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与我们的生活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lh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常态:气候持续变暖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1℃。气候的这一变化,即使从宏观来看,也己对地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由于北极格陵兰岛上的冰川融化正在改变地球上水的分布,并因此移动了地球的轴线。这导致自2005年以来,北极点的位置已经向东移动了1米多。这样一来,地球自转的速度会加快,如此下去,到2200年,一天的时间可能会缩短0.12毫秒。
  或许,你会觉得地球的倾斜与你不太相干,不太可能影响到你的生活,甚至也影响不到你孩子们未来的生活。但实际上,有一些对你生活有影响的改变就发生在你的周围。比如:在英国,春季的开始时间比半个世纪前平均早了两个星期,而秋季则晚了一个星期;在海洋中,很多动物已经将它们的游动范围向极地方向移动了数百千米:在陆地上,野生动物迁徙也有类似的变化,只是由于陆地上城市建筑和道路的阻碍等因素使得迁徙的难度更大,或许我们看起来不是那么直观。
  还有一个微妙的变化:与过去相比,夜晚气候变暖的速度比白天要快。夜晚本是一个让热量重新返回宇宙空间的机会,但由于大气中聚集了越来越多额外的温室气体,使地球被一层厚厚的“毯子”所包裹,其热量在夜间也难以返回宇宙空间。这在高温热浪袭击期间更为明显。因此,我们不仅难以应付白天的炎热,就是在晚上,我们的身体也难以凉快下来。
  在气候不断变暖的地球上,高温热浪天气也来得越来越频繁和极端了。2003年的欧洲高温热浪事件曾导致了7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因为他们调节自己身体温度的能力更差。有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使得这类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风险至少增加了一倍。
  高温热浪仅仅是由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中的一个例子,此外还有洪水、风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尽管一直以来地球上总会发生这些事件,但现在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都在增加。这是因为:更热的大气里可以容纳更多的水分,雨水变得更多,也就导致了更多的洪涝灾害;更熱的大气聚集了更多的能量,暴风雨也更加剧烈;更热的天气使得水分蒸发得更快了,干旱也会更严重。
  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天气事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卫星资料显示,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使得地球变得更绿,特别是在干旱地区。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复杂的,并不总是好事。例如,在澳大利亚,有些植物消耗了更多的水分,从而使得河流流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这种改变可能会造成不可预见的长期后果。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都叠加在同期观测到的气候自然变化之上,这使得我们很难判断出气候变化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难以区分这些变化中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为造成的。但是,长期的研究结果是不容置疑的: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持续变化着的状态是一个“新常态”。


  我们能将气候变暖控制在2℃以内吗?


  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必须使排放在2020年之前尽快达到峰值,以便在接下来的50年中,使排放逐年减少,最终在2070年之前实现零排放。
  一些乐观的观点认为:现在的世界正在远离高污染的化石燃料,现在的能量和工业排放可能已经是最高的峰值了。但这一观点尚待时间的检验。因为,现在人类每年仍然在排放着接近420亿吨的二氧化碳。就目前而言,改变的速度还不够快,或者说新能源的规模还没有大到能够满足世界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目前,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技术支持是“生物能源结合碳捕获和储存技术(BFZCS)”。
  生物燃料固然可以为飞机提供动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想生物燃料产生有效的影响,也就是说真正能起作用,就必须大规模的应用“生物能源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BEOCS)”,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数千个这样的工业设施。然而,不仅是这个技术本身尚未进行过大规模的实验,而且,我们也没有足够富余的土地在种植这些燃料作物的同时继续养活我们自己。将全球变暖温度增幅控制在2℃以内还意味着,仅仅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所种植的作物就要占约5亿公顷——相当于地球上可耕种地面积的1/3或美国国土面积的1/2,并且这还会与维持正常生态系统以及粮食作物的种植产生冲突。总之,这种负排放技术带来的后果甚至可能会比升温超过2℃更加糟糕。
  根据各国现在的政策,全球变暖温度增幅将达到3.6℃。即使按照尚未成为现实的各国领导人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做出的承诺来计算,全球变暖温度增幅也只能控制在3℃。因此,要想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以内,需要各国重新修改承诺,即各国都必须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首要任务,并加快向可再生能源的转移。


  临界点:狼来了吗?


