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城市规划的滞后性。针对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必要打造城市规划的“升级版”,进行功能布局优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等。东部城市需要继续引领高位发展,中部城市正酝酿区域转型,西部城市及农村急需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升级”为中国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本文以《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为例,从城市生态规划“升级”的角度,在规划理念、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升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规划背景
武广新城位于武广高速铁路辐射下的湖南省株洲市,《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于2007年完成编制,但随着武广高速铁路的开通,对铁路沿线的城市布局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为更好实现打造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区、株洲城市副中心的战略目标,于2011年6月开始启动对《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通过对原控规及上位规格的深入分析,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在五个方面进行升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环境的综合效益。
《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万人。
2.规划理念
“上水韵城”,以生态基础设施为基底,依托高铁经济,构建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副中心,营造亲切、活跃的宜居环境。
2007年《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总图2012年《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总图
3.策略规划与内容
3.1策略一:基于生态优先发展理论,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构建完整的生态结构
3.1.1确定生态廊道
对生态基础设施现状景观要素、雨洪和生态安全格局及生态游憩格局进行分析,确定以雨水收集为特色的廊道系统,整合现有山体、坑塘水系,规划绿色生态廊道,将原规划大块绿地溶解于整体片区,打造城市“绿网”,在完善生态生物保护系统的同时,营造环境均好性。
■ 对于分布在廊道中的现状水塘和山体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 居住用地内的水塘、山体作为居住区公共绿地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
■ 场地汇水廊道进行分级,并作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景观来打造。主廊道作为主要的汇水通道,以水生经济作物为主,提供都市绿色农业体验;次廊道以季节性的植被浅沟作为排水通道,以乡土果树为景观树,打造特色景观空间。
3.1.2建立生态雨洪系统
以滞蓄水塘为节点,通过滞蓄廊道将其串联,点状要素与线状要素相结合,形成滞蓄水塘、廊道相结合的可靠的生态雨洪管理系统。
对规划区域进行水文模拟,分析雨洪汇流路径,建立以雨水收集利用为特色的廊道系统,雨水汇流路径上的水塘,既可调蓄雨洪,又可作为景观水体。滞蓄系统对雨洪的调蓄作用主要体现在滞纳雨水、分散径流、削弱洪峰,使水流宣泄更为平缓。规划增加雨洪滞蓄系统的面积,从而提高当地雨水调蓄能力,削弱河道的洪峰流量。为创建良好的景观和生态效果,也规划了一些景观水体,并根据水量平衡关系确定各景观水体的丰、平、枯水期的泄补水量,确定各时段的水面效果,维持一定的水面,保障生态廊道、滞蓄水塘及局部场地的雨水水质。
3.1.3构建低碳循环城市
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应用于建筑,如太阳能热水器、屋顶太阳能取暖设备、太阳能暖气、太阳能屋顶等。此技术主要应用于住宅建筑,白天收集日光蓄能,夜晚转化为电能,照明导视。
在居住区级商务休闲区建造绿色建筑,建筑屋面、墙面通过生态材料、屋顶绿化等方式实现保温节能。绿色建筑还可依托主要廊道实现中水回收、净化及再利用,为居住区提供绿色环保的技术支持。建筑废料及植物要素的利用,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
屋顶绿化种植能为建筑提供隔热降温、富氧及户外休息的环境空间;
自然通风可降低能耗;
建筑顶窗空气流通,起到降温作用;
位于南侧的隔热玻璃可调整建筑热量辐射,局部过滤通风;
北侧的保温隔热墙面采用当地石材、建筑废料加厚处理,冬季保温,降低能耗。
中水回用技术途径
将排放的生活污水收回:
利用人工土地处理系统将污水进行处理;
输入湿地系统进行再净化;
收集净化后,用于冲厕、洗车、清洁道路、绿化、景观用水等。
3.2策略二:整合城市规划布局,打造特色功能板块
在维护生态结构布局的基础上,形成城市商务、休闲两大功能带,以武广高铁和建宁国际学校为片区开发的动力中心,以功能结构为基础布置五大居住板块,彰显活跃的城市特点。
活跃的城市特点主要位于武广高铁商业中心天梭组图、城市商务带炎帝大道组团。依托高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高端商务酒店,结合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构建武广片区经济中心。武广高铁商业中心以特色雕塑“天梭”为为参照,规划周边建筑,形成高低变化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城市商务带炎帝大道组团,依托城市主要景观大道规划新城经济综合体,提高商务设施水平,完善地块功能,提升地块价值;道路两侧退后30M规划建筑,并围合出不同的空间关系,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东侧的建筑高度控制以自然山体为参照,紧邻山体规划城市地标性建筑,丰富的建筑形式围合出开合有致的空间关系。高铁线西侧的时尚休闲商业带,依托一级廊道打造宜人的滨水商业界面,满足区域内部功能需求。
