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来源 :中国绿色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西部、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运用多种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成为生态与环境保护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分析,对于沙漠化、荒漠化生态环境的治理,应通过生产节水、跨流域输水、植树造林、封育涵养等措施,来恢复北部、西部地区的生态平衡。本文主要探讨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对北部、西北地区环境状况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与建设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过度消耗,以及生态环境过度破坏的情况。特别在水资源、水土生态较为脆弱的西北部地区,森林过度砍伐、牧民过度放牧及水资源过度消耗,导致土地出现严重的盐渍化、沙漠化与荒漠化。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发展形势,各地区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加强监管与保护,做好生态环境的治理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生物措施或工程建造项目,来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调配。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在内蒙古西北部地区、新疆全境,以及青海、甘肃交界地带,存在着大量的沙漠、盐碱地和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覆盖自西向东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年降水量只有50-400mm左右,新疆南部大部分地区甚至全年无降水,但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mm以上。新疆北部天山、青海-甘肃一带祁连山等森林,是北方最重要的防沙带,但近几十年由于人类砍伐树木、矿山开采等活动的频繁,致使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水源涵养能力逐年下降,生物多样性开始降低,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难以修复。而且这些地域塔里木河、伊犁河、黑河、疏勒河等河流,也呈现水量逐年下降的趋势,水量越来越小、流程越来越短开始成为常态,塔里木河周围大片胡杨林枯死,留下数百千米长的干涸河道。在甘肃、内蒙一带黑河流域,由于人类长期的农牧业生产,以及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黑河流域地表、地下水的开采已高达90%以上,流至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河水已断流,沙漠开始向存在绿洲的地带发展,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
  对于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等的防治,通常运用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建设、植树造林、转移人口与封育植被等措施,来改善区域水资源流失、土壤侵蚀及生态环境破坏的状况。因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能有效保障人类生存环境、区域水土保持的健康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正向关系,自然资源的循环性、可持续性利用,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源支持,反过来经济发展也会带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最终完成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
  二、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过度消耗致使河流、湖泊枯竭
  我国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主要存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以新疆、甘肃等地的水资源使用为例,新疆水资源充足地区为天山、阿尔泰山,这些山脉被广袤的森林覆盖,伊犁河、玛纳斯河、额尔吉斯河等发源于此,高山地带年降水量高达500-800 mm。而从甘肃祁连山地区水资源来看,黑河流域为连接甘肃、内蒙的内陆河,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年降水量50-500 mm不等,蒸发量则自东向西不断递增,由2000 mm增至4000 mm以上。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统计,新疆地区塔里木河在上世纪50年代的流域面积19.8万平方千米,水量为14.8亿m2,而到90年代其水量竟骤减至3.8亿m2,卡拉、英苏、台特马湖等地留下长长干涸的河道。罗布泊、沐玛纳斯湖、艾丁湖、巴里坤湖等湖泊的水面,也由最大长、宽1900km,下降至近年来的150 km,甚至某些湖泊已经干涸甚至消失。伴随着水资源的消耗,西北地区河流、湖泊水质恶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水质的矿化度、盐分含量也不断上升,新疆、甘肃等地水资源的矿化度达到1.85-5.0g/L,大大超出区域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甘肃哈拉诺尔湖、青土湖等湖泊也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土地盐碱化现象也越发严重。
  (二)过度放牧与砍伐森林造成土地荒漠化、沙漠化
  土地荒漠化、沙漠化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西部、北部地区的干旱气候,另一方面则受到区域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农业生产等建设活动,都会导致生态环境失调并造成土地荒漠化。根据国家林业局荒漠化治理的最新数据得出,当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km2,广泛覆盖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土地荒漠化主要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等,风蚀荒漠化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产生的荒漠化,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内蒙古腾格里、河西走廊西部等地区,水蚀荒漠化最典型地区为黄土高原。除以上自然因素导致的荒漠化外,过度放牧、樵采与农垦,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比如大水漫灌、渗漏等问题,都会推动荒漠化的恶性发展。从西部、北部地区的沙漠化来看,新疆沙漠面积43.04万km2,内蒙古沙漠面积11.44万km2,甘肃沙漠面积19.21万平方km2。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的大多数绿洲,都由于干旱气候、人为活动等因素,而逐渐被沙漠包围而变为沙漠,而且沙漠化的防范与治理难度非常大。
  (三)水土蒸发与流失加剧浮尘、沙尘暴等的危害