  在南极洲,巨大的特怀特冰川正在迅速消退。在北极格陵兰岛的雅各布港冰川和察哈里埃·伊斯特罗姆冰川也是如此。有气象研究人员担心,它们可能已经超过了各自融化的“临界点”。如果这三个冰川完全融化,将会使世界海平面上升2米以上。科学家称,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气候所受的影响正在接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包括两极冰川融化和热带雨林消失等。
  人类大量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人类给自己的“最后一击”。这些二氧化碳可以在大气中停留数千年.所以我们所产生的每一个二氧化碳分子都会增加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使包裹地球的“毯子”变得更厚了。有专家指出,如果我们想要使温度下降,我们就必须发明一个方法能够大规模地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移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去适应一个更加温暖的地球。


  碳排放峰值已曙光初现


  尽管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但是,自2012年以来,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呈现放缓趋势,2016年,包括工业在内的整體排放量连续第三年增长不到1%。
  在历史上,曾经三次出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停滞不前或较上一年同期下降的情况,但它们都是与全球经济疲软有关。而最近的这一次,全球的经济是上涨的。在最新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有21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脱钩”了,其中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首先,煤的使用正在减少。最大的降幅来自美国,在那里,这种污染最大的化石燃料正逐步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所取代。在对能源有着大量需求的发展中的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其对空气污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成为能源市场上的赢家。全世界有超过30个国家的经验表明,就算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用更加便宜且高效的涡轮机与太阳能光伏板来发电,其成本与燃煤发电相比也差不多,甚至更少。世界经济论坛则预测,在未来几年之内,这些可再生能源就将普及至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除大型水电站外,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发电量的比例己升至11.3%,同时,全球新增总装机容量中有55%也来自可再生能源。因此,单从经济角度来说,可再生能源本身就己先胜一筹。另外,有数据显示,美国太阳能及风能产业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是整个经济所创岗位增长速度的12倍。在中国,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其实,要想避免全球变暖的最糟糕局面,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最起码早十年前就该开始了。不过还好,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至少说明我们的确是可以改掉自己的坏习惯的。


  如何应对一个更温暖的世界?


  要达到《巴黎协定》规定的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限制,无疑是一项棘手的任务。因为现在看起来,到本世纪末全球可能将变暖3℃到4℃。这对我们整个世界来说,将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现在开始行动,并作出大的动作。然而,这当然不仅仅意味着只要建立一些防洪设施以抵抗海平面上升那样的事那么简单。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打算将一个气球飞到20千米的高空,释放大量的微小粒子,以此来研究这些微小粒子是如何使阳光发生偏折,如何与臭氧相互作用的。这些粒子是冰、碳酸钙以及由火山自然地喷发出的硫化合物,它们对环境都是无害的,并且每次只释放100克。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有理由感到紧张不安。科学家们的另外一个担忧是,即便是小规模的地球工程试验也可能会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们可以对地球进行快速修复。这样一来,石化产业的老板可能会说“看吧,这儿没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要实施地球工程计划的概率越来越大。我们最终可能会不得不求助于地球工程,因为要使许多目前仍的对全球变暖持怀疑态度的人们认真对待全球变暖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科学家们也担心,地球工程可能会带来的危险。向大气中增添粒子以制造遮阳物,可能会破坏臭氧层,并且模式的结果表明,此举有可能会破坏正常的天气系统,导致一些地区的严重干旱。
  另一个选择是给海洋施肥。这个想法是,给海洋施肥将引起藻类蓬勃生长,而且将会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在藻类死亡时将它们的残骸沉到海底并掩埋,这样就能固定住这些二氧化碳。但是,大规模藻类的蓬勃生长又可能会抑制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因此,人们对于此举究竟能给大气带来多大的影响仍然存在疑问。
  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廉价的、可达工业规模的将二氧化碳以化学方法从大气中去除并储存在地下的方式。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解决方法,那么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内也是不可能达到的。人们正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去除二氧化碳”,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把它们释放到大气中去才是更经济和明智之举。


  我们自己能做出改变吗?


