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影像组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6399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影像组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双能CT评估、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PTC患者(129枚非转移淋巴结和97枚转移淋巴结)的临床和影像资料。62例患者的156枚淋巴结(91枚非转移淋巴结和65枚转移淋巴结)为训练集,22例患者的70枚淋巴结(38枚非转移淋巴结和32枚转移淋巴结)作为独立验证集。用Syngo.via Frontier Radiomics软件在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上进行半自动淋巴结图像分割,每枚淋巴结提取动脉期和静脉期各1 226个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的方法进行组学特征选择和影像组学标签建立。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基于淋巴结CT图像特征(模型1)、组学特征(模型2)和两者联合(模型3)的诊断模型。将模型3用列线图直观表示,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个模型诊断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3个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

模型1由淋巴结形状、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和结外侵犯5个特征构成。LASSO回归共筛选出3个动脉期组学特征并建立了影像组学标签(模型2)。模型3由淋巴结的大小、形状、强化程度和影像组学标签构成。在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3均具有最优的诊断效能(AUC为0.965、0.933),其次是模型2(AUC为0.947、0.910),且两者均显著优于模型1(AUC为0.850、0.846)(训练集:Z=4.066、3.758,P均<0.001;验证集:Z=2.871、1.998,P=0.017、0.042)。

结论

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影像组学能有效诊断PTC淋巴结转移,且联合常规CT图像特征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胶样癌恶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导管腺癌恶变鉴别,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胶样癌的患者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导管腺癌患者30例。分析患者术前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IPMN形态类型、最长径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AI)建立并验证≤20 mm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切除并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20 mm SPN患者279例(338个SPN),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吸烟史、恶性肿瘤史及家族恶性肿瘤史)、影像特征(最大径、最小径、实性占比、体积、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及影像组学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收集来自黑龙江省的12个肿瘤登记处上报的发病、死亡和人口数据。分别计算结直肠癌分城乡、性别和年龄组对应的发病率、死亡率、中标率、世标率、累积率以及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2013年~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为28.81/10万,中标率为16.45/10万,累计率(0~74岁)为1.93%;男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为34.73/10万、中标率为20.59/10万,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为22.99/10万、中标率为12.68/10万,男性高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