古怪的新名字引起了阵阵欢笑,学生们也因此了解了百家姓,了解了我国灿烂而悠久的姓氏文化,深刻领会了汉字丰富的表意功能,也激起了他们深入钻研汉语的强烈愿望。
四、创设“延伸点”,使学生博学
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深刻的变革,语文教学在让学生体会到真实而传统的“语文味”之外,也应该让他们倾听时代的声音,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时代的气息。
在进行《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丰富的资料,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欣赏相关图片、视频等。这样做有利于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变得博学多才。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自由,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让语文课堂变成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和期待。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A)-0066-01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却把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甚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人文性。
一、找准“兴趣点”。使学生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自然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童年时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于是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描述出来,然后再将学生引入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又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激活“情感点”,使学生渴学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旬吐衷肠。”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境,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对学习充满渴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笔者就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怀念周总理。教师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等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三、抓好“链接点”。使学生善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语文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
例如,学生喜欢根据姓名的谐音互起绰号,笔者因势利导,开展了“我要取个新名字”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姓氏的历史和自己的名字中蕴含了父母或长辈怎样的美好祝愿或期望,并尝试给自己起一个新名字。稀奇古怪的新名字引起了阵阵欢笑,学生们也因此了解了百家姓,了解了我国灿烂而悠久的姓氏文化,深刻领会了汉字丰富的表意功能,也激起了他们深入钻研汉语的强烈愿望。
四、创设“延伸点”,使学生博学
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深刻的变革,语文教学在让学生体会到真实而传统的“语文味”之外,也应该让他们倾听时代的声音,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时代的气息。
在进行《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丰富的资料,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欣赏相关图片、视频等。这样做有利于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变得博学多才。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自由,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让语文课堂变成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和期待。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