  我国西北部地區的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再加上近年来人类频繁的社会活动,导致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以及甘肃祁连山区域,森林过度砍伐、草场过度放牧,使泥沙下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剧,很多水库、大坝被泥沙填满,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已经消失。而且随着这些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塔里木河、伊犁河、黑河等流域的水资源消耗过大,地表水、地下水的开采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塔里木盆地、额济纳旗等区域绿洲存在着消失的危险。在各地区水土流失速度加快,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形势下,浮尘、风沙、沙尘暴等天气随之而来,浮尘、砂石等覆盖周围地区的水源与绿洲,并对人类正常的社会生产产生严重危害。   (四)干旱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在干旱、森林砍伐与草地退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新疆、内蒙、甘肃等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物多样性也在近年来不断降低。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地区的森林砍伐,部分地区也加紧进行矿山开采、水利发电等经济活动。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云杉林、落叶松、胡杨林、梭梭林等森林面积,已经砍伐了数百万km2。同时在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各地区草场也开始发生严重退化,新疆草地退化面积高达2.133万km2,祁连山下草场也开始向荒漠化、盐碱化方向发展。天山、祁连山等林区动植物的多样性降低,祁连山仅存在云杉天然林这一树种结构,林下灌木草本稀少。新疆赛加羚羊、蒙古马、野骆驼和野驴纷纷离境,受损生态环境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三、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防治策略
  (一)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的植树造林与封育涵养
  高山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不宜进行大面积的开垦、放牧与砍伐活动,而要针对各个林区、草场的重要程度,建立省级、国家级的保护区域,对其进行封育保护。对于那些靠近草场、绿洲的森林区域,需要通过退耕还林,以及种植云杉、落叶松等混交林的措施,来维持绿洲内生态环境的平衡,并防止外围草地盐碱化、荒漠化问题的发生。而那些靠近沙漠地区森林、草原等的防护,则应种植梭梭、白刺、花棒、红柳等旱生灌木,一方面要阻止沙漠进一步迫近绿洲,另一方面也起到防风固沙、修复周围沙漠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绿洲、农田之间林木的种植,可以将土地分割为100m X 100 m的网格,然后选择穗槐、刺槐、沙枣等抗旱灌木,以帮助周围生态系统进行自我恢复。因此对于高山林区、草原等水源涵养区域的保护,应采取封闭草场、封闭森林,以及种植乔木、灌木等植树造林措施,促使森林水资源涵养逐渐上升,从而保证森林、绿洲、草原之间的生态平衡。
  (二)实施跨流域调水以推动水资源分配与合理利用
  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循环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水资源。各地区降水量差异大、水资源分布不均,而且越靠近西部、北部地区,水资源的年均蒸发量就越大。对于这一水资源保护问题,需要各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统筹协调,对省内、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在水资源使用环节进行把控。以新疆地区水资源跨流域调度为例,新疆地区北部为天山、阿尔泰山流域,存在着丰富的水资源,年降水量也远远高于南疆地区。因此可以将伊犁河流域水源调至克拉玛依、克孜勒苏,充盈艾比湖、沐玛纳斯湖、巴里坤湖等湖泊,以扩大众多湖泊的覆盖范围,有效减少湖泊周围绿洲植被、农田等遭受的风沙侵蚀。
  (三)推广节水技术和农林工程建设以确保资源循环
  我国西部、北部地区水资源的供应存在短缺,归根结底在于生态环境过度开发,以及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因此可以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推广滴灌、喷灌、管道输水等节水技术,将农业用水后矿化度较高的水资源,再次供应森林、草地等的用水。一般来说,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应用与控制,可以将地下水维持在2-4m范围内,以保证整个生态环境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之后还有在河流的节点区域,建设水库、防洪泄洪堤坝等水利工程,在干旱时期、洪水高发时期调整森林、绿洲、草地与农业的用水量,最终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系统。
  (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与教育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
  新疆、内蒙古、甘肃等西部地区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为经济建设落后,普通群众在生产资源、日常生活资源的获取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而经济建设的落后,又造成地区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落后。因此各地区政府、教育部门需针对环境问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哈密瓜、葡萄干、大枣、棉花、羊肉、牛肉等农副产品的出口,以及特色旅游、自驾游等观光项目,都能为区域经济带来大量收入,也能够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相应资金。通过特色经济与教育的支持,可以有效促进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生态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小,水资源的过度蒸发造成严重干旱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居民在农牧业、工业生产中大量引水,不仅造成很多河流下游河道的水量锐减,而且致使许多湖泊干涸与消失。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各地区环境治理部门要针对不同的生态破坏成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专一化防治。在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农业、林业、水利工程等部门不仅要分析生态恶化的内部原因、外部原因,还要针对自然环境、生态循环规律,制定科学的自然改造与建设计划,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参考文献:
  [1]和向东,王静波.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環境建设关系初探[J].环境科学导刊,2014 (02).
  [2]李秋卓.优化水资源管理模式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J].吉林农业,2015 (18).
  [3]韩艳利,娄广艳,靳会姣.黄河流域与水有关生态补偿框架的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 (06).
  [4]宋晓萌.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及其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 (08).
  [5]李兰兰,周莺.水文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J].河南科技,2018 (13).
其他文献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封建时代开始,农业就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到现在农业依然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它牢牢地支撑和把握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国家目前提倡的是全面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不能只关注第二和第三产业,也应该对农业技术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意识到乡村地区的农业技术工作也需要进行推广之后,我国大多数的相关技术人员都将目光转移向了乡
摘要:茶叶是开州区传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产业发展受产业基础薄弱、组织化程度低、产业融合不够、品牌包装打造乏力等因素影响,逐渐萎缩。针对产业现状,下步茶产业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茶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优化产业链条,稳步提升茶产业发展综合竞争能力,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茶产业;瓶颈;创新;策略  一、产业现状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