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一“聆听窗外声音”,其要义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标把综合实践活动“指定”为信息技术教育、综合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这就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指定性”。其实,除上述指定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的“非指定”领域和“非指定”因素。
本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一是要全面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力求“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非指定性”因素,共同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听到更多的“窗外声音”。
一、概念阐述: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三无”情况:没有统一教材,没有专职教师,没有现成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便有了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是对传统的“指定性”的挑战。它主要涵盖两方面含义: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从活动内容看,除了新课标指定的四大领域外,还有大量的“非指定”领域。如社会实践、班团活动、学校传统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从活动形式看,可以进行调查、采访、体验、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外出旅游;可以单个形式进行,也可以群体形式开展。同时,这些“非指定”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因素。顾名思义,综合实践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综合”与“实践”。“实践”是相对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说,它是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的;之所以称为“综合”,是因为它不但交叉于众多学科,还因为它包含了众多的主客观因素。从主观方面看,有教师的认识问题、角色问题等,学生的态度问题、方法问题等。从客观方面看,有学校的硬件设施与支持力度、社会的可利用资源以及家长的配合程度等。
二、见微知著:以我校为例,看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性”的实施
我校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生源、师资以及办学条件各方面都比较差,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非指定性”领域的全面拓展
1.让活动的范围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跟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指向于缤纷五彩的现实生活而处于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我校的社会调查活动,为什么十年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打破了知识学习限于课堂领域的状态,让学生把活动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每年都有新鲜事,学生们每次都有新话题。他们的实践范围没有受到老师的“指定”,因此常写常新,避免了厌倦感的产生。
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全方位的开放性,让学生走进社会,这是“非指定性”带来的新常态。
2.让活动的主题跟上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也应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活动充满新鲜活力。这几年,浙江省打响了以“五水共治”为内容的人民战争。我校紧紧围绕其中的“抓节水”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节水”实践活动,学生们在亲身体验和社会实践中接受了生动活泼的“节水”教育。
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要赶“潮流”,争“时髦”,做到“與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确立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
3.让活动的内容深化课堂学习的知识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在课堂外进行,但并没有游离于课堂。课内与课外一定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倪雅君同学的“自制香皂纸”项目在全国“气候酷派”小发明比赛中获最佳创意奖,就是因为有了课堂学习的支撑,课内的知识扎实了,活动起来就有了底气;反过来,通过这次活动和比赛的参与,她的课堂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了提升,课内课外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只有打破不必要的“指定”领域,让学生广吃“五谷杂粮”,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非指定性”因素的充分利用
1.学生因素:“我的活动,我来做主”——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自主
知识是重要的,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只有将这种知识融入自己的成长过程才是有用的,所以发展比知识更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而“非指定性”理念更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自主。-
在社会调查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活动主题的选择到小组成员的组成,从展开社会调查到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很少有教师强迫“指定”的痕迹,学生们在非常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教师因素:“你的快乐,我的幸福”——/,Z教师在活动中绽放幸福的笑颜
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样关注教师的发展。如果说,素质教育使教师看到了走出郁闷的曙光,那么新课改则为教师打通了走向新生活的途径,而以“非指定性”为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就是他们耕耘新生活的试验田。在这里,他们可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在看到学生快乐成长的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理想,绽放了自己的笑颜,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虽然,“非指定性”凸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发展又是另一个重要的“副产品”。 我校学生在对浦阳江的水质调查中,PH值、ss(悬浮物)、COD(含氧量),还有自来水生产工艺中的氯气、高锰酸钾、明矾等化学物质名称,在居民用水调查中水的流速、流量的概念等,学生们很感兴趣,这同样使一些相关学科的教师感到欣慰:我所教的课本知识终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派上了用场!
3.学校因素:“为你服务,责无旁贷”——让学校在活动中肥沃文化的土壤
学校是师生的生活地带,也是师生实现职业理想和学业发展的土壤。学校应当是文化之所,因为文化是师生赖以生存的食粮和空气。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实现学校文化的再造。把学校变成创造乐园和成长乐土,师生英姿勃发,生命力尽情焕发,多姿多彩的文化由此诞生。试想,一个没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谈何文化建设?那该是一个多么死气沉沉的地方!
