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不断上升,辅导员应认真探寻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强对宗教文化知识的学习、全面客观地看待宗教问题、积极正确地引导信教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策略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这些特点。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针对高校宗教工作,国家也有相应规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和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
一、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宗教并没有像许多思想家所预言的那样退出历史的舞台,相反宗教现象更趋活跃,人们的宗教观念也相应,愈加多样化。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群众性,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探讨一下问题分析与辅导员工作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背景及现状。
(一)文化多元
当代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全球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宗教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宗教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对人类精神的特殊支配方式,使它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关系起着一定的制衡调节作用。
(二)道德和信仰教育缺失:
就个体而言,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确立的重要而关键的阶段。宗教在大学校园蔓延,而且长期存在于高校,己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容我们忽视。在多元文化的嘈杂声中,大学生左右为难,陷入道德和信仰选择的迷茫中;由于信仰教育缺失,已有一部分大学生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有的虽非信徒,但对宗教文化也是非常的感兴趣,出现“宗教暧昧”现象。
(三)宗教渗透明显加强
近年来,一些宗教组织或非法宗教团体加强了向高校的渗透,以此来发展信徒或从事非法活动。
二、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今年的3月份,我们对我院学生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年级分专业发下去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9份,概括情况如下:
在979份有小调查问卷中,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6人在信教,占比3%。
在信教的26人中,其中22人为伊斯兰教,3人信仰佛教,1人信仰基督教。
在信教的26名学生中,多数都是收到了民族、家庭或其他因素影响。
首先是受到民族及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如,信仰伊斯兰教的22名学生都是回族的学生,他们父母都信教,甚至整个民族都信教,在他们的民族传统中,每一个出生的回族孩子,都要信仰他们的宗教。
其次,是社会因素影响。信仰佛教的3名学生,主要是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疑惑,我国提倡共同富裕,当今贫富差距又拉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对涉世未深的他们来说,感觉很困惑,所以信仰佛教,看破红尘,追求与世无争。
第三是教育因素。
(1)教育目标的模糊大学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高校更注重“才”的训练,甚至将学生道德、审美、情感教育都套用知识灌输的模式,出现了很多“畸形儿”。实际上,大学生不仅需要学知识、练技能,更需要精神充实和心灵的愉悦。
(2)学生缺少合作互助的教育过程。从刚入校门开始,学生就意识到,学习成绩与奖学金挂钩,获奖学金、当学生干部和以后的评优以至于就业有直接关系。因此,本应互相帮助的同学成为竞争对手,学习过程中缺乏团队合作、共同进步的历练,而宗教中倡导的互助、友爱、合作等常让学生感到亲切。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欠缺。现在高校思想教育的问题在于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不强,忽视了时代特点、个体差异以及对学生接受心理和过程的研究。教育过程中片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淡化甚至否定个性需求。党、团组织忽视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内心世界的抚慰,导致学生对教育产生排斥心理。
第四,宗教自身在某些方面的积极影响。
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对人生、世界、自然具有独特的诠释,一些心理调适功能,能给人一些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辅导员工作策略
(一)加强对大学生宗教知识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领学生思想阵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全过程。人们的思想阵地,正义不去占领,歪风邪气必然去占领,我们学院学生管理者,深知这一点,所以一直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刻注重提高学生思想的免疫力,为此,我们学院召开了一些列活动。
首先,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宗教知识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知识竞赛,让学生全面客观、全面的认识宗教。
其次,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信仰教育。我院充分利用“党员干部加油站”项目,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我院书记及部分辅导员对党员、学生干部进行专题培训。每周召开党员干部会议,深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要求党员组织班级学生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学习会议,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第三,实施班级工作“班委会负责制”,让班干部及时关注信教或者对宗教比较敏感的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任何动向,及时进行帮扶。
除此之外,我们还注重用节假日或者专业技能大赛用中国传统文化级专业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比如:开展国家公祭日活动,聆听十九大报告,学习雷锋精神等一些列校园文化,来熏陶学生。
(二)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我们学院针对教学一线的老师,也进行了宗教排查,及时掌握任课教师的信仰状况。并对我院教师的上课、报告会、讲座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认真审核检查。这样就做到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涉及有关任何宗教的问题,保障课堂知识传播的单纯性,对于思想课,我们经常听课,并且对教学方法及时提出建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听讲政治课,让政治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三)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
依法加強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我们学院都进行一次宗教排查,对于不信仰宗教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宗教只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并进行宗教政策考试,同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占领思想阵地,让他们彻底认清宗教的本质。
(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我院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以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接受挫折和面对挫折的能力,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认识、塑造健全人格等。
四、结束语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宗教工作长期而艰巨,需要辅导员高度重视、审慎应对。要坚持不懈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作者简介:
张沙沙(1990.05-),女,汉族,河南,(学士学位、初级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策略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这些特点。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针对高校宗教工作,国家也有相应规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和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
一、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宗教并没有像许多思想家所预言的那样退出历史的舞台,相反宗教现象更趋活跃,人们的宗教观念也相应,愈加多样化。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群众性,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探讨一下问题分析与辅导员工作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背景及现状。
(一)文化多元
当代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全球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宗教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宗教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对人类精神的特殊支配方式,使它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关系起着一定的制衡调节作用。
(二)道德和信仰教育缺失:
就个体而言,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确立的重要而关键的阶段。宗教在大学校园蔓延,而且长期存在于高校,己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容我们忽视。在多元文化的嘈杂声中,大学生左右为难,陷入道德和信仰选择的迷茫中;由于信仰教育缺失,已有一部分大学生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有的虽非信徒,但对宗教文化也是非常的感兴趣,出现“宗教暧昧”现象。
(三)宗教渗透明显加强
近年来,一些宗教组织或非法宗教团体加强了向高校的渗透,以此来发展信徒或从事非法活动。
二、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今年的3月份,我们对我院学生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年级分专业发下去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9份,概括情况如下:
在979份有小调查问卷中,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6人在信教,占比3%。
在信教的26人中,其中22人为伊斯兰教,3人信仰佛教,1人信仰基督教。
在信教的26名学生中,多数都是收到了民族、家庭或其他因素影响。
首先是受到民族及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如,信仰伊斯兰教的22名学生都是回族的学生,他们父母都信教,甚至整个民族都信教,在他们的民族传统中,每一个出生的回族孩子,都要信仰他们的宗教。
其次,是社会因素影响。信仰佛教的3名学生,主要是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疑惑,我国提倡共同富裕,当今贫富差距又拉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对涉世未深的他们来说,感觉很困惑,所以信仰佛教,看破红尘,追求与世无争。
第三是教育因素。
(1)教育目标的模糊大学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高校更注重“才”的训练,甚至将学生道德、审美、情感教育都套用知识灌输的模式,出现了很多“畸形儿”。实际上,大学生不仅需要学知识、练技能,更需要精神充实和心灵的愉悦。
(2)学生缺少合作互助的教育过程。从刚入校门开始,学生就意识到,学习成绩与奖学金挂钩,获奖学金、当学生干部和以后的评优以至于就业有直接关系。因此,本应互相帮助的同学成为竞争对手,学习过程中缺乏团队合作、共同进步的历练,而宗教中倡导的互助、友爱、合作等常让学生感到亲切。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欠缺。现在高校思想教育的问题在于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不强,忽视了时代特点、个体差异以及对学生接受心理和过程的研究。教育过程中片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淡化甚至否定个性需求。党、团组织忽视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内心世界的抚慰,导致学生对教育产生排斥心理。
第四,宗教自身在某些方面的积极影响。
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对人生、世界、自然具有独特的诠释,一些心理调适功能,能给人一些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辅导员工作策略
(一)加强对大学生宗教知识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领学生思想阵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全过程。人们的思想阵地,正义不去占领,歪风邪气必然去占领,我们学院学生管理者,深知这一点,所以一直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刻注重提高学生思想的免疫力,为此,我们学院召开了一些列活动。
首先,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宗教知识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知识竞赛,让学生全面客观、全面的认识宗教。
其次,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信仰教育。我院充分利用“党员干部加油站”项目,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我院书记及部分辅导员对党员、学生干部进行专题培训。每周召开党员干部会议,深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要求党员组织班级学生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学习会议,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第三,实施班级工作“班委会负责制”,让班干部及时关注信教或者对宗教比较敏感的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任何动向,及时进行帮扶。
除此之外,我们还注重用节假日或者专业技能大赛用中国传统文化级专业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比如:开展国家公祭日活动,聆听十九大报告,学习雷锋精神等一些列校园文化,来熏陶学生。
(二)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我们学院针对教学一线的老师,也进行了宗教排查,及时掌握任课教师的信仰状况。并对我院教师的上课、报告会、讲座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认真审核检查。这样就做到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涉及有关任何宗教的问题,保障课堂知识传播的单纯性,对于思想课,我们经常听课,并且对教学方法及时提出建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听讲政治课,让政治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三)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
依法加強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我们学院都进行一次宗教排查,对于不信仰宗教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宗教只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并进行宗教政策考试,同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占领思想阵地,让他们彻底认清宗教的本质。
(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我院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以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接受挫折和面对挫折的能力,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认识、塑造健全人格等。
四、结束语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宗教工作长期而艰巨,需要辅导员高度重视、审慎应对。要坚持不懈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作者简介:
张沙沙(1990.05-),女,汉族,河南,(学士学位、初级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