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新课标》提出,要把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动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陶行知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据此,笔者提出教学要适合教师自身,适合学生实际,创设别样的音乐课堂,在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师生共同感受音乐带来的美。
【关键词】灵动;兴趣;生活;创造
一、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特长
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展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服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在音乐课上,有的学生比较活跃,就让他领唱,起到带头作用;有的学生舞蹈功底好,就让她上台带着其他小朋友一起舞蹈。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在教授歌曲《乃呦乃》一课时,综合表演环节我根据学生本堂课之前的表现进行分工。请一部分的学生敲击碰玲,一部分的学生敲击双响筒,再请十个在跳舞环节跳的好的学生在教室中间围成圈表演,剩余的一部分学生唱歌曲。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工合作,学生的表演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如果广大音乐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就能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
二、贴近生活,享受动感音乐
陶行知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把美术和生活关联起来,更好地激发师生间艺术的流淌。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精髓。学以致用是音乐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音乐课堂中多生成各种各样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在师生熟悉的环境中一起游戏、活动、歌唱,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教授《小蚂蚁搬米粒》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想一下在生活中见过小蚂蚁在搬米粒吗?结果有一半的孩子都举起了高高的手说见过。紧接着我又问:那你见到的是一只小蚂蚁在搬米粒还是许多只小蚂蚁在一起搬米粒呢?小朋友马上回答说:我见到的是好多只小蚂蚁在搬米粒,因为蚂蚁太小了一只小蚂蚁根本搬不动一粒米,所以他是叫蚂蚁兄弟一起帮忙的。“你观察的真仔细,说明你在平时生活中也是个细心的孩子”我立刻表扬了他。接下来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小蚂蚁搬米粒的视频,画面上的小蚂蚁们正齐心协力地在搬米粒呢!小朋友也看得非常认真。看完视频我请了五个小朋友上台来做游戏,我先请一个小朋友搬十斤重的沙袋,可是他怎么搬都搬不起来,因为十斤重的沙袋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真的是太重了。于是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帮助他,可是尝试再三他们俩还是没能把沙袋搬起来。最后我请台上的五个小朋友一起来搬沙袋,结果他们一下子就搬起来了,那个高兴劲啊!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沙袋这次这么容易就搬起来了呢?”小朋友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五个人一起搬力气大,一个人的力气小,只有大家一起用力才能搬动大沙袋,团结就是力量。”小朋友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掌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的学会了歌曲,在拓展环节小朋友们一起歌唱一起舞蹈别提有多开心呢!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音乐课堂,更贴近于学生。广大音乐教师如果能把音乐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的的音乐课堂一定会更具魅力!
三、创意课堂,激发学生潜能
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创造的教育,“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源。”他说,“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换言之,即视教育为游戏的作业、作业的游戏也。
为了能让学生更了解打击乐器,我特地为学生准备了一节特殊的音乐课——制作乐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次性纸杯、傻子、白纸、胶带、纸盒子等制作乐器所需要的工具。本课主要让学生制作两件乐器,一件是沙球,一件是花鼓。五年级的学生本生动手能力就很强,在音乐课上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乐器,让他们非常兴奋。还没等我详细制作的方法就迫不及待的动起手来,小朋友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有的在一次性纸杯里放上沙子,有的放起了各种的小豆子再用白纸往上一盖,用胶带把杯口封严实,一个小沙球就制作好了。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沙球参加节奏游戏,他们的热情让整个音乐课堂都沸腾起来。五年级有一课是《凤阳花鼓》,在学唱歌曲时,同学们就对我带来的小花鼓很干兴趣,这次让他们自己亲手制作花鼓,甭提有多高兴了,在我的指导下,他们用罐头盒、易拉罐、塑料瓶等材料做成了简单的小花鼓,有的同学还在鼓面上画上了美丽的花朵图案,让他们制作的的小乐器更叫的精美。他们一边唱着动听的《凤阳花鼓》,一边用手指拍打着花鼓,脸上都如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音乐课不光光就是教学生学唱歌曲,她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只要教师擅于给学生创造机会,那么你的音乐课堂会变得更加灵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灵动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陶行知全集.第1~10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长沙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灵动;兴趣;生活;创造
