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徽省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发展的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安徽经济意欲在"十二五"进一步取得辉煌的成绩,需立足已有的经济基础,深刻分析自身的不足,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深化开放力度,抓住承接产业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机遇,促进安徽省经济登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产业转移;软环境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应进一步抓住机遇,在既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并打造新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克服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推动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果
“十一五”以来,全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一)开放型经济规模快速扩大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出口规模迅速增加,年出口总额由"十五"末的51.9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24.20亿美元,短短5年时间增长了139.31%。进口总额由2005年的39.2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18.60亿美元,进口贸易增长了201.86%,进出口总量达到242.80 亿美元。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安徽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7.72亿美元,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实现利用外资130亿美元目标。安徽省作为一个对外劳务输出大省,“十一五”以来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成绩斐然,2006到2010年10总计实现营业额65.97亿美元,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共计实现营业额22亿美元的目标。
(二)开放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安徽省的初级产品出口额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7%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内部结构也更加合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及有关产品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制造业的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在利用外资方面,外资投向结构从资金和技术含量相对较少的一般加工工业,扩展到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从“十一五”前四年的情况来看,实际利用外资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安徽省企业的境外投资也由比较初级的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向在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境外技术研发等相对 高的级别延伸。
(三)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式日趋多样化
安徽省加工贸易逐步走出2003年的低谷,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开始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利用外资的形式也呈现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款和其他形式并存的局面。服务贸易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实质性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安徽省的服务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省城合肥。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有服务外包企业59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二是涉外旅游再上新台阶。近年来,安徽省涉外旅游发展速度很快,2010年1-11月接待入境旅游者184.3万人次,同比增长21.6%。三是国际会展有了新局面。近年来随着在国内外经济地位的提升,安徽省举办的会展也越来越多,2009年在合肥市举行的"第四届中部博览会"上邀请境外客商近2000人,取得了省内资项目引资830亿元、外资项目引资52亿美元的丰硕成果。
(四)企业在开放型经济中的主体地越来越明显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推进,安徽省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奇瑞、马钢、铜陵有色、江淮汽车等一批优质企业已经将经营国际化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在原材料供应、配件采购、产品销售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生产型企业自行出口的能力逐步提升,马钢、铜陵有色等企业积极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材料、引进关键技术设备、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了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许多企业克服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安徽省企业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东向发展成效显著
东向发展战略是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要的对内开发、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的战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产业分工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由于区域市场的整合加快和交通设施的无缝对接,安徽省在能源、原材料、农业合作、金融、旅游方面对长三角的产业承接和产业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为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指引。2010年前11个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0市2区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1.8亿元,增长57.5%。
二、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安徽省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了解这些不足,对于我们编制新的规划,在既有成就基础上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开放型经济总量还不够高
虽然近年来安徽省在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许 多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安徽省外贸依存度仅为10.6%,外资依存度为2.6% ,而全国的外贸依存度在60%左右,东部的省份江苏的外贸依存度在60%左右,上海在140%左右。
(二)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首先,开放型经济在区域上存在着不平衡。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但进出口总额只有皖中的1/6、皖南的1/10。从区域内部看,不平衡也很突出,比如皖中五市,合肥进出口总额占到皖中五市的近3/4,在利用外资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很突出,比如合肥、马鞍山、芜湖三市利用外资占到全省的50%。其次,开放型经济的产业结构也有待优化。比如在利用外资方面,制造业是安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水平虽在不断地提高,但总规模较小。最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结构不协调。目前安徽省国际服务贸易额大约仅占全国的2%,而货物贸易额所占比重达4.9%;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两者间的比例为1∶10.8,不仅低于世界1∶4.2的水平,也低于全国1∶8.2的水平
(三)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是造成安徽省2009年进出口额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开放度比较高,在进出口方面占据了全国的90%以上,而安徽省占不到1%的比例。中部其他省份近年来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势头迅猛,对安徽省形成严峻挑战。
(四)缺乏外贸龙头企业
安徽省的大型外贸企业,例如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等,在外贸规模、科研实力、国际知名度等方面都无法与国际市场上的知名企业相比,而且这些外贸实力较强的企业数量还比较少,它们进出口的波动对安徽省的总体外贸规模影响较大。
三、加快发展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的对策
(一)优化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加强载体建设
