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度、斑块易损性及颅内代偿与颅内缺血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2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明确颈动脉狭窄度、斑块易损性及患侧颅内代偿与颈动脉硬化狭窄临床事件的关系,探讨多维度评估预判眼脑缺血临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79例符合入组与排除标准的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病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量颈动脉狭窄度(NASCET法),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对斑块成分及形态进行诊断,并按MRI-AHA分型进行危险度分级。使用头颅CT灌注(CTP)联合颅内DSA结果,测算患侧颅内代偿是否充足。

结果

中危斑块(OR=0.31,P=0.04)和中度狭窄(OR=0.31,P=0.04)均不易使眼/脑缺血临床事件发生。在去除高血压病因素影响后,患侧颅内代偿好也是不易引起临床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OR=0.17,P=0.03)。相反,存在重度狭窄、高危与极高危斑块、颅内代偿差或无代偿组分别使发生临床事件风险增加3.64倍(P=0.02),4.42倍(P=0.04)和5.90倍(P=0.03)。

结论

颈动脉狭窄度、斑块易损性与患侧颅内代偿情况与颈动脉硬化狭窄相关的临床事件关联紧密。通过进一步研究从而建立预判颈动脉硬化狭窄发生脑缺血性病变的模型可提高临床早期干预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人工血管吻合口包埋行右房分流技术在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止血的外科治疗经验及其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37例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资料,术中均应用改良吻合口包埋右房分流技术,观察术中术后出血情况和术后早期转归。结果全组患者无吻合口出血并发症,术中死亡1例,30天内死亡7例,29例痊愈出院,随访4~
期刊
近期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为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子。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改变的可能病理机制有两种解释:脑栓塞及大脑低灌注。两种情况下的局部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的丧失,都可以通过神经超声检查。大部分评估患者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且对于运用CEA/CAS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改变,仍无明确指南或建议。本文拟对血管性
期刊
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影像学分型特征,并探讨其在治疗策略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连续收治的3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SISMAD均接受保守加抗凝治疗,对肠缺血症状超过10天不缓解的SISMAD患者实施手术或支架治疗,患者术后均接受CT血管造影随访。在本组和所有报道SISMAD影像学特征基础上提出新的分型,评价本组和报道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一直是血管外科的急症和重症,其死亡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一直较高。随着血管外科医师以及基层医院医师的重视以及腔内技术和器械的进步,近年来对这一危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了较好的认知和提高。本文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破裂性腹主/髂动脉瘤的新进展、新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目的分析皖北地区布加综合征(BCS)人群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来自皖北地区信息资料齐全的554例确诊BCS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例组性别、年龄、病史、城乡与职业、地区,临床症状和病变分型。临床症状、体征主要包括:食欲低下与乏力、发热、腹痛、腹水、黄疸、下肢水肿、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色素沉着、下肢溃疡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