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乔治·加侬和米歇尔提供了一个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安排教学的设计模板——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LD)。这套具体可行的指导方法让我理解了“为学习而设计”的真谛,也推动了我的教学实践。他们提出的六大元素——情境、小组、桥梁、任务、展示和反思,使我开始全面思考学生学习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做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选择。
以高二课本Book 7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Peru”为例,我的学习设计不再是教学设计或教案设计,侧重的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1. 水平:高中二年级。
2. 课型:英语课文阅读。
3. 课题:Book 7 Unit 5“Travelling abroad: Peru”
4. 情境:确定学习主题,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参与课文所设置的情境,鼓励他们主动理解话题的核心词汇和主题。如,Peru的地理位置、都城、自然资源、印加文化以及去Peru的几条最佳观光线路等。这时学生会将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理解并发展为对课文主题的定义,主动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加以对比,用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效。
5. 小组: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运用学生间的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与教的核心。学生在协作学习时,会努力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展示给其他人看。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记录小组的想法或结果,然后随机选择报告者。所以每个学生的报告都代表自己的学习或小组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独立阅读完文章后,会根据情境中设计的目标相互讨论、协作完成,如他们可能会参看小组其他成员绘制的旅游线路图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6. 桥梁:教师揭示学生的已有知识或在活动时得到的新知识,了解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程度。桥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键元素。在学生开始新的学习之前,教师必须设法揭示他们的已有知识,这是桥梁的一个立足点,桥梁是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达到将要构建的新知识。桥梁元素的主题,就是学生已经具备的、教师为学习设计选择的概念、过程或态度的已有知识。包括study, friends, transport, food, accommodation, budget等,还有和这些信息相匹配的词汇、句子等。叙述自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Peru的相关背景知识、古老的印加文明( ancient Inca civilization),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旅游中学习知识、增添情趣、陶冶性情。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渗透德育,如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珍惜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讲解语言知识的运用,包括重点词汇的用法,对长句、难句进行句子、语法分析,让学生回忆对照他们自己在阅读时对生词、长难句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7. 任务: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输入新的知识。这是学生在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拿出纸笔做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课文阅读理解题目;用新词汇、新句式模仿造句;做课文填空题目,包括词汇理解、句子理解、文章细节理解、主旨理解、篇章结构理解等;解释某个生词或新的语法现象;对长难句的准确翻译;连词的逻辑关系;副词的妙用;修正自己绘制的旅游线路图。
8.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视觉化。学生展示的目的不是老师打分或评估,而是共同分享他人劳动的结果。学生将自己对各种设置的任务完成情况、结果(答案)、绘制的旅游线路图等拿到讲台前,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看,同时让学生描述他们的思考过程、他们的创建意义以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造句和线路图绘制的解释,完整展现思维过程,展示实现情境目的的过程。老师观赏整个过程,并适时地鼓励和引导、补充和矫正。
9. 反思:重新斟酌、思考、反省思维过程。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讲解和评价中,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比较、对照、重新斟酌,建立思维过程中知识的关联、理解和构建。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他人的东西,并补充到自己的展示中去。学生可以将反思用笔写出来,也可以用心去想一想。学生反思的过程就是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是他个人的理解,不是任何人强加给他的。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接受新知识。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以高二课本Book 7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Peru”为例,我的学习设计不再是教学设计或教案设计,侧重的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1. 水平:高中二年级。
2. 课型:英语课文阅读。
3. 课题:Book 7 Unit 5“Travelling abroad: Peru”
4. 情境:确定学习主题,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参与课文所设置的情境,鼓励他们主动理解话题的核心词汇和主题。如,Peru的地理位置、都城、自然资源、印加文化以及去Peru的几条最佳观光线路等。这时学生会将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理解并发展为对课文主题的定义,主动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加以对比,用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效。
5. 小组: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运用学生间的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与教的核心。学生在协作学习时,会努力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展示给其他人看。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记录小组的想法或结果,然后随机选择报告者。所以每个学生的报告都代表自己的学习或小组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独立阅读完文章后,会根据情境中设计的目标相互讨论、协作完成,如他们可能会参看小组其他成员绘制的旅游线路图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6. 桥梁:教师揭示学生的已有知识或在活动时得到的新知识,了解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程度。桥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键元素。在学生开始新的学习之前,教师必须设法揭示他们的已有知识,这是桥梁的一个立足点,桥梁是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达到将要构建的新知识。桥梁元素的主题,就是学生已经具备的、教师为学习设计选择的概念、过程或态度的已有知识。包括study, friends, transport, food, accommodation, budget等,还有和这些信息相匹配的词汇、句子等。叙述自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Peru的相关背景知识、古老的印加文明( ancient Inca civilization),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旅游中学习知识、增添情趣、陶冶性情。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渗透德育,如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珍惜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讲解语言知识的运用,包括重点词汇的用法,对长句、难句进行句子、语法分析,让学生回忆对照他们自己在阅读时对生词、长难句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7. 任务: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输入新的知识。这是学生在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拿出纸笔做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课文阅读理解题目;用新词汇、新句式模仿造句;做课文填空题目,包括词汇理解、句子理解、文章细节理解、主旨理解、篇章结构理解等;解释某个生词或新的语法现象;对长难句的准确翻译;连词的逻辑关系;副词的妙用;修正自己绘制的旅游线路图。
8.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视觉化。学生展示的目的不是老师打分或评估,而是共同分享他人劳动的结果。学生将自己对各种设置的任务完成情况、结果(答案)、绘制的旅游线路图等拿到讲台前,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看,同时让学生描述他们的思考过程、他们的创建意义以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造句和线路图绘制的解释,完整展现思维过程,展示实现情境目的的过程。老师观赏整个过程,并适时地鼓励和引导、补充和矫正。
9. 反思:重新斟酌、思考、反省思维过程。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讲解和评价中,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比较、对照、重新斟酌,建立思维过程中知识的关联、理解和构建。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他人的东西,并补充到自己的展示中去。学生可以将反思用笔写出来,也可以用心去想一想。学生反思的过程就是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是他个人的理解,不是任何人强加给他的。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接受新知识。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