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洲大厦奠基(下)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党“剿匪”军官钦佩的事业
  
  在中央苏区各项事业中,有一项连国民党“剿匪”军官们都深为钦佩并认为“足资仿效”的事业,便是教育事业。
  苏区实行的是普遍的教育,据阿伪1933年11月26日在《斗争》上发表的《论消灭文盲运动》解释,苏维埃政权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不让一个工农分子是文盲……每个青年儿童入校读书,每个成年受补习教育”。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苏区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有以读书识字、增智明理为任务的儿童教育,年龄一般在7至15岁,其形式有列宁小学、列宁高级小学、列宁中学,以及幼儿园(3~6岁)、托儿所(1~5岁);有训练专门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年龄一般在13岁至18岁,如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女子学校;有以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识为任务的成人教育,年龄一般在16岁至45岁,其形式有夜校、半日学校、补习学校、识字班、识字牌及各种寓教于乐的业余文化活动。还有提高文化水平和领导才能的干部教育,如各种大学、党校、干部学校;有增强军事知识和技能的军事教育,如各种军事学校等等。
  五年义务教育多是自愿的,家长及孩子们大都有文化的要求。同时,教育管理部门也想了不少办法,他们走村串户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当时苏区上演了一部非常红火的话剧,名叫《不识字的害处》,通过错把“忙”写成“亡”引起一场虚惊的剧情,通俗地向农民们说明没有文化、不识字和不会写字的痛苦和害处,动员群众不但让子女上学,自己也要积极学文化。该剧上演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苏区群众争相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学校。
  对那些不愿接受义务教育的人,也搞点“强迫”教育。强迫教育多由青年团和少先队来执行。据毛泽东1933年11月在《长冈乡调查》中写道,对不入学者,“学生去‘捉’,捉来有罚扫地的,有罚禁闭的,罚饿饭的也有个把”。方法虽然有些过激,其用心却是良好的。
  成人教育是苏区教育的一个亮点。在中央苏区里,16岁以上的青年与成年一般都要入夜校学习,45岁以上的“老同志”也有来读的。群众对这种形式非常欢迎,都说“夜学顶好”。为方便群众识字,每村都在路旁屋壁上挂上识字牌。牌上绘图写字,两天三天一换,每次少的两个字,多的三个字,次次都绘上图画,由小学老师负责。
  由于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教育部门的努力,中央苏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34年3月间,江西、福建、粤赣、瑞金等地有列宁小学3199所,学生约10万人;补习夜校4562所;识字组23286个,组员仅江西一省约达12万人;俱乐部1917个,参加活动的固定会员就有9300多人。苏区多数学龄儿童进入了学校,不少劳动人民摆脱了文盲之苦。
  苏区的教育成就,连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1934年11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宁都后,派人对刚占领的全县进行社会调查,据年底完成的《宁都社会调查》记载:宁都成为苏区前,全县设有中学1所,小学15所,私塾亦有不少,但苏区建立后,到1933年8月止,全县除划设长胜、洛口两地区外,83乡共设有列宁小学184所,夜校386所,俱乐部114个,识字班5861个。苏区“对于教育,似更积极……遍设列宁小学及俱乐部,尤以消灭文盲运动为更积极。作者对比苏区建立前后极其悬殊的教育状况后,得出感慨:虽然立场不同,但苏区对教育的“办理精神足资仿效”。
  
  红色报刊走进千万家
  
  报纸在苏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统计,中央苏区当时办有大小报纸34种。
  苏区报纸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红星报》连重要的社论都一般不超过1000字,消息通讯更只有几十字到一两百字。各种小专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青年实话》完全按照农村青年的特点说话,常常把支援前线的政治任务变成通俗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的口号。在春耕中,它对青年农民提出“一定要做到红军有饭吃”;在支前时,它对青年妇女提出“不让一个红军哥哥打赤脚”,发动她们做30万双军鞋。它刊登的《十劝郎当红军》、《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歌》在青年中广泛流传。
  红色报刊以群众喜爱的内容和风格赢得了读者,由此进入苏区千万百姓家中。据报道,1933~1934年,《红色中华》的发行量已达四五万份,《青年实话》发行28000份,《斗争》在江西苏区的发行量也达到27100份,《红星报》虽然只在军队中发行,发行量也达到17000份。
  
