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合式住宅在上海的数量相对于整个城市住宅的总量而言非常少并且其境遇也日益尴尬,上海城市住宅开发和建设范式化现象严重并且亟待建筑设计类型上的创新,以及本文作者近10年从事相关住宅建筑设计实践工作,此3点一同成为了本篇博士论文主要的选题原因。本课题研究立足于现实,对上海中心城区既有的182个围合式住宅实例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在此基础之上,对上海围合式住宅的发展历史进行了4个阶段的概述,并对其演化特征在4个层面分别进行了归纳。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可以认为自古以来围合式住宅在上海就一直存在,从未断代,并且在历史的每一时期,围合式住宅都有其所对应的具体形式。但是,无论是现状调研还是历史观察,它们都能有力地证明,与在欧美国家主要城市里一直处于数量上优势地位的围合式住宅相比,上海围合式住宅的总量自始至终没有占据一个显著的比例,更多的时候甚至是处于一个被抑制发展的窘境。这是本篇论文的第一个学术贡献。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研究对围合式住宅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在客观层面上,通过虚拟建模和数据计算等理性方法证明了围合式住宅的五方面优势(即经济、兼得、多样、邻里和环保)和它的五方面劣势(即朝向、日照、通风、干扰和安全),指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劣势妨碍了围合式住宅的正常发展。另外,还对有关围合式住宅及其相关内容的现行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指出在规范层面已存在一些不利于围合式住宅生长和发展的因素。在主观层面上主要进行了两项工作:第一是通过安亭新镇居住情况实地调查问卷来对围合式住宅的实际使用者就其问题和相关意见及建议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第二是在微信投票平台上进行的上海围合式住宅调研问卷10题,借此收集到规划、建筑专业领域工作及研究人员关于上海围合式住宅未来发展的相关意见和建议。所以,无论是主观与客观,还是案例与问卷,本文都试图对上海围合式住宅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尽可能深入而细致的探索和发掘,以求能够获得对其尽可能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本篇论文的第二个学术贡献。结合以上两个学术贡献,即上海围合式住宅现状调研及其历史观察和对围合式住宅的全面深入剖析,课题研究的后半部分创新性地尝试提出了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的建立、变形、检验和完善。第一步,建立起了5个不同尺寸的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XSmall、Small、Medium、Large、XLarge);第二步,对这5个基础模型依次进行5个方面的优化变形(即转向、开口、高低、混合和补缺),从而可以获得一批初步形成的且已具有一定适用性的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第三步,通过日照时长测试和通风方向及速度测试等计算机虚拟辅助方法来帮助检验这些理想模型;第四步,根据得出的测试结果再对理想模型进行二次修正和调整,从而尝试获得在综合指标评价下表现最优的一批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成果。这是本篇论文的第三个学术贡献,也是最具有创新性研究的一个贡献。长久以来,上海围合式住宅没有能够受到社会各方的足够关注,致使它始终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甚至是被遗忘的位置,这其中既有它自身缺陷的原因,又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密不可分。但是,围合式住宅所具备的各方面优势一直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论证发现它的不足之处是能够通过一些技术方法来缓解或者改善的。因此,社会各方都应该尝试改变对围合式住宅的态度,从下意识地漠视、诟病和排斥转变为理性地审视、研判和接受。无论如何,在当下讲求个性、多样、共享和融合的我国城市化全面深入发展阶段,围合式住宅有足够的理由成为一种有益的补充类型加入到上海城市住宅的开发和建设中去,相信它必将有助于增加上海城市住宅的类型多样性,也必将有助于改善上海城市的空间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