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是中国人的农历狗年。狗年,人们当然免不了说狗。在当下,狗是很多家庭的—个成员,对它是宠爱有加。不过在我们以往的文化认识里,关于“狗”的那些词都不是什么好词,比如“落水狗”、“走狗”、“丧家犬”等等。不过古人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有几位古代名人,竟然还以“丧家狗”、“走狗”自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日:“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意思是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郑国,不小心和弟子们失散了,那会儿又没手机,孔夫子只好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他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后,孔子笑着说:“一个人的相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说得对!真是说得对啊!”
奇怪的是,孔子对于旁人说他像唐尧、皋陶、子产等贤人圣人那一类的恭维话一概不在意,而对于说他像“丧家之狗”却很感兴趣,不怒反喜,且“欣然笑曰”:“然哉!然哉!”连连称赞别人说得对。而细想起来,“丧家之犬”的比喻,一语中的,说“中”了他当时“适郑”(来到郑国)时惶惶然、凄凄然的内心世界。当时孔子四处碰壁,满腹经纶却不为各国国君所用,确有“丧家犬”的怅然若失之感。孔子只赞扬这比喻的准确性,却不计较此语涉“狗”的贬义性,一方面说明他的胸怀宽广,另一方面也足见他的“实事求是”而无虚荣虚假之心。
无独有偶,把自己比作“丧家狗”的还有唐代大诗人杜甫。他在《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的诗中写道: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既无游方恋,行止复何有。
诗中杜甫自比为“丧家狗”,那是他经历安史之乱之后,不能北返长安,惟有南适(到)吴、楚,离开蜀都茫然若失的真实写照。杜甫亦不避贬义之嫌,而只用“丧家狗”一词抒写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看来诗人真乃性情中人,率真得煞是可爱也。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燮(1693~1760),号板桥,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名气很大,而且性情狂放,落拓不羁。然而他却独独折服一人,那就是明代才子、也是诗书画三绝的徐渭(1521~1593)。徐渭字文长,号清藤道士,现在绍兴还有他的故居“青藤书屋”。万历年间,徐渭以诗文、书画、戏曲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名动京师,并因鄙视权贵而得“狂生”之名。他身世悲惨,甚至一度精神失常,杀妻坐牢。然而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却被后人赞誉为“明代第一人”。
郑板桥对这位多才多艺、冠绝一时的天才艺术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最使常人不解的举动是,郑板桥居然刻了一枚图章,叫做“青藤门下走狗”,用来盖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以表达自己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尊崇和仰慕。才子服才子,狂士敬狂士,郑板桥不仅师法徐渭,潜心学习,而且居然甘当他的“走狗”,匪夷所思。此处的“走狗”一词,已不再是“供人役使、助人作恶”的惯常贬义,而只剩下郑板桥对徐渭甘拜下风、追随其后的虚怀若谷与虔诚景仰之意了。
“犬子”,顾名思义,即其子如犬。古人以“犬子”呼小儿,表示爱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少時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日犬子。”意思是说司马相如从小便喜欢读书,爱好舞剑,所以其父亲切称呼其为“犬子”。长大以后,司马相如觉得这个名字不大好听,因崇拜蔺相如,故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司马相如”。
随着司马相如名声的日益增大,知道其小名“犬子”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人们便争相效仿,将自己家的儿郎谦逊的称之为“犬子”,来希望他们可以成为司马相如一样文武双全的人。
当然在我们的大英雄关公关二爷那里,“犬子”绝非是好词了。《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孙权想和关二爷拉亲家,结果关二爷看不上他儿子,说了一句“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或许正因为关二爷的傲慢,导致了败走麦城,命丧黄泉。
“狗不理”作为包子品牌,其名令人称奇。初闻乍听时,甚觉不解——既然狗都不理(不食),人还吃么?人若不喜吃,怎么又如此生意红火呢?岂非自相矛盾之论乎?后来才知道它的出处,绝非字面意义所解,而与创始人名字有关。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一农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取名狗子。狗子十四岁来津学艺,在一家面食铺做小伙计,心灵手巧,练就一手蒸包子的绝活,后自立门户开了家包子店。他创制了口感柔软、鲜香不腻、色香味形均独具特色的包子,引来津门内外顾客络绎不绝。由于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答话,这样一来,顾客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长,“狗不理”成了品牌铺名。后来,袁世凯统军,将“狗不理”包子带进皇宫献给慈禧,太后膳后大悦,日:“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从此,“狗不理”名声大振。
但古今中外,也不乏“狗”的赞美之词。“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屠格涅夫的小说《木木》就是对“狗”的一首赞美诗;电影《忠犬小八的故事》更是风靡世界;“白云苍狗”“蜀犬吠日”“狡兔死猎狗烹”的中国古训,《伊索寓言》中“猎狗和兔子”的故事,更给人警醒。
如“丧家之狗”的古人们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日:“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意思是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郑国,不小心和弟子们失散了,那会儿又没手机,孔夫子只好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他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后,孔子笑着说:“一个人的相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说得对!真是说得对啊!”