  廉政风暴清蛀虫
  
  中华苏维埃政权在廉洁自律方面是非常严格的,先后多次发出惩治贪污腐化的文件,如1932年2月,人民委员会发布《帮助红军发展战争、实行节俭经济运动》的第三号通令;12月1日,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发布《关于检查苏维埃政权机关和地方武装中阶级异己分子及贪污腐化动摇分子》的第二号训令,等等。并且不断地清除苏维埃机关中的蛀虫,对贪污腐化分子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给他们以藏身之所。
  苏维埃大规模的反贪污运动是从1933年底开始的。
  1933年11月的一天,谢觉哉受毛泽东的指派到瑞金县苏检查工作。经了解,群众反映县苏一些干部利用职权侵占群众利益,贪污浪费行为严重,谢老决定认真地查一查。经过几天的清查,一条大蛀虫被挖了出来:瑞金财政部会计科长唐仁达仅侵吞各军政机关交来的余款、群众退回公债谷票款、变卖公共物件款及隐瞒地主罚款等34项,就合大洋2000余元。
  谢觉哉将调查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了十分气愤,说出了那句后来写入“二苏大”报告的名言:“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唐仁达被送到中央政府最高法庭接受审判。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这年1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训令》指出:
  “为了严格惩治贪污及浪费行为,特规定惩罚办法如下:
  1凡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的工作人员利用自己地位贪污公款以图私利者,依下列各项办理之:
  (甲)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
  (乙)贪污公款在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处以二年以上五年以下的监禁。
  ……
  2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的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守而浪费公款,致使国家受到损失者,依其浪费程度处以警告、撤销职务以至一个月以上三年以下的监禁……”
  同时,中央工农检察部作出《怎样检举贪污浪费》的指示,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对所检举的贪污分子从严从快惩处,任何人不得隐瞒、庇护,否则,就会给革命带来更大的危害。要求杜绝一切浪费现象,对于浪费者,除依照财政条例罚款外,责令其所在机关赔偿。
  为了方便群众检举,中央工农检察部增设了一个控告局,并在各机关单位、街道路口设有控告箱。
  贪污腐败分子的另一大克星便是审计了。审计通过审核国家年度收入与支出,监督国家预算的执行来揭露贪污腐败现象。
  苏维埃审计机构是在1934年1月召开的“二苏大”设立的。2月3日,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阮啸仙当选为首任审计委员会主任。阮啸仙上任后,首先审查中央机关。通过审查揭发出中央机关会计科长和科员10人、管理科长和科员8人、总务处3人犯有贪污行为,共贪污公款2053.66元。随之,一批批贪污犯罪分子被检举出来,有中央政府管理处左祥云贪污公款案,有福建省文书贪污公款案,有闽赣省黎川县儿童局书记贪污儿童捐款案,有福建省军区互济会主任吞没公物金戒指案……
  1934年2月28日,中央工农检查院对群众检举揭发出来的中央苏维埃机关中的贪污案件进行判决:
  判处“二苏大”基建工程处长左祥云死刑,立即执行;
  判处前总务厅管理处长徐毅6年监禁。
  ……
  经过一段时期的严厉打击,到1934年5月,中央苏区各级机关的贪污浪费现象基本上得到了肃清。
  在进行反贪污斗争的同时,中央苏区还开展了节约运动。
  这些运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苏区工作人员艰苦奋斗的精神,密切了干群关系。一些苏区群众受到干部精神的感动,特将它编成一首歌,歌词唱道:
  苏区干部好作风,
  自带饭包去办公,
  日着草鞋干革命,
  夜走山路访贫农。
  1934年春天,中央苏区又开展了一场规模更大的节省运动。
  这场节省运动成绩巨大。据报道,在节省运动中,瑞金县苏在3月间裁减冗员280余人,节省粮食4000多斤;江西省妇女节省大洋2600元;整个中央苏区在3月到6月的3个月中共节省大洋80万元。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总结说:“在节省80万元的号召下,各级行政经费一般的减少了40%以上,实现了每人每天节省二两米、一分钱又一个铜板。”
其他文献
李德才于1904年5月出生在江西萍乡宣风镇沂源村,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冀中十分区七十五团团长等职,参加过平型关大战、南波关大战、黄土岭大战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十七旅旅长、解放军二十兵团六十八军二○三师副师长,参加过清风战役、张家口战役和太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任志愿军六十
期刊