在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活动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校园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令人讨厌的地方。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打造了学校文化,创造了学校品牌,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当然,在学生取得成就的背后,有一位坚强的后盾,那就是学校。
4.家庭因素:“孩子活动,我该支持”——让家长在活动中改变传统的观念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只是学生、老师和学校的事。要使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在中考这根指挥棒下,家长们一心盯着孩子的分数,他们总觉得孩子参加实践活动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一旦知道孩子要去参加活动心里就不舒服了:怎么可以去活动呢?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家长对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在慢慢提高,这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利用好家长这个有利因素,对于“非指定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欣喜地发现,每当我们布置了开展假期社会调查的任务时,学生们回家后,家长马上会与孩子一起选择课题,寻找资料,有的还会带着孩子到社会上实地调查和采访,他们高兴地说:“孩子活动,我该支持。”
5.社会因素:“敞开胸怀,拥抱孩子”——让社会在活动中接纳学生的实践
社会是综合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一方面,社会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闊的舞台;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接待人”,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利用这一“非指定”因素,要求我们具有广阔的视野,从时代大背景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我校的“节水”实践活动,学生们走进水厂,受到了萧山南片水厂的大力支持,他们派出专业人员,领着学生走遍全厂,为学生们介绍有关自来水的情况。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每到一处,同样受到了社区领导、企业负责人的热情接待,这些都足以说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效利用好社会因素。
三、理性思考:“非指定性”理念的三个“不等于”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我们理性反思:怎样把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落到实处?笔者以为要厘清三种认识:
(一)“非指定”不等于“非预设”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的制订是一种“预设”,但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点是“生成”。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并不是限制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发挥得更有方向感,更有成效性。尽管“生成”如此重要,但“预设”还是不可少的。我们提倡“非指定”,并不是不需要“预设”。
(二)“非指定”不等于“非指导”
在对学生的要求上,“非指定”性不是放任不管,不作指导;相反,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整个过程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我们提倡“非指定性”,就是要求教师由以往的主宰者转变为指导者,由台前退向幕后,把活动自主权还给学生,但这种“放”,并不是放弃对学生的必要指导。
(三)“非指定”不等于“非提高”
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并不是因为实行“非指定”,就用不着教师“指定”,因而教师也就用不着“提高”水平了。其实,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水平亟需提高。殊不知实施“非指定”教学,那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了。另一方面,提出“非指定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即通过改变“指定性”,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可以说,“非指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
目前,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窗外声音扑面而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开展第二课堂。这为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性”的实施与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应根据校本特色,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好“非指定”领域,利用好“非指定”因素,为学生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全面和谐的成长奠好基,铺好路。
新课标把综合实践活动“指定”为信息技术教育、综合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这就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指定性”。其实,除上述指定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的“非指定”领域和“非指定”因素。
本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一是要全面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力求“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非指定性”因素,共同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听到更多的“窗外声音”。
一、概念阐述: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三无”情况:没有统一教材,没有专职教师,没有现成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便有了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是对传统的“指定性”的挑战。它主要涵盖两方面含义: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从活动内容看,除了新课标指定的四大领域外,还有大量的“非指定”领域。如社会实践、班团活动、学校传统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从活动形式看,可以进行调查、采访、体验、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外出旅游;可以单个形式进行,也可以群体形式开展。同时,这些“非指定”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因素。顾名思义,综合实践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综合”与“实践”。“实践”是相对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说,它是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的;之所以称为“综合”,是因为它不但交叉于众多学科,还因为它包含了众多的主客观因素。从主观方面看,有教师的认识问题、角色问题等,学生的态度问题、方法问题等。从客观方面看,有学校的硬件设施与支持力度、社会的可利用资源以及家长的配合程度等。
二、见微知著:以我校为例,看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性”的实施
我校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生源、师资以及办学条件各方面都比较差,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非指定性”领域的全面拓展
1.让活动的范围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跟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指向于缤纷五彩的现实生活而处于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我校的社会调查活动,为什么十年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打破了知识学习限于课堂领域的状态,让学生把活动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每年都有新鲜事,学生们每次都有新话题。他们的实践范围没有受到老师的“指定”,因此常写常新,避免了厌倦感的产生。
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全方位的开放性,让学生走进社会,这是“非指定性”带来的新常态。
2.让活动的主题跟上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也应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活动充满新鲜活力。这几年,浙江省打响了以“五水共治”为内容的人民战争。我校紧紧围绕其中的“抓节水”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节水”实践活动,学生们在亲身体验和社会实践中接受了生动活泼的“节水”教育。