3.3策略三:优化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资源配置
居住片区邻里经济中心的布置以TOD模式为主导,采用混合用地布局形式,有效减少居民出行距离,使生活更加便捷。
3.3策略三:营建居住出行体系,构建低碳便捷路网
3.3.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原规划道路均为直线网格分布,不符合丘陵地貌地区路网特征,对山体谷地破坏较大,且建设成本较高。本方案规划自然式与网格式相结合的道路系统,尊重现状地形,凸显丘陵地带路网布局特色,同时更好的保护了原有自然山体和谷地。本次规划对道路断面进行调整,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相互之间增加绿化隔离带,增强安全性的同时,凸显景观效果,为构建低碳城市打好基础。
3.3.2非機动车系统规划
依托主要生态廊道构建连续的非机动车休闲游憩网络;结合城市道路系统构建快速便捷的非机动车通勤网络;整体打造方便出行的宜居节能城市。
3.3.3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以250~300米为半径,长途车站、公交始末站、自行车及电瓶车换乘点等,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流畅对接。
3.4策略四: 突出产业体系规划,延伸产业链的中高端价值
以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为主导、以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服务业产业升级。经济布局结合周边用地,以商业服务、教育科研、休闲娱乐、物联智慧为主,形成以武广高铁站为中心合理的分布格局。规划区依托现状保留的低洼地带,打造独有的业态组团,形成“星湖”与“月湖”两个景观节点,结合主要廊道,其西侧规划休闲商业会展带,东侧构建商业步行街,整体打造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时尚经济带;保留的自然山体构建城市休闲养生区,以山地自行车运动为翘点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融合艺术中心、画家村、企业家会所、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高端休闲养生会所等丰富的文化产业,聚集地方文化精英,打造武广片区高端文化休闲组团。
4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项社会事业,规划的实施也受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控制规划应增强整体的控制性和动态的指导性。武广新城已纳入株洲市控规整合,控规整合又是新型的动态的规划程序探索,而非最终的规划成果。控规整合将实现每个片区的无缝对接,同时对片区控规之间或从区域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形成控规整合对片区控规成果的校核,并纳入法定程序。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是株洲市控规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它从生态重组、空间布局、道路系统、产业发展、动态管理等方面实现了整体提升,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并形成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沈大伟,农红平. 规划实施理念下的城市设计策略. 规划师,2012,(11):106-111.
[2]尹强. 转型规划推动城市转型. 规划师,2012,(11): 8-11.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升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规划背景
武广新城位于武广高速铁路辐射下的湖南省株洲市,《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于2007年完成编制,但随着武广高速铁路的开通,对铁路沿线的城市布局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为更好实现打造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区、株洲城市副中心的战略目标,于2011年6月开始启动对《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通过对原控规及上位规格的深入分析,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在五个方面进行升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环境的综合效益。
《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万人。
2.规划理念
“上水韵城”,以生态基础设施为基底,依托高铁经济,构建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副中心,营造亲切、活跃的宜居环境。
2007年《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总图2012年《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总图
3.策略规划与内容
3.1策略一:基于生态优先发展理论,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构建完整的生态结构
3.1.1确定生态廊道
对生态基础设施现状景观要素、雨洪和生态安全格局及生态游憩格局进行分析,确定以雨水收集为特色的廊道系统,整合现有山体、坑塘水系,规划绿色生态廊道,将原规划大块绿地溶解于整体片区,打造城市“绿网”,在完善生态生物保护系统的同时,营造环境均好性。
■ 对于分布在廊道中的现状水塘和山体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 居住用地内的水塘、山体作为居住区公共绿地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
■ 场地汇水廊道进行分级,并作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景观来打造。主廊道作为主要的汇水通道,以水生经济作物为主,提供都市绿色农业体验;次廊道以季节性的植被浅沟作为排水通道,以乡土果树为景观树,打造特色景观空间。
3.1.2建立生态雨洪系统
以滞蓄水塘为节点,通过滞蓄廊道将其串联,点状要素与线状要素相结合,形成滞蓄水塘、廊道相结合的可靠的生态雨洪管理系统。
