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都是一种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及思考所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教”与“学”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教”与“学”双方都不可缺少。
在传统的历史课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往往只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在个体思维上的差异从而导致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贯彻新课标,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迫在眉睫。下面,我想就初中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师生互动是真招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把教师与学生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处于互动合作之中,形成一种教得轻松,学得积极的良性循环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把教学看作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把握好参与的“度”,客观地、正确地、辨证地分析历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随便问问看看,敷衍了事,而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获。
二、造宽松,愉悦的合作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1.用心去改变长期形成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确立轻松和谐的教与学关系。允许学生持有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假设,自我建构新活知识。认同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展示自我,施展才华。
2.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学习有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有选择地、愉快地去接近或探究史实并进行思考。学生如对于本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起,常常就会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进行钻研,从而成为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拓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情景教学的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学生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其直接兴趣。 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时,我们出示了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当一只小铜球“叮当”一声落入一只蛤蟆嘴 里时,学生拍手称奇,“啧啧”之声赞不绝口。我们可以听唱相关歌曲,渲染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成语典故、诗词对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讲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课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成语典故,为了说明商纣王的残暴,就讲“炮烙之刑”;讲巨鹿之战时,就讲“破釜沉舟”;讲班超出使西域时,就讲“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讲祖逖北伐时,就讲“闻鸡起舞 ”;讲淝水之战时,就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讲李林甫谄媚奉迎阴险狡猾时,就讲“口密腹剑”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2.设疑导学。古今中外的学者,莫不肯定思维在教学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教学中教师设疑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设疑导读。我这里说的导读不仅仅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而是包括课前预习,以及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疑问的课堂自读与课后自学。
课前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前,自己先主动学习新知识,并作一定的预习笔记,如划出重难点、试着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随后,带着预习结果听课。实践证明,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的优于没有预习的被动接受知识。
我认为,学习是学以前不理解的东西,因而课堂上着重是解疑解惑的,没必要把书上的东西一古脑全“灌”给学生。学生有准备听课,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疑惑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课前预习正是要学生先做好准备。课堂自读就是教师讲课时,为了使学生迅速及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图文并茂、补充材料内容多,这些东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
3.合作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对尚未弄懂的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因为议论时,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很多: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
总之,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变“灌”为“导”,注意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以教带学,以教助学,以学论教,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体现教师“教”的过程,而是实现学生“学”的过程;注重教学与学法、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前提,寓学于乐,乐中求知 ;让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不再单是教师在“动”,而应是以学生的“动”为主的师生互动。
( 河北省藁城市南营学区中学)
在传统的历史课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往往只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在个体思维上的差异从而导致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贯彻新课标,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迫在眉睫。下面,我想就初中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师生互动是真招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把教师与学生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处于互动合作之中,形成一种教得轻松,学得积极的良性循环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把教学看作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把握好参与的“度”,客观地、正确地、辨证地分析历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随便问问看看,敷衍了事,而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获。
二、造宽松,愉悦的合作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1.用心去改变长期形成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确立轻松和谐的教与学关系。允许学生持有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假设,自我建构新活知识。认同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展示自我,施展才华。
2.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学习有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有选择地、愉快地去接近或探究史实并进行思考。学生如对于本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起,常常就会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进行钻研,从而成为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拓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情景教学的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学生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其直接兴趣。 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时,我们出示了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当一只小铜球“叮当”一声落入一只蛤蟆嘴 里时,学生拍手称奇,“啧啧”之声赞不绝口。我们可以听唱相关歌曲,渲染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成语典故、诗词对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讲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课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成语典故,为了说明商纣王的残暴,就讲“炮烙之刑”;讲巨鹿之战时,就讲“破釜沉舟”;讲班超出使西域时,就讲“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讲祖逖北伐时,就讲“闻鸡起舞 ”;讲淝水之战时,就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讲李林甫谄媚奉迎阴险狡猾时,就讲“口密腹剑”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2.设疑导学。古今中外的学者,莫不肯定思维在教学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教学中教师设疑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设疑导读。我这里说的导读不仅仅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而是包括课前预习,以及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疑问的课堂自读与课后自学。
课前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前,自己先主动学习新知识,并作一定的预习笔记,如划出重难点、试着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随后,带着预习结果听课。实践证明,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的优于没有预习的被动接受知识。
我认为,学习是学以前不理解的东西,因而课堂上着重是解疑解惑的,没必要把书上的东西一古脑全“灌”给学生。学生有准备听课,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疑惑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课前预习正是要学生先做好准备。课堂自读就是教师讲课时,为了使学生迅速及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图文并茂、补充材料内容多,这些东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
3.合作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对尚未弄懂的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因为议论时,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很多: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
总之,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变“灌”为“导”,注意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以教带学,以教助学,以学论教,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体现教师“教”的过程,而是实现学生“学”的过程;注重教学与学法、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前提,寓学于乐,乐中求知 ;让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不再单是教师在“动”,而应是以学生的“动”为主的师生互动。
( 河北省藁城市南营学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