安徽省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要以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为载体,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逐步实施,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呈现“一轴双核两翼”的布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发挥产业各具特色、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优势,强力扩张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现代化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安徽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级,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强化芜湖皖江开发开放龙头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两市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充分发挥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开发空间广阔的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开发区是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安徽省拥有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30个,便利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是开发区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各县市应发挥自身在制造、旅游、农业、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千方百计地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二)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为促进企业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改变其所有权结构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不能仅仅只在所有权结构上进行改革,要让企业真真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在竞争中成长壮大。第二、加强组织领导。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建议省政府成立全省专门的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织相关管理、服务部门组成联合工作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第三、完善扶持服务体系。加强外汇、金融支持力度。适度放宽对涉外企业的外汇管制,为企业用汇提供必要保障。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合作发展金融体系,推动银企合作,使这些企业在融资、信用证、项目保函、信贷等方面得到有效支持。第四、加快人才培育和开发。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和国际经营专门人才,必须下气力,舍得投入,以多种形式加快人才培养。可充分利用高校、党校师资力量,组织社会力量进行培训。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硬环境
加快构筑促进安徽全方位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安徽对外开放的综合承载力。到2015年底,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高等级航道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网和干线航道为支撑,以高密度农村公路网为基础,以运输枢纽港站为节点,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有机衔接,运输能力、交通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促进东西互动、南北交融,形成统筹布局、全面发展、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新格局,加速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大整合、大聚变。全力推进“大通关”工程,简化通关程序,实行“提前报关”、“预约报关”等通关措施,健全海关、检验检疫、机场、港务、运输、银行、外汇管理、税务、商务等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改善通关环境。
(四)规范政策与制度,优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软环境
推进以行政提速,构建信用安徽为目标的环境创新工程,努力创建优良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加快推进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展网上电子政务,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诉协调处理机制,增强外商投诉中心的协商服务功能,加快对全省外商投诉大案积案的清查和处理。加快“信用安徽”建设,大力培育信用中介机构,整合信用资源,建立统一、规范、权威的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信用监督、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际协定和中央法律的统一指导下,清理地方上和上述法律相冲突的政策和法规,建立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保障外商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伟,周秉根,王官勇.安徽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
[2]李本和.加入WTO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0,(7).
[3]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产业转移;软环境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应进一步抓住机遇,在既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并打造新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克服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推动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果
“十一五”以来,全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一)开放型经济规模快速扩大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出口规模迅速增加,年出口总额由"十五"末的51.9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24.20亿美元,短短5年时间增长了139.31%。进口总额由2005年的39.2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18.60亿美元,进口贸易增长了201.86%,进出口总量达到242.80 亿美元。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安徽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7.72亿美元,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实现利用外资130亿美元目标。安徽省作为一个对外劳务输出大省,“十一五”以来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成绩斐然,2006到2010年10总计实现营业额65.97亿美元,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共计实现营业额22亿美元的目标。
(二)开放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安徽省的初级产品出口额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7%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内部结构也更加合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及有关产品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制造业的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在利用外资方面,外资投向结构从资金和技术含量相对较少的一般加工工业,扩展到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从“十一五”前四年的情况来看,实际利用外资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安徽省企业的境外投资也由比较初级的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向在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境外技术研发等相对 高的级别延伸。
(三)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式日趋多样化
安徽省加工贸易逐步走出2003年的低谷,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开始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利用外资的形式也呈现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款和其他形式并存的局面。服务贸易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实质性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安徽省的服务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省城合肥。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有服务外包企业59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二是涉外旅游再上新台阶。近年来,安徽省涉外旅游发展速度很快,2010年1-11月接待入境旅游者184.3万人次,同比增长21.6%。三是国际会展有了新局面。近年来随着在国内外经济地位的提升,安徽省举办的会展也越来越多,2009年在合肥市举行的"第四届中部博览会"上邀请境外客商近2000人,取得了省内资项目引资830亿元、外资项目引资52亿美元的丰硕成果。