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要赶“潮流”,争“时髦”,做到“與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确立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
3.让活动的内容深化课堂学习的知识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在课堂外进行,但并没有游离于课堂。课内与课外一定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倪雅君同学的“自制香皂纸”项目在全国“气候酷派”小发明比赛中获最佳创意奖,就是因为有了课堂学习的支撑,课内的知识扎实了,活动起来就有了底气;反过来,通过这次活动和比赛的参与,她的课堂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了提升,课内课外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只有打破不必要的“指定”领域,让学生广吃“五谷杂粮”,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非指定性”因素的充分利用
1.学生因素:“我的活动,我来做主”——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自主
知识是重要的,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只有将这种知识融入自己的成长过程才是有用的,所以发展比知识更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而“非指定性”理念更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自主。-
在社会调查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活动主题的选择到小组成员的组成,从展开社会调查到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很少有教师强迫“指定”的痕迹,学生们在非常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教师因素:“你的快乐,我的幸福”——/,Z教师在活动中绽放幸福的笑颜
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样关注教师的发展。如果说,素质教育使教师看到了走出郁闷的曙光,那么新课改则为教师打通了走向新生活的途径,而以“非指定性”为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就是他们耕耘新生活的试验田。在这里,他们可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在看到学生快乐成长的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理想,绽放了自己的笑颜,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虽然,“非指定性”凸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发展又是另一个重要的“副产品”。 我校学生在对浦阳江的水质调查中,PH值、ss(悬浮物)、COD(含氧量),还有自来水生产工艺中的氯气、高锰酸钾、明矾等化学物质名称,在居民用水调查中水的流速、流量的概念等,学生们很感兴趣,这同样使一些相关学科的教师感到欣慰:我所教的课本知识终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派上了用场!
3.学校因素:“为你服务,责无旁贷”——让学校在活动中肥沃文化的土壤
学校是师生的生活地带,也是师生实现职业理想和学业发展的土壤。学校应当是文化之所,因为文化是师生赖以生存的食粮和空气。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实现学校文化的再造。把学校变成创造乐园和成长乐土,师生英姿勃发,生命力尽情焕发,多姿多彩的文化由此诞生。试想,一个没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谈何文化建设?那该是一个多么死气沉沉的地方!
在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活动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校园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令人讨厌的地方。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打造了学校文化,创造了学校品牌,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当然,在学生取得成就的背后,有一位坚强的后盾,那就是学校。
4.家庭因素:“孩子活动,我该支持”——让家长在活动中改变传统的观念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只是学生、老师和学校的事。要使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在中考这根指挥棒下,家长们一心盯着孩子的分数,他们总觉得孩子参加实践活动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一旦知道孩子要去参加活动心里就不舒服了:怎么可以去活动呢?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家长对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在慢慢提高,这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利用好家长这个有利因素,对于“非指定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欣喜地发现,每当我们布置了开展假期社会调查的任务时,学生们回家后,家长马上会与孩子一起选择课题,寻找资料,有的还会带着孩子到社会上实地调查和采访,他们高兴地说:“孩子活动,我该支持。”
5.社会因素:“敞开胸怀,拥抱孩子”——让社会在活动中接纳学生的实践
社会是综合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一方面,社会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闊的舞台;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接待人”,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利用这一“非指定”因素,要求我们具有广阔的视野,从时代大背景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我校的“节水”实践活动,学生们走进水厂,受到了萧山南片水厂的大力支持,他们派出专业人员,领着学生走遍全厂,为学生们介绍有关自来水的情况。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每到一处,同样受到了社区领导、企业负责人的热情接待,这些都足以说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效利用好社会因素。
三、理性思考:“非指定性”理念的三个“不等于”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我们理性反思:怎样把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性”落到实处?笔者以为要厘清三种认识:
(一)“非指定”不等于“非预设”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的制订是一种“预设”,但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点是“生成”。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并不是限制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发挥得更有方向感,更有成效性。尽管“生成”如此重要,但“预设”还是不可少的。我们提倡“非指定”,并不是不需要“预设”。
(二)“非指定”不等于“非指导”
在对学生的要求上,“非指定”性不是放任不管,不作指导;相反,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整个过程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我们提倡“非指定性”,就是要求教师由以往的主宰者转变为指导者,由台前退向幕后,把活动自主权还给学生,但这种“放”,并不是放弃对学生的必要指导。
(三)“非指定”不等于“非提高”
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并不是因为实行“非指定”,就用不着教师“指定”,因而教师也就用不着“提高”水平了。其实,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水平亟需提高。殊不知实施“非指定”教学,那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了。另一方面,提出“非指定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即通过改变“指定性”,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可以说,“非指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
目前,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窗外声音扑面而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开展第二课堂。这为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性”的实施与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应根据校本特色,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好“非指定”领域,利用好“非指定”因素,为学生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全面和谐的成长奠好基,铺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