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李白的形象始终承担着两种对立的功能:既是一种超人间的纯精神视角,俯视着烟火人间的生存逻辑;又是一个秉承了人性弱点的凡俗中人,怀疑着那个“超人间的纯精神”.“达”则孔孟,“穷”则老庄,游移撕扯,但终究无法平衡自洽,这也是中国文人普遍精神困境的写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的形象始终承担着两种对立的功能:既是一种超人间的纯精神视角,俯视着烟火人间的生存逻辑;又是一个秉承了人性弱点的凡俗中人,怀疑着那个“超人间的纯精神”.“达”则孔孟,“穷”则老庄,游移撕扯,但终究无法平衡自洽,这也是中国文人普遍精神困境的写照.
其他文献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中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现状出发,探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中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课程培训改革以及普通话推广活动的开展等四个方面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
《喑哑地带》是匈牙利作家纳道斯·彼得《平行故事集》系列小说的开篇之作.小说主人公卡尔·马里亚·杜林完成了指涉大屠杀等历史事件的历史记忆建构,他既是历史的叙述者,又是历史的承载者.小说中梦境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凸显出了杜林的双重身份和作为历史记忆主体的呈现方式.在历史记忆背后,潜藏的是对于历史的创伤和纳道斯·彼得借由德国纳粹后裔之思反对大屠杀的历史态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持续建设的系统工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规律,对其进行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面实施.据此,本文试图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专职教师、辅导员、导师、管理及服务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实施精准心理帮扶,实现全程育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有机联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形式,实现全方位育人.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孔子思想和情感的集中体现.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挖掘出很多的政治思想和相关的教育内容,对高校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凸显,其在巩固大学生思想基础、树立大学生人生目标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共同的研究对象.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研究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专业思政”是立德树人背景下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为了促进“专业思政”建设与发展必须深刻把握其内涵,通过建立院部联动的组织体系、培养复合型的教师团队、构建新型课程教材体系、构建刚柔并存的人才考评机制来探寻“专业思政”的实现路径,为“专业思政”教学保驾护航.
从《庄子·天下》篇出发,本文从道术本同论及道术之变,探讨了在百家争鸣中体现出的整体学术变化倾向,以及背后所反映的一些时代和地域特征,并提出将道术范围限制在学术架构,从而从不同角度分析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学术嬗变和彼此的关联.
第三次分配制度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第三次分配制度的基础性作用越发得到广泛重视.理解第三次分配制度的内涵及特征,重点从第三次分配制度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国家的政治措施对于第三次分配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重视第三次分配的环境和风尚,完善第三次分配的法律制度体系,政府为公益慈善类组织提供配套资金及便利的服务,推进公益慈善组织高质量发展等相关内容,助推第三次分配制度更好地嵌入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框架中,从而优化财富分
当前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探究思政育人的机制是大势所趋.基于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实,探寻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思政教育两支主体力量协同育人的融合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的目标,释放思政育人的巨大合力.
“有的”“没的”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词,但是这两个词的词类性质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明确,两个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利用结构语言学的分布分析法、统计法、语义分析法和语言类比法对“有的”“没的”的语法性质进行了分析,经过与“的”字结构的比较、语义、语用和历史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认为“有的”“没的”应视为现代汉语中的一对无定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