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构建“泛阅读空间”的意义,分析图书馆“泛阅读空间”构建要素和构建原则,并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泛阅读空间”构建途径,旨在为建设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泛阅读空间
1.“互联网+”环境下圖书馆构建“泛阅读空间”的意义
“互联网+”环境下,读者用户的阅读载体从传统的纸质读物转变为数字读物与纸质印刷品并存,阅读理念与阅读模式也越来越向网络化和移动化靠拢,因此,构建图书馆“泛阅读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阅读载体发生变化
传统的图书馆大多以纸张作为知识信息的承载体与媒介,读者通过检索和借阅纸质图书来学习与阅读,因此读者的阅读行为受纸质图书影响较大,需要一定的阅读空间和时间来实现阅读活动。目前,高精尖的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相继出现了网络资源、电子图书、视听文献等多种类型的媒体信息,凡是可以用来传播信息的所有载体,都成为了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因此,多元化的阅读载体促使图书馆产生了相应的虚拟平台阅读空间,必然拓展了“泛阅读空间”的内涵。
1.2阅读理念发生变化
“互联网+”时代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使读者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阅览信息资源,人们对于图书馆的黏度有了大幅度降低,读者的基本阅读需求满足后,就会产生更多的服务层面的需求,“泛阅读空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方面,“泛阅读空间”强调读者用户馆内实体阅读的休闲与享受,带给读者身心上的全新体验,吸引读者成为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的阅读理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越来越多图书馆从阅读的方式和空间布局上下了功夫,打造集娱乐、休闲和阅读为一体的阅读空间。另一方面,图书馆进一步完善了馆内的阅读设备,iPad、数字阅读一体机等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设备也被引进,形成一种复合化、现代化的“泛阅读空间”。
1.3阅读模式发生变化
由于阅读载体和阅读理念受到“互联网+”环境影响,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图书馆阅读模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固定的,读者的阅读行为突破了常规,除了用眼睛看之外,还增添了耳朵听、收看影音资源等等。此外,由于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在信息化资源的阅读与共享方面主要由阅读一体机方式呈现,如电子文献阅读、群组交流、协同合作等,一体机的阅读和相关行为集成成为了图书馆新的阅读模式,这也代表着“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阅读的新发展方向。
2.“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泛阅读空间”构建要素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构建“泛阅读空间”的要素包括适用对象、行为模式和环境要素三方面。
2.1使用对象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不分年龄、性别和学历,所有读者用户都是其面向的服务群体,因此,“泛阅读空间”要秉承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站在读者的角度设计阅读空间的建设。例如老年人对于阅读环境的要求较高,图书馆可以为其准备光线适宜的、桌椅舒适的较为安静的阅读环境,并为其配备花镜和放大镜等设施,便于老年人对纸质图书的阅读,还可以将老年人使用的阅读设备终端字体调节成最大号,尽最大可能避免老年读者群体存在的阅读障碍。儿童阅读倾向于活跃、多样性和富有乐趣,因此针对儿童群体,“泛阅读空间”的设计就要颜色明快、操作力强、配备具象的阅读资源。总而言之,使用对象是图书馆构建“泛阅读空间”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泛阅读空间”提高利用率、满足读者用户更大渴求的优势所在。
2.2行为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建设“泛阅读空间”的第二层要素是行为模式,在“泛阅读空间”的概念下,阅读被认为是一种以休闲为主的活动,需要强调阅读行为的娱乐性和舒适性,扭转读者用户对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枯燥印象,因此,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发生空间,逐渐向休闲化功能定位转变。在“互联网+”趋势影响下,“泛阅读空间”的行为模式也由读者到图书馆体验休闲阅读拓展为网络平台上的休闲阅读,在这里,“泛阅读空间”的内涵发生了改变,最初的“泛阅读空间”是将阅读物理空间的界限模糊化,“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则使读者可以在家轻松浏览数字化信息资源,即阅读空间的进一步开放化与资源阅读的无界限化。
2.3环境要素
“泛阅读空间”环境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阅读空间:公共图书馆一般位于市区的中心,是市民方便到达的地方,这对于读者阅读图书馆资源来说具有天然优势,但市中心环境比较嘈杂,这就需要图书馆在设计“泛阅读空间”时做好隔音、阅读区域划分等工作,保障读者对于阅读的环境要求,如创造内外交融、开放外向的空间层次,廊厅式、景观式特色的阅读空间等,以此来吸引读者用户,成为图书馆别具一格的“泛阅读空间”设计。另一类是指虚拟网络平台上的阅读空间,图书馆可在主页上设置“阅读空间”板块,即读者常用的电子资源阅读器,可以由读者自行设置阅读器字体大小、背景颜色、背景音乐等参数,网络平台上的“泛阅读空间”灵活性更强,更能够为读者打造个性化的阅读环境。
