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生互动教学研究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t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课改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运用。[1]需要在一定的过程与方法中启发学生有所感悟,进而形成态度、价值观。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强调师生互动,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的概念来源于“互动”。互动又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动。语文课堂尤其如此,对于一篇课文,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悟,如果没有师生的对话、沟通,仅将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会觉得生硬而难以接受。语文探究性课堂中进行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理性思考,最终使得学生在研读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独立人格。
  为此,我们必须注意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更新观念,挣脱传统教材的束缚
  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其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教师凭借教材教学本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教师凭借教材教学受制于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偏重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倾向而不能自拨。这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的内涵认识不足所致。传统教材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呈现,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其教学要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较少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过程去加以设计。它忽视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忽视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
  这种试图以制造“知识容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全部知识与技能,并能受用终生的思想已经不符合社会的现实要求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当成为教育的基本法则。因此,教师应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重新审视教材的内涵,充分理解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确立起新的知识观,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而忽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灌输式教学。应该视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要避免告诉学生知识是什么,怎么样,而应帮助学生自已去发现,去建构他们自已的想法与理解,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建构知识创设条件。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的前提。
  二、注重情感投入
  课堂导入的设计,教师除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课文,还需要注意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或者从师生共同经历的事情、共同读过的文章,或者从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共有的情感体验着手。[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任何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往往都留给读者宽广的想象空间,所以学生要联系自身的知识阅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主体心灵与教学内容的情感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想象,使学生突破文本的局限,扩充已有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本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在描写“月下荷塘”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密密”、“ 脉脉”等传神的描摹出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具有一种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荷塘的柔和之美,又有大量的比喻,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舞女的裙摆产生联想,体会荷叶随风摇曳飘动,姿态万千的美感。特别是其中运用通感的手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这时,就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体会荷香所有的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特点。而歌声也具有时有时无、令人捉摸不定的特点,两者具有共同之处,这样才能品味荷塘的朦胧感。所以,学生通过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创设情境,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不断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
  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它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同化,就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学习的新内容)的接纳与吸收,它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顺应指外界信息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与改组,使之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变化,它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能力也不是老师教的,它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
  那么,在高效的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呢?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高级伙伴。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的伙伴,只不过是个“高级”的伙伴,这个“高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对课堂活动进行调控。所以,对于课堂上的问题,上位性的也好,下位性的也好,教师不可以直接说出答案,教师能且只能搭建“脚手架”,把学生导入“最邻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起提示、启发、点拨的作用,不可包办一切,课堂上的问题要由学生自主达成共识,自主解决。
  四、進行科学的课堂管理,保证师生互动的开展
  每一个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课堂管理的任务。因此,教师要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合作、宽松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独立的个体。[3]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接纳、期望、自由的关系氛围,就能使师生之间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与教师沟通,与同伴交流,课堂上真正的互动才能发生。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借助于语言,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实现的。对话意味着师生之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着师生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是语文学科,如果仅靠教师的权威,靠自上而下的灌输,是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不会从心底信服教师所讲的内容。
  尊重学生就要公平民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在过去的课堂里往往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有表达的机会。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简单的问题让学习成绩一般,课上却很积极的学生讲一讲他的做法。如果这道题的解决办法很多,或者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就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五、培养交流技巧,提高互动实效
  互动离不开交流,要实现课堂上有效互动,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这种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要求学生做到老师讲课时要专心听讲,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发言。可通过对学生进行复述或转述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清楚表达,做到说话要明白,声音要响亮,表达要生动,可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从言之有序到言之有理,从言之有理到言之有礼。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敢于畅所欲言。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合理有效、灵活多变的互动教学策略来调节课堂,让师生、生生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使彼此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六、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
  其次,课堂师生互动应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一是耐心倾听的习惯。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時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二是善于表达的能力。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三是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强化有效的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进行理性的、有创造性的思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行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始终带着和学生互动的意识备课、走进课堂、课后和学生交流、检查课后作业,定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
  [2] 许爱萍.师生携手共创语文活力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3] 吕建全.加强师生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S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  【关键词】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物理理论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始终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和实验不仅能提供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使指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
期刊
“数学本质”其内涵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这种认识为理性认识。重视理性认识活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的体验等方面。  基于对“数学本质”内涵的认识,本人认为要在课堂中呈现“数学本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要深透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 “夕阳”是我国古典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用来表现诗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本文将中唐诗人刘长卿的33首带有“夕阳”意象的诗歌进行了分类研究。其研究表明同一意象寄托着不同诗人不同的情怀,同时同一个意象也表达着同一诗人的不同情感。  【关键词】诗歌;意象;夕阳;分类  研究意象对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能否全面、和谐的发展。  【關键词】阅读;阅读教学;语文阅读  本文就以初中散文阅读为例进行解读,浅谈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结合情感和现代教育手段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
期刊
【摘 要】当前,中职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联系自身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管理经验,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几点分析和探讨,以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和中职生的教育管理,以应对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挑战。  【关键词】中职生;教育教学;学生管理  近几年来,由于学生总体人数的不断下降,许多学校纷纷降低要求,甚至出现了零门槛入学的现象,只要报名即可入学,这就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期刊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基础,以实验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为目的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便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点点滴滴,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往往绕的人们头晕目眩,故物理学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可难可易。刚开始接触物理学习的中学生,要想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只有真正了解了物理学的真谛揭开了其真面目,方能做到從容的面对这门学科。  【关键词】预热;理论知识;检验真理;理内涵知外延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物理学科特点和自我物理教学实践入手,以高一新生物理学习特点为基础,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分析了高一新生物理学习存在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高一新生;物理学习;反思  高一的物理学习是中学物理学习的转折点。在我高一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其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次测验考试的成绩低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对学生进行交流、访谈和教育调查时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一双欣赏美的眼睛。语文教学是门艺术,应在处处体现出不同的美,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美的熏陶。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专生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模式  现在的教学课堂上,时常感觉到缺少了点优化的教学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僵化的老一套的词语教学模式,要么是眼花缭乱的
期刊
【摘 要】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简而言之,所谓体验,也叫体会。也就是一种亲身经历。用于我们的语文阅读的导人中,就是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亲历过的事或由此得来的感受,去设想、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于作者和作品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  【关键词】导入艺术;引用激趣;体验激趣  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切题,即教学的开头要从属于教学
期刊
【摘 要】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的终止。更应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拔引导他们由此及彼地拓展延伸,涉猎更广阔的相关领域。怎样落实这个环节呢?赞可夫指出: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目标,拟订行动计划,可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们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务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鉴于此,我还尝试把課后作业设计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做法。  【关键词】自主型;开放性;拓展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