一、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特长
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展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服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在音乐课上,有的学生比较活跃,就让他领唱,起到带头作用;有的学生舞蹈功底好,就让她上台带着其他小朋友一起舞蹈。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在教授歌曲《乃呦乃》一课时,综合表演环节我根据学生本堂课之前的表现进行分工。请一部分的学生敲击碰玲,一部分的学生敲击双响筒,再请十个在跳舞环节跳的好的学生在教室中间围成圈表演,剩余的一部分学生唱歌曲。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工合作,学生的表演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如果广大音乐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就能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
二、贴近生活,享受动感音乐
陶行知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把美术和生活关联起来,更好地激发师生间艺术的流淌。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精髓。学以致用是音乐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音乐课堂中多生成各种各样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在师生熟悉的环境中一起游戏、活动、歌唱,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教授《小蚂蚁搬米粒》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想一下在生活中见过小蚂蚁在搬米粒吗?结果有一半的孩子都举起了高高的手说见过。紧接着我又问:那你见到的是一只小蚂蚁在搬米粒还是许多只小蚂蚁在一起搬米粒呢?小朋友马上回答说:我见到的是好多只小蚂蚁在搬米粒,因为蚂蚁太小了一只小蚂蚁根本搬不动一粒米,所以他是叫蚂蚁兄弟一起帮忙的。“你观察的真仔细,说明你在平时生活中也是个细心的孩子”我立刻表扬了他。接下来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小蚂蚁搬米粒的视频,画面上的小蚂蚁们正齐心协力地在搬米粒呢!小朋友也看得非常认真。看完视频我请了五个小朋友上台来做游戏,我先请一个小朋友搬十斤重的沙袋,可是他怎么搬都搬不起来,因为十斤重的沙袋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真的是太重了。于是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帮助他,可是尝试再三他们俩还是没能把沙袋搬起来。最后我请台上的五个小朋友一起来搬沙袋,结果他们一下子就搬起来了,那个高兴劲啊!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沙袋这次这么容易就搬起来了呢?”小朋友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五个人一起搬力气大,一个人的力气小,只有大家一起用力才能搬动大沙袋,团结就是力量。”小朋友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掌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的学会了歌曲,在拓展环节小朋友们一起歌唱一起舞蹈别提有多开心呢!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音乐课堂,更贴近于学生。广大音乐教师如果能把音乐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的的音乐课堂一定会更具魅力!
三、创意课堂,激发学生潜能
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创造的教育,“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源。”他说,“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换言之,即视教育为游戏的作业、作业的游戏也。
为了能让学生更了解打击乐器,我特地为学生准备了一节特殊的音乐课——制作乐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次性纸杯、傻子、白纸、胶带、纸盒子等制作乐器所需要的工具。本课主要让学生制作两件乐器,一件是沙球,一件是花鼓。五年级的学生本生动手能力就很强,在音乐课上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乐器,让他们非常兴奋。还没等我详细制作的方法就迫不及待的动起手来,小朋友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有的在一次性纸杯里放上沙子,有的放起了各种的小豆子再用白纸往上一盖,用胶带把杯口封严实,一个小沙球就制作好了。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沙球参加节奏游戏,他们的热情让整个音乐课堂都沸腾起来。五年级有一课是《凤阳花鼓》,在学唱歌曲时,同学们就对我带来的小花鼓很干兴趣,这次让他们自己亲手制作花鼓,甭提有多高兴了,在我的指导下,他们用罐头盒、易拉罐、塑料瓶等材料做成了简单的小花鼓,有的同学还在鼓面上画上了美丽的花朵图案,让他们制作的的小乐器更叫的精美。他们一边唱着动听的《凤阳花鼓》,一边用手指拍打着花鼓,脸上都如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音乐课不光光就是教学生学唱歌曲,她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只要教师擅于给学生创造机会,那么你的音乐课堂会变得更加灵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灵动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陶行知全集.第1~10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长沙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