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泛阅读空间”构建原则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影响着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建设,“泛阅读空间”的构建需要遵循整体性、开放性与多样化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泛阅读空间”具有多种类和多层次的特点。首先,“泛阅读空间”既有公共空间,也存在私密空间,从规模上看,有的图书馆“泛阅读空间”面积大,有的则偏向迷你型,从功能上看,有的“泛阅读空间”定位明确,固定为某一类读者群体服务,有的则较为泛化。总之,“泛阅读空间”是多种多样的,图书馆在构建“泛阅读空间”时,要遵循空间体系合理、功能科学分区、空间元素搭配适宜的统筹规划整体性原则。其次,“互联网+”环境还促使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向互联网平台拓展,同样也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无论是“泛阅读空间”板块的设置,还是相关馆员的培训,亦或阅读资源的选取,都是一项复杂的、宏观的工程,需要从构建之初就对每一个指标进行规范,避免读者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出现互相干扰、操作模糊等问题。 3.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指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的地理位置和布局开放,旨在打造多功能、多层次的阅读交流与互助平台,有助于培养读者间合作与探究的精神。图书馆不仅仅是资源文化的集散地,更应该推动创新文化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图书馆固有的单向知识输出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用户与日俱增的阅读需求,“泛阅读空间”则是为读者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3.3多样化原则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功能的多样化,“泛阅读空间”与其它空间结合设置,因此具有多义性,首先表现为复合性。中国的“泛阅读空间”往往是和传统静态阅读室结合设置或紧密相连的,使其活动内容存在着交叉,在空间设计上,满足了读者用户动静结合的阅读需求,当功能区之间存在矛盾时,图书馆可及时根据情况进行读者分流,使不同空间之间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值。此外,“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多样化原则也体现在其灵活性,“泛阅读空间”不仅仅指物理空间的阅读,还包括网络上的阅读泛化,这就使得馆内阅读与网络阅读交相呼应并叠加,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休闲阅读的乐趣,增强了阅读的灵活性。总之,“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在构建时,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
4.1深化功能整合
“互联网+”环境促使读者对资源信息的获取存在媒介交叉,作为传统阅读场地的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纸质图书文献,还要贴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为其提供数字资源文献。因此,图书馆构建“泛阅读空间”可以从共享空間的实践案例中汲取经验,实现功能整合的深化。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读者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无缝阅读环境,布置小组讨论室等开放阅读空间,体现了读者需求为中心的构建原则,将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4.2在文化内涵上拓展
目前,图书情报界提出的“场所论”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一种更为高层次的思考线索,关键在于图书馆通过“泛阅读空间”的方式完成社会知识中心、文化中心与学习中心的使命。图书馆在构建“泛阅读空间”过程中,要注意在文化内涵上的拓展,在阅读空间的布置上注意历史元素和历史寓意,在阅读空间文献的展出上,重视文化的兼容并蓄,使“泛阅读空间”发挥其优势,将传播知识的情感贯穿其中,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3媒介上的创新
“互联网+”环境促使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的建设拓展到网络平台上,在空间的多样化、休闲化基础上,打造新型的数字化阅读空间。例如为读者提供足不出户的阅读机会,读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文献的阅读,并同馆内阅读的读者实现互动,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双向交流。因此,图书馆可以开拓“泛阅读空间”的媒介平台,将这种休闲型阅读延伸到网络领域。
5.结语
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要以读者为主导,保证读者的权益,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图书信息资源能通过读者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图书馆要努力构建一个“泛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功能的、个性化的阅读场所。“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泛阅读空间”构建,必须深化功能整合,在文化内涵上拓展,使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的建设拓展到网络平台上,才能使图书馆更好地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妮. 高校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设计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2]罗惠敏. 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研究[J]. 图书馆论坛, 2015(3):30-35.