奇怪的是,孔子对于旁人说他像唐尧、皋陶、子产等贤人圣人那一类的恭维话一概不在意,而对于说他像“丧家之狗”却很感兴趣,不怒反喜,且“欣然笑曰”:“然哉!然哉!”连连称赞别人说得对。而细想起来,“丧家之犬”的比喻,一语中的,说“中”了他当时“适郑”(来到郑国)时惶惶然、凄凄然的内心世界。当时孔子四处碰壁,满腹经纶却不为各国国君所用,确有“丧家犬”的怅然若失之感。孔子只赞扬这比喻的准确性,却不计较此语涉“狗”的贬义性,一方面说明他的胸怀宽广,另一方面也足见他的“实事求是”而无虚荣虚假之心。
无独有偶,把自己比作“丧家狗”的还有唐代大诗人杜甫。他在《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的诗中写道: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既无游方恋,行止复何有。
诗中杜甫自比为“丧家狗”,那是他经历安史之乱之后,不能北返长安,惟有南适(到)吴、楚,离开蜀都茫然若失的真实写照。杜甫亦不避贬义之嫌,而只用“丧家狗”一词抒写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看来诗人真乃性情中人,率真得煞是可爱也。
甘当徐渭“走狗”郑板桥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燮(1693~1760),号板桥,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名气很大,而且性情狂放,落拓不羁。然而他却独独折服一人,那就是明代才子、也是诗书画三绝的徐渭(1521~1593)。徐渭字文长,号清藤道士,现在绍兴还有他的故居“青藤书屋”。万历年间,徐渭以诗文、书画、戏曲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名动京师,并因鄙视权贵而得“狂生”之名。他身世悲惨,甚至一度精神失常,杀妻坐牢。然而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却被后人赞誉为“明代第一人”。
郑板桥对这位多才多艺、冠绝一时的天才艺术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最使常人不解的举动是,郑板桥居然刻了一枚图章,叫做“青藤门下走狗”,用来盖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以表达自己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尊崇和仰慕。才子服才子,狂士敬狂士,郑板桥不仅师法徐渭,潜心学习,而且居然甘当他的“走狗”,匪夷所思。此处的“走狗”一词,已不再是“供人役使、助人作恶”的惯常贬义,而只剩下郑板桥对徐渭甘拜下风、追随其后的虚怀若谷与虔诚景仰之意了。
“犬子”从司马相如这里来
“犬子”,顾名思义,即其子如犬。古人以“犬子”呼小儿,表示爱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少時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日犬子。”意思是说司马相如从小便喜欢读书,爱好舞剑,所以其父亲切称呼其为“犬子”。长大以后,司马相如觉得这个名字不大好听,因崇拜蔺相如,故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司马相如”。
随着司马相如名声的日益增大,知道其小名“犬子”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人们便争相效仿,将自己家的儿郎谦逊的称之为“犬子”,来希望他们可以成为司马相如一样文武双全的人。
当然在我们的大英雄关公关二爷那里,“犬子”绝非是好词了。《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孙权想和关二爷拉亲家,结果关二爷看不上他儿子,说了一句“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或许正因为关二爷的傲慢,导致了败走麦城,命丧黄泉。
“狗不理”与狗没关系
“狗不理”作为包子品牌,其名令人称奇。初闻乍听时,甚觉不解——既然狗都不理(不食),人还吃么?人若不喜吃,怎么又如此生意红火呢?岂非自相矛盾之论乎?后来才知道它的出处,绝非字面意义所解,而与创始人名字有关。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一农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取名狗子。狗子十四岁来津学艺,在一家面食铺做小伙计,心灵手巧,练就一手蒸包子的绝活,后自立门户开了家包子店。他创制了口感柔软、鲜香不腻、色香味形均独具特色的包子,引来津门内外顾客络绎不绝。由于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答话,这样一来,顾客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长,“狗不理”成了品牌铺名。后来,袁世凯统军,将“狗不理”包子带进皇宫献给慈禧,太后膳后大悦,日:“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从此,“狗不理”名声大振。
但古今中外,也不乏“狗”的赞美之词。“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屠格涅夫的小说《木木》就是对“狗”的一首赞美诗;电影《忠犬小八的故事》更是风靡世界;“白云苍狗”“蜀犬吠日”“狡兔死猎狗烹”的中国古训,《伊索寓言》中“猎狗和兔子”的故事,更给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