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的决策体制与政策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g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日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争决策体制,到全面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时期臻于完善,并最终伴随着战败而崩溃。以“明治宪法”为核心,日本确立了以天皇为首、政府与军部为主体的政军体制;统帅权独立制、帷幄上奏制以及1900年规定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成为其军国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甲午至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实行的“大本营”与“御前会议”,是战时确立的决策体制;战后制订的国防方针,则是其对外军事战略。作为明治时代的政治与军事遗产,它深刻影响着此后的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的军政制度与决策体制有所改变;国防方针亦经过三次修改,最终在1936年8月确立了南北并进的世界战争战略和以分裂华北为中心的侵华政策。七七事变以后,日本迅速走向全面侵华战争,恢复了“大本营”“御前会议”制度,并实行“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的决策体制,推行以解决“中国事变”为名的侵华政策;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又推出“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决策体制,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近代日本经过不断演变而确立的以天皇为首、政府与军部为主体、以政略与战略为核心的侵华战争决策体制与政策,证明了日本的侵华与对外战争,并非仅仅是军部与军国主义的责任,也是包括天皇与政府在内的日本最高统治集团的共同责任。
其他文献
程序正义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罗尔斯和哈耶克的程序正义观,体现了程序正义运用于社会基本结构的两种不同方式,罗尔斯的架构是一种“融通性的综合程序正义观”,而哈耶克的架构则是一种“贯通全局的纯粹程序正义观”。从人类合作演化的视角来看,哈耶克和罗尔斯的程序正义观体现了演化的不同阶段,亦即:在演化伊始,"不完美程序正义"构成了程序正义的本源和主要形态,从小规模社会向大规模社会的演化,带来了哈耶克式的纯粹程序正义;大规模社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则必然要求出现罗尔斯式的程序正义。在当代社会,罗尔斯式的程序正义是自
2020年中国完成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之后,中国反贫困工作的重点将转为对相对贫困的治理。市场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会,也衍生出转型贫困问题,包括农民的留守型相对贫困和迁移型相对贫困。从全面小康、经济一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角度看,对相对贫困应该采取发展型治理策略,通过经济开发、建构社会支持体系、提升贫困群体能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相对贫困的缓解,同时避免对农民造成伤害的土地征用和城市化。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项通用目的性技术,具备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的双重属性。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价值,在梳理创新模式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创新投入——吸收重组过程——创新产出”三维分析框架,探讨人工智能通过拓展创新主体搭建新兴技术创新基础平台,推动组织创新,打造新型商业模式四种机制对创新产生的促进作用,分析其对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现实价值。
历史案例及国际比较的方法证明,文明的均衡收敛机制不单是冲突和相互威服的,而更多是和谐和共同繁荣的。虽然都依赖于市场公共品,但西欧的“分封经济”文明更多依赖市场资源,印度“种姓经济”文明更多依赖阶层固化的交易成本节约资源,中国“建置经济”文明更多依赖边际成本不递减的公共品资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扎根于人类文明的渊薮之中,全面小康建设者的举国努力,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证明了自己的综合比较优势,当代竞争中具有可持续繁荣的综合潜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研究,是在回应西方绿色思潮将马克思哲学归结为与生态思维不相适应的经济决定论、技术决定论、不承认自然的限制和人类中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展开的。他们或者直接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观与自然观辩证统一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或者一方面承认马克思哲学具有潜在的生态学视域,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需要通过重构或修正,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视域,其共同点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生态问题上比西方绿色思潮更有优势。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向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展
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存在着一种“无量”的艺术观念。这里从以物为量、大制不割、小中现大和一即一切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一观念。这四个问题都是由传统哲学引入、在艺术观念中深深扎根的重要理论命题:以物为量,重在放下以人为量的位置,会万物为一体;大制不割,突出传统艺术的浑一无分别观念;小中现大,超越有限与无限的相对性,在无小无大的非计量境界中,实现审美超越;而一即一切,重在说圆满俱足的道理。
道德行为是具有道德价值的人类行为方式,可以区分为行动性道德行为、言语性道德行为、心理性道德行为等类型。人类道德行为兼有现象性和规律性。很多人因为仅仅聚焦于人类道德行为的现象性而陷入盲目的道德乐观主义、道德悲观主义或道德迷茫主义泥潭,其实质是对道德行为自由问题缺乏正确认知。道德行为自由是人类在道德行为上摆脱肓目性的状态。获取道德行为自由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根本目的,没有道德行为自由的人在完成具体道德行为的时候会有“被强制”的感觉。要获得道德行为自由,人们对人类道德行为的认识必须实现从现象性到规律性的飞跃。道德行
在中国诗学的相关语汇中,“契”是一个未尝引起学者关注的概念。而从《文心雕龙》等文献中读到的关于“契”的论述,其所绾合的理论蕴含是非常独特的。“契”是诗人的内在艺术思维以语言媒介感知物象,从而产生创作冲动,并进而创造出审美意象的完美机制。在“契”的状态下,诗人通过内在的语言媒介,创造出以物象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对于诗歌的审美创造过程而言,一般性地谈论情景交融或主客体统一,是笼统而肤浅的;而“契”这个概念,却使我们认识到诗学创造的内在机制。
世界诸文明都有重视婚姻家庭的传统,基督宗教认可并倡导的守贞修行生活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曾经遭遇过不同形式的误读和不理解。在相当程度上,这些误解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特定宗教问题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恩格斯将早期基督教称为“被压迫者的运动”。尼采曾经注意到,基督教与很多古代宗教不同,反转了贵族的价值观,拒绝将财富、权力和高贵地位等同于善,认可了卑贱者的尊严。基督教在4世纪演进为统治阶级的宗教,但是其社会批判的观点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并借助修道思想和制度得到更清晰地阐释。杰罗姆的书信言辞生动激烈,展示了他对罗马上层贵
王安石变法时期财权分配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北宋前期经历了“乾德之诏”规定的地方支度经费外归属中央,到景德立额后逐步转向上供定额外留用地方的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总体上都是总量分配。王安石变法设立朝廷财政,规定了朝廷财政所属赋税窠名,促使中央与地方及中央各财政机构间逐步实行税权分配。制度逻辑由北宋前期取法于唐后期“两税三分”变为“窠名分隶”。税权分配制以进一步强化财政中央集权为目的,加剧了三司(户部)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困窘。税权分配的财权分配体制在北宋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且存在地区差异,到南宋成为财权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