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以人为本是一种适应未来管理特别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趋势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必将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事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69-02
【Abstract】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management work, is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normal school teaching order and ensuring th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People-oriented is an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future management, transaction management,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will certainly become a new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People-orientedUniversitiesStudent affairs
一、以人为本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主张源远流长,古已有之。“以人为本”四个字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讲的是君民关系。在当下“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哲学观,“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以及人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原则提出。温家宝总理系统地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即是以人为本,为科学地认识、处理和完善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把“以人为本”的内涵具体落实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就是“以生为本”。就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管理目标;以把学生培养成才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1.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从新中国建立时开始的,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纵观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发展,笔者认为其管理模式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在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间,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主要是政治教育和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学生事务只是学校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学生政治工作或称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这一时期的学生事务管理。
(2)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在改革开放初期,学生事务渐趋增多。主要围绕“端正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建设良好校风和学风等基础建设”这两个方面展开。渐渐地,有人将与前者有关的工作称之为“学生教育”,将与后者有关的工作称之为“学生管理”。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出于对此前学校工作片面强调“政治挂帅”的反思,提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而不再具有可以凌驾于学校工作之上、可以冲击一切的“特权”。从这时开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逐渐改变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
2.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特别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现行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指导思想上重视社会和学校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以满足社会和学校的现实需要为重点,而不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重点。只强调使学生服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从而掩盖和压抑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和内容的确定以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但管理要获得成功,必须使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相一致。社会和学校发展需要的满足最终体现在学生发展需要的落实方面,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没有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管理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仅仅摆在使之适应社会和学校稳定与发展需要的表面层次,而无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及个体追求目标的实现,那么不仅学生参加管理是被动的,而且管理活动本身也是被动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无视学生个体需要,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要我做”的思想,使得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管理效果,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不仅会造成学生在接受管理方式上的障碍,而且还会使学生由于受压抑而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育环境缺乏民主、平等,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本应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更需要的是沟通和交流,建立一种尊重、平等、互信、理解的师生关系。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将“尊师重道”作为管理的基础,学生事务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没有把学生看作是有自主意识和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在管理中要求学生对教师、学校更多的是服从,为维持校园的“秩序”和“权威”,习惯用“控、管、压”的工作方式来管理学生,忽视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象是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独立、平等、自尊以及自我实现意识都很显著,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的交流,如果一味强调当代大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其个性差异,致使在高校日常学生管理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需要。容易出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真空”,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
3.管理模式过于统一化缺少人文关怀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讲究的是方式方法,目前,在高等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模式过于统一化缺少人文关怀。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于强调“整齐划一”,有的甚至将个性发展看成个人主义,理解成学生的思想行为“叛逆”,在管理中力求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管住”学生,往往用统一的培养标准和统一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强调一个声音,一个步调,追求一种风格,一种色彩,而忽视大学生主体受教育的客观差异性。其主要表现是: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管理,管得过细,实行“包揽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采取一种“独断式”的单向活动,缺少人情味,用较生硬的规章、条例约束学生,主张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他们的教育和命令。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长期处于被约束状态,就会产生被动性和被约束感。因此,这种对人缺乏关怀和尊重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和削弱,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无法得到调动,既不利于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锻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的路径选择
1.树立“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等学校为学生成才提供全面的、优质的服务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途径。而要想凸显管理的成效,前提条件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具体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上,应该更新观念,减少过去“管人”、“训人”的思想,树立生本意识和服务至上的理念。要从消极防范和控制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要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相统一,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需。将三个“一切”根植于管理者的心里,落实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事务管理的要求,才能使学生事务管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
2.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指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所以从管理的目标上来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在关注组织目标和组织利益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个性化等问题。个性化具有先天性、差异性、社会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个性发展的核心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人,是一个由个体性的人向社会性的人的发展成长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管理,因材施管,使管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事务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自我教育与管理。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所以,以人为本的学生事务管理,要求管理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管理时贯彻“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管理者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应给学生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学生按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完善自我,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特长,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目标。另外,重视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彻底改变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改变大学生对传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逆反心理,打破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权威性和神秘性,强化学生管理的自主性,让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逐渐成为所有学生的共识。
4.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
炉温不同,锻造的材料不同,这就是“炉温”法则。目前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来说,环境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力还相当持久。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笔者提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需要高校的教师、管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从而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另外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设和谐的人文氛围。师生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效果。高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情感与学生沟通,为学生服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表达意见和建议,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尽快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留成.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校思想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13
2 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
3 郑 岚、刘才刚.构建和谐校园学生工作新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8