对规划区域进行水文模拟,分析雨洪汇流路径,建立以雨水收集利用为特色的廊道系统,雨水汇流路径上的水塘,既可调蓄雨洪,又可作为景观水体。滞蓄系统对雨洪的调蓄作用主要体现在滞纳雨水、分散径流、削弱洪峰,使水流宣泄更为平缓。规划增加雨洪滞蓄系统的面积,从而提高当地雨水调蓄能力,削弱河道的洪峰流量。为创建良好的景观和生态效果,也规划了一些景观水体,并根据水量平衡关系确定各景观水体的丰、平、枯水期的泄补水量,确定各时段的水面效果,维持一定的水面,保障生态廊道、滞蓄水塘及局部场地的雨水水质。
3.1.3构建低碳循环城市
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应用于建筑,如太阳能热水器、屋顶太阳能取暖设备、太阳能暖气、太阳能屋顶等。此技术主要应用于住宅建筑,白天收集日光蓄能,夜晚转化为电能,照明导视。
在居住区级商务休闲区建造绿色建筑,建筑屋面、墙面通过生态材料、屋顶绿化等方式实现保温节能。绿色建筑还可依托主要廊道实现中水回收、净化及再利用,为居住区提供绿色环保的技术支持。建筑废料及植物要素的利用,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
屋顶绿化种植能为建筑提供隔热降温、富氧及户外休息的环境空间;
自然通风可降低能耗;
建筑顶窗空气流通,起到降温作用;
位于南侧的隔热玻璃可调整建筑热量辐射,局部过滤通风;
北侧的保温隔热墙面采用当地石材、建筑废料加厚处理,冬季保温,降低能耗。
中水回用技术途径
将排放的生活污水收回:
利用人工土地处理系统将污水进行处理;
输入湿地系统进行再净化;
收集净化后,用于冲厕、洗车、清洁道路、绿化、景观用水等。
3.2策略二:整合城市规划布局,打造特色功能板块
在维护生态结构布局的基础上,形成城市商务、休闲两大功能带,以武广高铁和建宁国际学校为片区开发的动力中心,以功能结构为基础布置五大居住板块,彰显活跃的城市特点。
活跃的城市特点主要位于武广高铁商业中心天梭组图、城市商务带炎帝大道组团。依托高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高端商务酒店,结合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构建武广片区经济中心。武广高铁商业中心以特色雕塑“天梭”为为参照,规划周边建筑,形成高低变化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城市商务带炎帝大道组团,依托城市主要景观大道规划新城经济综合体,提高商务设施水平,完善地块功能,提升地块价值;道路两侧退后30M规划建筑,并围合出不同的空间关系,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东侧的建筑高度控制以自然山体为参照,紧邻山体规划城市地标性建筑,丰富的建筑形式围合出开合有致的空间关系。高铁线西侧的时尚休闲商业带,依托一级廊道打造宜人的滨水商业界面,满足区域内部功能需求。
3.3策略三:优化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资源配置
居住片区邻里经济中心的布置以TOD模式为主导,采用混合用地布局形式,有效减少居民出行距离,使生活更加便捷。
3.3策略三:营建居住出行体系,构建低碳便捷路网
3.3.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原规划道路均为直线网格分布,不符合丘陵地貌地区路网特征,对山体谷地破坏较大,且建设成本较高。本方案规划自然式与网格式相结合的道路系统,尊重现状地形,凸显丘陵地带路网布局特色,同时更好的保护了原有自然山体和谷地。本次规划对道路断面进行调整,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相互之间增加绿化隔离带,增强安全性的同时,凸显景观效果,为构建低碳城市打好基础。
3.3.2非機动车系统规划
依托主要生态廊道构建连续的非机动车休闲游憩网络;结合城市道路系统构建快速便捷的非机动车通勤网络;整体打造方便出行的宜居节能城市。
3.3.3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以250~300米为半径,长途车站、公交始末站、自行车及电瓶车换乘点等,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流畅对接。
3.4策略四: 突出产业体系规划,延伸产业链的中高端价值
以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为主导、以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服务业产业升级。经济布局结合周边用地,以商业服务、教育科研、休闲娱乐、物联智慧为主,形成以武广高铁站为中心合理的分布格局。规划区依托现状保留的低洼地带,打造独有的业态组团,形成“星湖”与“月湖”两个景观节点,结合主要廊道,其西侧规划休闲商业会展带,东侧构建商业步行街,整体打造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时尚经济带;保留的自然山体构建城市休闲养生区,以山地自行车运动为翘点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融合艺术中心、画家村、企业家会所、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高端休闲养生会所等丰富的文化产业,聚集地方文化精英,打造武广片区高端文化休闲组团。
4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项社会事业,规划的实施也受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控制规划应增强整体的控制性和动态的指导性。武广新城已纳入株洲市控规整合,控规整合又是新型的动态的规划程序探索,而非最终的规划成果。控规整合将实现每个片区的无缝对接,同时对片区控规之间或从区域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形成控规整合对片区控规成果的校核,并纳入法定程序。武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是株洲市控规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它从生态重组、空间布局、道路系统、产业发展、动态管理等方面实现了整体提升,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并形成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沈大伟,农红平. 规划实施理念下的城市设计策略. 规划师,2012,(11):106-111.
[2]尹强. 转型规划推动城市转型. 规划师,2012,(11):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