[3]潘林武, 刘建发.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阅读空间的构建探讨[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7, 30(2):58-61.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泛阅读空间
1.“互联网+”环境下圖书馆构建“泛阅读空间”的意义
“互联网+”环境下,读者用户的阅读载体从传统的纸质读物转变为数字读物与纸质印刷品并存,阅读理念与阅读模式也越来越向网络化和移动化靠拢,因此,构建图书馆“泛阅读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阅读载体发生变化
传统的图书馆大多以纸张作为知识信息的承载体与媒介,读者通过检索和借阅纸质图书来学习与阅读,因此读者的阅读行为受纸质图书影响较大,需要一定的阅读空间和时间来实现阅读活动。目前,高精尖的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相继出现了网络资源、电子图书、视听文献等多种类型的媒体信息,凡是可以用来传播信息的所有载体,都成为了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因此,多元化的阅读载体促使图书馆产生了相应的虚拟平台阅读空间,必然拓展了“泛阅读空间”的内涵。
1.2阅读理念发生变化
“互联网+”时代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使读者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阅览信息资源,人们对于图书馆的黏度有了大幅度降低,读者的基本阅读需求满足后,就会产生更多的服务层面的需求,“泛阅读空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方面,“泛阅读空间”强调读者用户馆内实体阅读的休闲与享受,带给读者身心上的全新体验,吸引读者成为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的阅读理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越来越多图书馆从阅读的方式和空间布局上下了功夫,打造集娱乐、休闲和阅读为一体的阅读空间。另一方面,图书馆进一步完善了馆内的阅读设备,iPad、数字阅读一体机等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设备也被引进,形成一种复合化、现代化的“泛阅读空间”。
1.3阅读模式发生变化
由于阅读载体和阅读理念受到“互联网+”环境影响,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图书馆阅读模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固定的,读者的阅读行为突破了常规,除了用眼睛看之外,还增添了耳朵听、收看影音资源等等。此外,由于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在信息化资源的阅读与共享方面主要由阅读一体机方式呈现,如电子文献阅读、群组交流、协同合作等,一体机的阅读和相关行为集成成为了图书馆新的阅读模式,这也代表着“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阅读的新发展方向。
2.“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泛阅读空间”构建要素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构建“泛阅读空间”的要素包括适用对象、行为模式和环境要素三方面。
2.1使用对象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不分年龄、性别和学历,所有读者用户都是其面向的服务群体,因此,“泛阅读空间”要秉承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站在读者的角度设计阅读空间的建设。例如老年人对于阅读环境的要求较高,图书馆可以为其准备光线适宜的、桌椅舒适的较为安静的阅读环境,并为其配备花镜和放大镜等设施,便于老年人对纸质图书的阅读,还可以将老年人使用的阅读设备终端字体调节成最大号,尽最大可能避免老年读者群体存在的阅读障碍。儿童阅读倾向于活跃、多样性和富有乐趣,因此针对儿童群体,“泛阅读空间”的设计就要颜色明快、操作力强、配备具象的阅读资源。总而言之,使用对象是图书馆构建“泛阅读空间”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泛阅读空间”提高利用率、满足读者用户更大渴求的优势所在。
2.2行为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建设“泛阅读空间”的第二层要素是行为模式,在“泛阅读空间”的概念下,阅读被认为是一种以休闲为主的活动,需要强调阅读行为的娱乐性和舒适性,扭转读者用户对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枯燥印象,因此,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发生空间,逐渐向休闲化功能定位转变。在“互联网+”趋势影响下,“泛阅读空间”的行为模式也由读者到图书馆体验休闲阅读拓展为网络平台上的休闲阅读,在这里,“泛阅读空间”的内涵发生了改变,最初的“泛阅读空间”是将阅读物理空间的界限模糊化,“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则使读者可以在家轻松浏览数字化信息资源,即阅读空间的进一步开放化与资源阅读的无界限化。
2.3环境要素
“泛阅读空间”环境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阅读空间:公共图书馆一般位于市区的中心,是市民方便到达的地方,这对于读者阅读图书馆资源来说具有天然优势,但市中心环境比较嘈杂,这就需要图书馆在设计“泛阅读空间”时做好隔音、阅读区域划分等工作,保障读者对于阅读的环境要求,如创造内外交融、开放外向的空间层次,廊厅式、景观式特色的阅读空间等,以此来吸引读者用户,成为图书馆别具一格的“泛阅读空间”设计。另一类是指虚拟网络平台上的阅读空间,图书馆可在主页上设置“阅读空间”板块,即读者常用的电子资源阅读器,可以由读者自行设置阅读器字体大小、背景颜色、背景音乐等参数,网络平台上的“泛阅读空间”灵活性更强,更能够为读者打造个性化的阅读环境。