4 彭 茂.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5 宋立平.论以人为本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事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69-02
【Abstract】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management work, is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normal school teaching order and ensuring th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People-oriented is an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future management, transaction management,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will certainly become a new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People-orientedUniversitiesStudent affairs
一、以人为本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主张源远流长,古已有之。“以人为本”四个字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讲的是君民关系。在当下“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哲学观,“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以及人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原则提出。温家宝总理系统地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即是以人为本,为科学地认识、处理和完善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把“以人为本”的内涵具体落实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就是“以生为本”。就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管理目标;以把学生培养成才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1.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从新中国建立时开始的,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纵观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发展,笔者认为其管理模式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在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间,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主要是政治教育和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学生事务只是学校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学生政治工作或称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这一时期的学生事务管理。
(2)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在改革开放初期,学生事务渐趋增多。主要围绕“端正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建设良好校风和学风等基础建设”这两个方面展开。渐渐地,有人将与前者有关的工作称之为“学生教育”,将与后者有关的工作称之为“学生管理”。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出于对此前学校工作片面强调“政治挂帅”的反思,提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而不再具有可以凌驾于学校工作之上、可以冲击一切的“特权”。从这时开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逐渐改变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
2.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特别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现行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指导思想上重视社会和学校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以满足社会和学校的现实需要为重点,而不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重点。只强调使学生服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从而掩盖和压抑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和内容的确定以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但管理要获得成功,必须使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相一致。社会和学校发展需要的满足最终体现在学生发展需要的落实方面,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没有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管理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仅仅摆在使之适应社会和学校稳定与发展需要的表面层次,而无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及个体追求目标的实现,那么不仅学生参加管理是被动的,而且管理活动本身也是被动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无视学生个体需要,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要我做”的思想,使得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管理效果,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不仅会造成学生在接受管理方式上的障碍,而且还会使学生由于受压抑而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育环境缺乏民主、平等,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本应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更需要的是沟通和交流,建立一种尊重、平等、互信、理解的师生关系。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将“尊师重道”作为管理的基础,学生事务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没有把学生看作是有自主意识和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在管理中要求学生对教师、学校更多的是服从,为维持校园的“秩序”和“权威”,习惯用“控、管、压”的工作方式来管理学生,忽视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象是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独立、平等、自尊以及自我实现意识都很显著,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的交流,如果一味强调当代大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其个性差异,致使在高校日常学生管理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需要。容易出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真空”,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
3.管理模式过于统一化缺少人文关怀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讲究的是方式方法,目前,在高等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模式过于统一化缺少人文关怀。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于强调“整齐划一”,有的甚至将个性发展看成个人主义,理解成学生的思想行为“叛逆”,在管理中力求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管住”学生,往往用统一的培养标准和统一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强调一个声音,一个步调,追求一种风格,一种色彩,而忽视大学生主体受教育的客观差异性。其主要表现是: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管理,管得过细,实行“包揽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采取一种“独断式”的单向活动,缺少人情味,用较生硬的规章、条例约束学生,主张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他们的教育和命令。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长期处于被约束状态,就会产生被动性和被约束感。因此,这种对人缺乏关怀和尊重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和削弱,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无法得到调动,既不利于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锻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的路径选择
1.树立“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等学校为学生成才提供全面的、优质的服务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途径。而要想凸显管理的成效,前提条件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具体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上,应该更新观念,减少过去“管人”、“训人”的思想,树立生本意识和服务至上的理念。要从消极防范和控制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要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相统一,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需。将三个“一切”根植于管理者的心里,落实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事务管理的要求,才能使学生事务管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
2.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指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所以从管理的目标上来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在关注组织目标和组织利益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个性化等问题。个性化具有先天性、差异性、社会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个性发展的核心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人,是一个由个体性的人向社会性的人的发展成长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管理,因材施管,使管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事务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自我教育与管理。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所以,以人为本的学生事务管理,要求管理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管理时贯彻“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管理者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应给学生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学生按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完善自我,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特长,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目标。另外,重视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彻底改变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改变大学生对传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逆反心理,打破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权威性和神秘性,强化学生管理的自主性,让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逐渐成为所有学生的共识。
4.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
炉温不同,锻造的材料不同,这就是“炉温”法则。目前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来说,环境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力还相当持久。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笔者提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需要高校的教师、管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从而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另外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设和谐的人文氛围。师生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效果。高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情感与学生沟通,为学生服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表达意见和建议,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尽快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留成.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校思想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13
2 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
3 郑 岚、刘才刚.构建和谐校园学生工作新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8
4 彭 茂.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5 宋立平.论以人为本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