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耐药后胃肠间质瘤组织出现转分化现象一例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98021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低剂量CT结肠成像技术(CTC)结合增强扫描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间于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临床疑似结直肠肿瘤的患者,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接受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C及增强扫描,以肠镜或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两种CTC技术诊断结直肠肿瘤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约登指数,以及判断结直肠癌TNM分期的准
期刊
胃肠间质瘤是来源于胃肠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一类肿瘤,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不少无症状的胃肠间质瘤常常在体检时发现,肿瘤主要通过种植转移和血行转移。目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线钡餐造影、超声、CT、MRI、PET/CT及内窥镜等,仍是诊断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早发现、早治疗是胃肠间质瘤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就需要熟悉和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的特征、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全面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径路行直肠阴道瘘修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1994年4月至2014年5月采用经肛门括约径肌径路手术治疗23例直肠阴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肛门括约肌径路的直肠阴道瘘修补术;术后发生伤口感染3例(13%),均经换药后伤口愈合。术后随访3月至7年,经再次住院检查被确诊瘘口愈合者19例(82.6%),瘘口未完全愈合者4例(17.4%
对于复杂性胃肠间质瘤(GIST),目前除零星描述或个案报道外,少见系统报道,且未有明确的定义。由于此类GIST其侵袭性和恶性程度高,细胞异形明显,围绕血管密集排列呈古钱币样,且具有肿瘤性坏死、肌层浸润、黏膜层或浆膜层浸润、脉管和神经浸润等特性,总体预后不良。故提倡早诊断、早治疗。外科手术结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药物是治疗复杂性GIST的有效方法。本文从疾病定义、临床特征、手术和药物治疗以及预后等方
目的探讨评价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切除(APR)术后原位人工肛门重建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行APR手术的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肛门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造口组(32例,行结肠腹壁造口)和人工肛门组(28例,予原位人工肛门重建)。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采用排粪失禁生活质量评分(FIQL scale)和克利夫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7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5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8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12例十二指肠降部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另1例因合并肝转移仅行肝脏转移瘤切取活检术。比较PD术和非PD术
目的探讨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科采用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的8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将腹腔镜器械置入胃腔内,采用超声刀切除肿瘤,通过胃镜经口取出标本,并用钛夹夹闭胃壁Trocar孔。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8例胃GIST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切除瘤体直径为2
目的观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外周血中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并探讨外周血调节性T(Treg)细胞与肿瘤缓解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入组2013年1—12月间山西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并按照新辅助治疗后T或N分期是否降期,分为降期组和未降期组。分别检测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highCD127low Treg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占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内镜技术的进步,小和微小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但是,对于这类胃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处理却仍然存在争议。内镜治疗小和微小胃肠间质瘤具有显著的优势,既能避免巨大创伤、又能解除疾病进展之虑。本文就小和微小胃肠间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评估及内镜治疗作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