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大鼠微小RNA-30a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30a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00~220 g。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心肌梗死1周、2周和4周组,鼠数分别为11、13和15只,另假手术组,鼠数16只。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短轴缩短率(F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Ma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检测大鼠心肌miR-30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TGF-β1及CTGF蛋白的表达。

结果

(1)心功能检查结果:心肌梗死4周组大鼠LVEDD和LVESD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分别为(8.37±0.58)mm比(6.08±0.57)mm和(6.12±0.82)mm比(4.17±0.60)mm,P均<0.01], FS和LVEF均明显小于假手术组[分别为(27.0±3.9)%比(47.0±2.1)%和(51.0±6.3)%比(82.0±2.3)%,P均<0.01]。(2)心肌胶原的检测结果:心肌梗死1周、2周和4周组大鼠CVF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且随着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CVF逐步升高。(3)心肌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检测结果:各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且随着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增加。心肌梗死1周组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比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而心肌梗死2周和4周组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比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且4周组高于2周组(P<0.01)。(4)心肌miR-30a以及TGF-β1、CTGF mRNA和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各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miR-30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均<0.01),且随着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miR-30a表达水平逐步降低。各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TGF-β1和CTGF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且均随着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各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TGF-β1和CT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且均随着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结论

miR-30a可能通过调控TGF-β1和CTGF的翻译和转录影响心肌纤维化进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高海拔地区汉族与藏族人群冠状动脉畸形的差异。方法入选2010至2015年所有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且居住在青海高原(海拔1 800~7 720 m)的成年人7 028名,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汉族6 391名,藏族637名。通过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比较汉族与藏族人群的冠状动脉畸形特征差异。结果(1)汉族人群的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率为1.596%(102/6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用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自全国13家中心入选25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男184例)。根据患者意愿以2∶1的比例分配至导管消融组(试验组)和药物转复组(对照组)。使用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及其配套FireMagic™ Cool 3D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Columbus™体表参考
目的对一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共存的家系成员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筛查,以期发现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初步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入选2013年9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6名,另选取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种族与上述家系成员相匹配的健康云南人215名作为对照。询问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病史、家族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由华大基因公司完成先证
目的将介导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hTK-1)和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hTIMP-1)基因共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探讨其对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照体重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单纯拉伤组(8只)、对照病毒组(8只)、hTK-1组(8只)、hTIMP-1组(8只)和双基因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