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泛阅读空间”构建原则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影响着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建设,“泛阅读空间”的构建需要遵循整体性、开放性与多样化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泛阅读空间”具有多种类和多层次的特点。首先,“泛阅读空间”既有公共空间,也存在私密空间,从规模上看,有的图书馆“泛阅读空间”面积大,有的则偏向迷你型,从功能上看,有的“泛阅读空间”定位明确,固定为某一类读者群体服务,有的则较为泛化。总之,“泛阅读空间”是多种多样的,图书馆在构建“泛阅读空间”时,要遵循空间体系合理、功能科学分区、空间元素搭配适宜的统筹规划整体性原则。其次,“互联网+”环境还促使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向互联网平台拓展,同样也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无论是“泛阅读空间”板块的设置,还是相关馆员的培训,亦或阅读资源的选取,都是一项复杂的、宏观的工程,需要从构建之初就对每一个指标进行规范,避免读者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出现互相干扰、操作模糊等问题。 3.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指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的地理位置和布局开放,旨在打造多功能、多层次的阅读交流与互助平台,有助于培养读者间合作与探究的精神。图书馆不仅仅是资源文化的集散地,更应该推动创新文化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图书馆固有的单向知识输出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用户与日俱增的阅读需求,“泛阅读空间”则是为读者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3.3多样化原则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功能的多样化,“泛阅读空间”与其它空间结合设置,因此具有多义性,首先表现为复合性。中国的“泛阅读空间”往往是和传统静态阅读室结合设置或紧密相连的,使其活动内容存在着交叉,在空间设计上,满足了读者用户动静结合的阅读需求,当功能区之间存在矛盾时,图书馆可及时根据情况进行读者分流,使不同空间之间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值。此外,“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多样化原则也体现在其灵活性,“泛阅读空间”不仅仅指物理空间的阅读,还包括网络上的阅读泛化,这就使得馆内阅读与网络阅读交相呼应并叠加,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休闲阅读的乐趣,增强了阅读的灵活性。总之,“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在构建时,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
4.1深化功能整合
“互联网+”环境促使读者对资源信息的获取存在媒介交叉,作为传统阅读场地的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纸质图书文献,还要贴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为其提供数字资源文献。因此,图书馆构建“泛阅读空间”可以从共享空間的实践案例中汲取经验,实现功能整合的深化。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读者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无缝阅读环境,布置小组讨论室等开放阅读空间,体现了读者需求为中心的构建原则,将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4.2在文化内涵上拓展
目前,图书情报界提出的“场所论”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一种更为高层次的思考线索,关键在于图书馆通过“泛阅读空间”的方式完成社会知识中心、文化中心与学习中心的使命。图书馆在构建“泛阅读空间”过程中,要注意在文化内涵上的拓展,在阅读空间的布置上注意历史元素和历史寓意,在阅读空间文献的展出上,重视文化的兼容并蓄,使“泛阅读空间”发挥其优势,将传播知识的情感贯穿其中,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3媒介上的创新
“互联网+”环境促使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的建设拓展到网络平台上,在空间的多样化、休闲化基础上,打造新型的数字化阅读空间。例如为读者提供足不出户的阅读机会,读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文献的阅读,并同馆内阅读的读者实现互动,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双向交流。因此,图书馆可以开拓“泛阅读空间”的媒介平台,将这种休闲型阅读延伸到网络领域。
5.结语
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要以读者为主导,保证读者的权益,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图书信息资源能通过读者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图书馆要努力构建一个“泛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功能的、个性化的阅读场所。“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泛阅读空间”构建,必须深化功能整合,在文化内涵上拓展,使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的建设拓展到网络平台上,才能使图书馆更好地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妮. 高校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设计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2]罗惠敏. 图书馆“泛阅读空间”研究[J]. 图书馆论坛, 2015(3):30-35.
[3]潘林武, 刘建发.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阅读空间的构建探讨[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7, 30(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