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日中战争”称谓

来源 :抗战史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ejo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人所谓的“日中战争”,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但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主要是指20世纪中期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简称“抗日战争”或“抗战”.中国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的具体起讫时间存在一定争议①,但关于“抗日战争”的名称,无论是大陆学界还是港台学界,甚至多数海外华人学者基本赞同这一名称.国际社会出于中立性考虑,一般将之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以区别于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甲午战争.从战时到战后至今,日本人称谓这场对华战争的名称几经变化,如战时的“支那事变”、“大东亚战争”;战后的“亚洲太平洋战争”、“日中战争”、“十五年战争”、“昭和大战”等;甚至战后日本某些政治家模糊性的称谓“过去的大战”、“先前的大战”、“那场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等,至今未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称谓,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中日学界的关注.②“言为心声”,日本人对“日中战争”的不同称谓,反映了战时至今的日本人对“侵华战争”责任的复杂认识.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解析日本人对“日中战争”的称谓,探寻不同时期、尤其是当今日本人的历史认识和战争观,为形成东亚“共有”的历史认识作些尝试.
其他文献
分析了布拉格光纤光栅纤芯折射率和光栅反射率随温度和时间变化的规律,应用有关模型提出了加速衰变的概念,并由此建立了相关退火工艺.利用衰变曲线可预测光栅在给定时间和温
通过建立偶极非谐振子模型对绿色激光激励红细胞产生荧光光谱的物理机理进行了研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波长为532 nm的低强度半导体激光抽运Nd∶YAG倍频激光照射血液中的红细
采用超临界萃取分离技术,将大庆减压渣油按相对分子质量分割为17个馏分,并对各馏分进行了化学组成分析和紫外光谱测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吊环法对各馏分在不同条件(馏分质量分
介绍在半导体量子阱的飞秒激光四波混频实验中观测到的新的干涉现象.分析表明,实验曲线中的相干振荡来自样品的瑞利散射与四波混频信号的干涉.运用此干涉模型进行了理论模拟,
利用x射线衍射及磁测量手段研究了Ho2AlFe16-xMnx系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具有Th2Ni17型结构;随着x的增加,化合物的单胞体积呈现非线性的变化,结合磁测量结果
系统的研究了石英系高保偏双折射光纤的受激拉曼光谱的特性 ,给出了七级斯托克斯谱和一级反斯托克斯谱 .测试了各级拉曼谱的阈值、谱宽和拉曼增益 ,分析了形成各级拉曼谱的能
光谱超连续展宽 (SC)在光通信中有重要的应用。对色散位移光纤 (DSF)中 SC的产生及泵浦和 SC光纤参数对SC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 DSF中 ,SC的产生是
公路工程施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公路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工程实际工作经验
社会心态是一个不容易把握,隐性的、没有明显轨迹的、不易捕捉的、流动的社会现象。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中国的阴谋早已为中国民众所警觉,并在危机中萌发了“危亡意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