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他出生于德国科隆,早年跟随钢琴家、作曲家费迪南德·席勒学习音乐。九岁时,他写了第一部作品当作给妈妈的生日礼物。自此之后,他对于音乐的热情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他创作了许多小型作品,包括贊美诗、圣咏歌曲、钢琴曲、小提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以及管弦乐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存了下来。 布鲁赫的音乐结构复杂、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他出生于德国科隆,早年跟随钢琴家、作曲家费迪南德·席勒学习音乐。九岁时,他写了第一部作品当作给妈妈的生日礼物。自此之后,他对于音乐的热情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他创作了许多小型作品,包括贊美诗、圣咏歌曲、钢琴曲、小提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以及管弦乐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存了下来。
布鲁赫的音乐结构复杂、严谨,他与勃拉姆斯一同代表浪漫主义时期“纯音乐”的古典阵营。布鲁赫的主要作品包括《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 26)、为小提琴和乐队而写的《苏格兰幻想曲》、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写的《柯尔尼德拉》(Op. 47)、《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
其他文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巴黎被誉為“世界之都”。那里有着宜人的气候、美丽的建筑、富饶的经济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艺术更是繁荣兴盛。塞纳河畔汇集了一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如毕加索、雅里、海明威、马蒂斯、萨蒂、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野兽主义、超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诸多现代艺术流派在此相互碰撞并生根发芽,世界各地前来求学的青年艺术家们络绎不绝。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远在东洋,也派出了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出生于一个著名的音乐世家。他一生从未离开德国,曾经担任过宫廷管风琴师、乐队指挥和教会学校的音乐指导。由于巴赫的名气不大,生前他的许多作品都没有获得演出的机会,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指挥重演《马太受难曲》,复兴巴赫的运动就此展开。 巴赫的创作几乎涉猎了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唯独没有创
2020年,在贝多芬诞辰两百五十周年之际,张亮作为中国演出、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最年轻的指挥家,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唱片及黑胶。“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指挥,一生之中能够演出、录制并发行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唱片,是非常幸运和有意义的。”他说。恩师莱弗利,让他不再“仰视”任何一部作品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六十还不知道。目前为止,我觉得古话在我身上反映得
音乐剧作为从国外传播而来的舞台表演艺术,进入中国的时间仅短短的三十多年。伴随着音乐剧本土化进程的发展,中国传统戏曲与音乐剧在互相借鉴和吸收中,不断摩擦出融合与碰撞的火花,令人赏心悦目。戏曲界吸收音乐剧的艺术特色,对中国的传统戏曲进行了革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剧目,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学界提出了“戏曲音乐剧”的概念,呼吁中国作曲家们在创作本土音乐剧的艰难历程中,要自觉选择民歌素材、戏曲素材,把创
二胡艺术是在近代发展中最为活跃、最为成功的现代化中国器乐艺术形式之一。它原来在戏曲中仅作为伴奏乐器之一,而且它的作用可能不及胡琴家族的其他兄弟,如京胡、高胡、板胡甚至马头琴和坠胡等。因为这些乐器在各地方戏曲中占据着主弦的地位,如京胡在京剧、板胡在秦腔、高胡在粤剧等,黄梅戏中用的主弦也不是二胡。另外,二胡在昆曲、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体裁中也不是主弦。二胡获得发展得益于它较早的乐器改革,周少梅和刘天华扩
近年来,红起来的国产剧不少,但真正在人气与品质方面双丰收,叫好又叫座的,就实在非常有限了。也正因为如此,2020年6月播出的网剧《隐秘的角落》爆红,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国产剧。早在播放之初,就已经有颇具影响力的公众号指出,虽然2020年刚刚过半,但目测该剧斩获“年度最佳国产剧”的称号,已是无多少悬念的事了。 一部杰出的电视剧,配乐往往是不容忽视的一环,《隐秘的角落》也是如此。“能来点阳间的音乐吗?”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被公认为钢琴演奏艺术的“黄金年代”。当时的琴坛大师辈出,且大多身怀绝技。他们以各自非凡的艺术魅力使乐迷们为之倾倒,共同谱就了一段辉煌的琴史。其中,又有一位大师尤其受到同行们的敬重,被誉为“钢琴家中的钢琴家”,他就是美籍波兰裔钢琴家、作曲家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1870—1938)。同行心目中的大师 戈多夫斯基儿时的成长经历很是艰辛。在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人们祥和的太平盛世炸得粉碎。战场上无数鲜活的生命无异于一只只死去的蝼蚁,曾经怀着满腔热忱的士兵,如今却一一化作孤寂与凄凉。战争是刚强与懦弱、正义与罪恶、仁慈与残暴、理智与疯狂的对抗,历史性的浩劫把世界捶打得千疮百孔,并在西方的文化地图上建筑了一道泾渭分明的分水岭。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为逃过了这场腥风血雨的灾难而感到庆幸。但每一个经历过这一兵荒马乱岁月的人,必然不
作为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文学批评家,萨义德的大名如雷贯耳,但很少有人关注到他的乐评。他为杂志撰写音乐专栏多年,最终结集出版了他唯一的一本乐评集《音乐的极境》。在这本书里,他打通了音乐、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的学科壁垒,重新定义了何为真正的乐评。 这次我们有幸邀请到《音乐的极境》中文版译者庄加逊,以及国内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曹利群,一起就这本书展开一次对谈,一次沿着萨义德的方向探寻音乐极境的
如果说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类的情感,那么音乐作为一种时间的艺术,无疑是最强烈、最难被语言驾驭的一种形式。伟大的旋律能直击人心,绕梁三日而不绝,或如异乡重逢,让精神片刻回归故土。尽管音乐与情感最能共通,你却很难讲述出心中的乐章。如格言所云:“文字穷尽之处,便是音乐开始之处。”音乐支配着你的是各式各样油然而生、说不尽道不明的感受,带你飞翔到意识遥远之地。 被一段旋律击中的体验,正是《音乐迷醉指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