  不少人可能觉得全球气候变暖这事跟自己没关系,不是一个人能做的事情。然而,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能幸免。现在,每个人的行为都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尽管不同的地方和个体可能存在差异,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广泛的共识:就全球而言,温室气体足迹的三个主要贡献者是汽车、燃煤和牛。而这三个贡献者恰恰都是我们每个人的个人行为选择就能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的。
  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占比较大,因此,买一辆新能源汽车或更省油的车,或者多采用公共交通可以大大减少个人的碳排放量。另一个巨大的碳来源,是航空旅行,那么,通过视频会议取代商务旅行,以此来减少航空旅行也会明显低减少碳排放。
  还有一个减少你的碳排放的最有效的地方之一是在厨房。农业大约占溫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的绝大部分又来自于肉类和乳制品。你仅仅通过少吃肉,就可以大大减少你的碳足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罪魁祸首是牛,因为牛食草后放屁会排放出大量甲烷,这是一种很强的温室气体。鸡肉和猪肉避免了这个问题,这可能会让它们成为稍微好一点的肉类选择。
  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浪费了他们购买的食物的三分之一,并且,大多数富人摄入的能量比他们所需要的更多。因此你也可以通过减少购买食物以及在食物坏掉之前将其烹饪来减少你的食物的碳排放。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并去努力实践低碳生活准则,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不浪费,从点滴做起。比如随手关灯,双面打印节约用纸,尽量不用塑料袋,不过度使用空调、暖气,尽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买电器看节能指标等等。总之,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通过低碳生活,为拯救地球家园尽一份责任的。
其他文献
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出发,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导游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水平;有利于突出导游英语对语言文化的要求
摘要 总结自动化考试系统所应包含的各种功能,进行说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自动化考试;遗传算法;组卷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24-0109-02    信息技术和考试理论的日渐成熟,使得考试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发生划时代的变化,考试既可在本地进行,也可在异地进行,大大拓展了考试的灵活性。而且,智能组卷系统、自动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
针对碳纤维牵伸室饱和蒸汽的泄漏问题,利用迷宫原理,提出2种方案对牵伸室入口、出口处密封结构进行改进,采用Fluent软件计算改进前后密封装置的蒸汽泄漏量,得出密封装置的最优结
一项大规模新研究发现,每天食用坚果至少20克,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近30%,降低癌症风险15%,降低早死风险22%,降低呼吸道疾病风险近50%,降低糖尿病风险近40%。该研究还发现,树木坚果(如榛果和胡桃)与花生的效果相同(花生实际上属于豆类)。科学家说,坚果的健康好处在于它们的营养价值。坚果和花生都富含纤维、镁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这些养分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还能降低胆固醇水平。胡桃和山核桃
从《诗经》到《离骚》,从《古文观止》到唐诗宋词,文言已成为一种文化,在中国5 000年的文明长河中流淌着,如同血液中的一种成分,与血液密不可分。它承载的是中华绵延的文明,是文人墨客的心声。但是现在,在实际教学中,文言学习成为最让学生发憷的事情。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说一下文言学习中如何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对文言文的惧怕并攻克教学中的难点。  1 美读美译显神韵  有人
<正> 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收缴工作主要是解决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问题,它是整个社会保险的生命线。没有收缴,保险基金的建立、储存、分配、使用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
众所周知,构成人的创造力的因素很多,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又可分为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扩散思维,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来的知识圈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是指想象、推测的过程。集中思维,就是对各种创造性设想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再依据价值观进行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指分析综合,实行正确评价的过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不过对一般人来说,比较习惯于集中思维,而忽视扩散思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培养学生向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与本科院校不同方向的紧缺人才,才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必由之
全面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教师应按照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因材施教,不仅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演奏技巧,而且还应教会学生从复杂的、感性的钢琴弹奏中学会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练习方法。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教师应提醒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特别加以留心。  1 练琴中的重复问题  在钢琴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重复是一种符合学习规律的科学方法,但必须合理运用。许多学生每天练习就是从头到
社会上将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成高技能人才,这就客观地要求高职院校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促进就业的着眼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学习审计课程中,应着力培养自己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