(四)企业在开放型经济中的主体地越来越明显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推进,安徽省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奇瑞、马钢、铜陵有色、江淮汽车等一批优质企业已经将经营国际化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在原材料供应、配件采购、产品销售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生产型企业自行出口的能力逐步提升,马钢、铜陵有色等企业积极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材料、引进关键技术设备、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了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许多企业克服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安徽省企业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东向发展成效显著
东向发展战略是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要的对内开发、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的战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产业分工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由于区域市场的整合加快和交通设施的无缝对接,安徽省在能源、原材料、农业合作、金融、旅游方面对长三角的产业承接和产业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为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指引。2010年前11个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0市2区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1.8亿元,增长57.5%。
二、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安徽省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了解这些不足,对于我们编制新的规划,在既有成就基础上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开放型经济总量还不够高
虽然近年来安徽省在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许 多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安徽省外贸依存度仅为10.6%,外资依存度为2.6% ,而全国的外贸依存度在60%左右,东部的省份江苏的外贸依存度在60%左右,上海在140%左右。
(二)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首先,开放型经济在区域上存在着不平衡。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但进出口总额只有皖中的1/6、皖南的1/10。从区域内部看,不平衡也很突出,比如皖中五市,合肥进出口总额占到皖中五市的近3/4,在利用外资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很突出,比如合肥、马鞍山、芜湖三市利用外资占到全省的50%。其次,开放型经济的产业结构也有待优化。比如在利用外资方面,制造业是安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水平虽在不断地提高,但总规模较小。最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结构不协调。目前安徽省国际服务贸易额大约仅占全国的2%,而货物贸易额所占比重达4.9%;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两者间的比例为1∶10.8,不仅低于世界1∶4.2的水平,也低于全国1∶8.2的水平
(三)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是造成安徽省2009年进出口额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开放度比较高,在进出口方面占据了全国的90%以上,而安徽省占不到1%的比例。中部其他省份近年来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势头迅猛,对安徽省形成严峻挑战。
(四)缺乏外贸龙头企业
安徽省的大型外贸企业,例如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等,在外贸规模、科研实力、国际知名度等方面都无法与国际市场上的知名企业相比,而且这些外贸实力较强的企业数量还比较少,它们进出口的波动对安徽省的总体外贸规模影响较大。
三、加快发展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的对策
(一)优化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加强载体建设
安徽省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要以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为载体,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逐步实施,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呈现“一轴双核两翼”的布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发挥产业各具特色、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优势,强力扩张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现代化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安徽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级,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强化芜湖皖江开发开放龙头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两市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充分发挥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开发空间广阔的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开发区是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安徽省拥有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30个,便利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是开发区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各县市应发挥自身在制造、旅游、农业、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千方百计地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二)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为促进企业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改变其所有权结构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不能仅仅只在所有权结构上进行改革,要让企业真真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在竞争中成长壮大。第二、加强组织领导。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建议省政府成立全省专门的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织相关管理、服务部门组成联合工作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第三、完善扶持服务体系。加强外汇、金融支持力度。适度放宽对涉外企业的外汇管制,为企业用汇提供必要保障。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合作发展金融体系,推动银企合作,使这些企业在融资、信用证、项目保函、信贷等方面得到有效支持。第四、加快人才培育和开发。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和国际经营专门人才,必须下气力,舍得投入,以多种形式加快人才培养。可充分利用高校、党校师资力量,组织社会力量进行培训。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硬环境
加快构筑促进安徽全方位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安徽对外开放的综合承载力。到2015年底,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高等级航道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网和干线航道为支撑,以高密度农村公路网为基础,以运输枢纽港站为节点,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有机衔接,运输能力、交通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促进东西互动、南北交融,形成统筹布局、全面发展、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新格局,加速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大整合、大聚变。全力推进“大通关”工程,简化通关程序,实行“提前报关”、“预约报关”等通关措施,健全海关、检验检疫、机场、港务、运输、银行、外汇管理、税务、商务等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改善通关环境。
(四)规范政策与制度,优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软环境
推进以行政提速,构建信用安徽为目标的环境创新工程,努力创建优良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加快推进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展网上电子政务,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诉协调处理机制,增强外商投诉中心的协商服务功能,加快对全省外商投诉大案积案的清查和处理。加快“信用安徽”建设,大力培育信用中介机构,整合信用资源,建立统一、规范、权威的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信用监督、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际协定和中央法律的统一指导下,清理地方上和上述法律相冲突的政策和法规,建立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保障外商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伟,周秉根,王官勇.安徽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
[2]李本和.加入WTO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0,(7).
[3]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