互帮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借贷是相互帮助的一个方面,可以为他人解决生产、生活上遇到的燃眉之急,如借钱看病、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等等。但是,由于民间借贷的不规范,引起纠纷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有些离退休老人手头有点积蓄,因人情难却,也乐于助人之难。但由于在发生借贷时,没有办妥必要的借贷手续,结果有不少老年朋友为此而吃了亏。在此,提醒老年朋友在借钱替人解难时,应注意“四个要”。  一、手续
期刊
老年人患老花眼,这是正常生理现象,并不是什么病,但是一旦患上了老花眼则看近距离物体不清晰,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现就什么是老花眼、怎样选择配戴合适的眼镜等诸多问题,在这里作一个简单介绍。    什么叫老花眼    人的眼睛好比一架照相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整个眼球壳好比一个暗箱,视网膜相当于感光的胶卷。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降低,睫状体的睫状肌功能也逐渐减弱。
期刊
兴国,是闻名于中外的“将军县”,它为共和国诞生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令世人赞叹。长征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兴国籍英烈倒下,成为革命胜利的铺路石。解放后,一些转战南北的老红军放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荣归故里定居,形成了一个全国唯一的以聚居红军而得名的“红军村”,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著名歌唱家对“红军村”也纷至沓来。这里介绍几位明星歌唱家歌颂红军的故事。    牛群即兴指挥唱《长征组歌》    1995年5
期刊
“爷爷,你手里拿的是一本什么书呀?”孙子稚嫩地问我。“2004年的集邮册呀。”我回答着并向书房走去。“给我看一下好吧?”“可以,你去洗洗手,只能看,不能摸。”我趁他去洗手,在书房里将放大镜和小镊子找出来,将集邮册放在桌上。  翻开集邮册第一页,“真好看,可爱的猴子!”孙儿惊呼。一只脸谱化、宠物化的现代造型的“生肖猴”赫然映入眼帘。我告诉他,这是我国邮电部发行的第三轮生肖邮票的第一套,12年一轮。“
期刊
从前,有秀才、武士和一个庄稼汉三人合住在一家客店里。晚上,秀才和武士提出三人合伙出钱办一桌酒席一起聊聊天,庄稼汉也爱凑热闹,高高兴兴地同意了。  酒席办好,三人刚要饮酒时,秀才突然提出要作诗,而且前边人押什么韵后边人也要押什么韵,最后还要说出“岂敢”二字,谁作不来,谁就别饮酒。庄稼汉听了,心想:这不是存心刁难我嘛,不过钱已掏了,先看看再说。主意拿定,他稳稳坐在那里,等他俩先作。  秀才站起来吟道:
期刊
现在青年人追时髦赶新潮,妻说咱也追也赶。头发白了咱去染,时兴戴发套咱也买。咱们老年人,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真情地“疯”一回,又何尝不是件美事呢?  这两年夜生活时兴去舞厅“嘣嚓嚓”,还爱玩卡拉OK亮亮歌喉。老伴是个好动不爱静的人,她早已耐不住了:“咱们也要去卡拉OK歌舞厅疯一回。”我想,人一老手舞足蹈决非易事,至于唱通俗歌曲,也得从头学起呢。“人老了,并不是什么事都能疯得起来哟!”我劝道。  妻偏
期刊
一、华罗庚的妙对    据说上世纪初,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它的嫡系安徽督军倪嗣冲有一个女儿名叫倪妙。倪妙读过书,也懂得古诗与对联。她要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夫婿,经过许多人的介绍,都不合心意。于是她出了个“妙人儿,倪家少女”的上联,声称“只要有人能对出下联,不论家世,均可作配偶。”这下子引得安庆及全国各地不知多少痴情人煞费苦心想对出下联,以攀名门小姐,但却一直没人能对出。这是拆字对,“少女”联结为“妙”
期刊
纪念八一建军节(外一首)  ○谭艳艳(广西)     义举南昌天地惊,井冈烈火铸长缨。  长枪谱写风云录,战马怒嘶民族魂。  倭寇八年垂败首,蒋帮三载弃残兵。  钢刀总应常磨砺,世界仍然未太平。     解放军颂     三山推倒展雄威,钢铁长城势壮巍。  灭虎诛魔驱虏寇,安邦兴业固边陲。  扶贫致富文明建,抢险救灾血汗挥。  大厦辉煌梁柱立,千秋功绩铸丰碑。     火红的杜鹃  ○赵仁广  
期刊
古稀老人了夙愿  文/银火    3月11日,是景德镇市工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离休干部、72岁的曹端甫老人终生难忘的日子。经过50多载不变的追求,这天他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激动地举起右手向党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3年出生的曹端甫,幼年饱受旧社会的苦难,1950年加入共青团,并被选为基层工会委员。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决心一辈子跟党走,1953年就成为建党对象。但因妻子哥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