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制造强国,需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本文就技工院校如何把握机遇实现创新驱动,培养符合“中国制造2025”时代需要的人才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国制造 技工院校 人才培养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建设制造强国,需要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而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
那么作为技工院校,该如何把握机遇实现创新驱动,如何培养符合“中国制造2025”时代需求的人才,如何在技工院校转型发展中坚定发展方向,实现智能转型,从而助推“建设制造强国”这一战略目标?
一、技工院校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政府将职业教育提升到政策高度,表明了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日益受到关注,这使得技工院校的地位不断上升。
技工院校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可分为三类:一是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为主的普通技工学校,二是以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的高级技工学校,三是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的技师学院。目前,以市场为导向,技工院校立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合作,开展特色职业技能训练,逐步形成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一体化教育模式。
从总体上看,技工院校的发展呈现办学特色日趋凸显、招生数量日益增加、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毕业生就业率大幅度提高、服务社会功能日渐完善等特点。但是面对“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无法完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技工院校发展存在的困境
1.思想观念未转变
受到古往今来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社会上大多数人会选择将自己的孩子沿着“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发展路径进行培养,而鲜有人在能够就读重点高中的条件下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技工院校学习技能,对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些误解。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技工教育的看法有所改观,但不够彻底,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还是会将孩子送往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学习,这对技校的招生和发展仍会造成制约。同时“官本位”思想仍占据当下主流领域,这使得高级技术工人由于学历上的弱势,在人才选拔、提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这也使得人们对技工院校产生了一定的偏见。
2.招生平台受到限制
尽管现在社会上的人慢慢开始接受“一技难求”的观念,在就业领域也开始出现技能型人才抢手的现象,但技工院校“招生难”问题仍旧影响着技工院校的发展。技工院校和普通职业高校分属于两个系统,前者属于人社系统,后者属于教育系统,在招生方面难免会有所区别。由于教育部门在统计初升高升学率的时候,不涵盖技校,再加上对技工院校缺乏了解,初级中学很少会主动引导学生报考技工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学生家长和学生的信息渠道,让他们无法对技工院校做出客观评价。这些因素间接造成招生平台受限,因而使得诸如“就业热、招生冷”等社会怪象不断出现。
3.办学经费不足
由于专业不同和培养侧重点不同,院校对于培养经费的需求也就有所区别,院校培育工科类专业需要的经费为2万元,培养文经服务类专业需要的经费为5千元,技工院校偏重于工科类专业人才,经费需求较大,国家财政支持有限,仍需依靠自身筹集。技工院校培育学生主要通过实训演练的方式,即需要实训设备作为教学支撑,而实训设备的经费开支较大,财政拨款无法满足学校日益增加的实训需要。办学经费不足,导致部分技工院校实训场地面积不能够满足需求,设施设备数量也无法跟上技工教育的步伐,资金缺乏开始成为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
4.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在学生培养方面,技工院校力求将学生培养成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具体实践中,对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成才“道路”还需要拓宽,无论是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还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无法很好地适应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对于企业来说,部分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地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适应企业要求。在教师培养方面,院校有一系列的培养规划,但总的来说,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其中“理实一体化”教师和“双师型”偏少,实训教师、专业带头人紧缺,无法跟上技工教育的发展步伐。
三、技工院校的发展路径——以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为例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既是技工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又是竞争压力的挑战,因此急需解决目前的困境,迎难而上,进一步壮大技工院校,向社会输送一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萧山技师学院作为一所正在成长的技工院校,专注于“高级工”“技师”等全方位人才培育,为萧山区产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它是一所以培养先进装备制造和自动化等现代工科类专业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学校,因此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师资、生源、设备、经费、基地等要素上与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有所不同,独具特色。学校六年间实现“三级连跳”的发展,很好地契合“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理念,是特色突出的骨干技工院校之一。因此在这里,笔者以萧山技师学院的部分举措为例,探讨解决技工院校困境的对策,谋求院校发展的路径。
1.加大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首先要转变教师、家长、学生等人群的观念,让他们正确认识技工教育,以理性、客观的角度来评价技工院校。这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引导舆论了解认识技工院校。一方面,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国家政策对技工院校的重视,以及现代产业发展对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强大需求,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就业现状。同时多报道一些技工教育培养出来的杰出人物,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群能够了解、熟悉技工教育,畅通信息渠道。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他们对自身进行估量,树立正确的择学观、就业观,鼓励他们转变观念,掌握实用性技能。 萧山技师学院的日益壮大,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各大媒体报道学校“两院院士职校行”“打造本土技能人才”“校长职教理念”等热点新闻,在社会上营造了重视技工教育、技工教育出人才的氛围,提升了技工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也为萧技拓展了国际合作交流之路,更加助推学校发展,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正确就业观,实现了良性互动。
2.拓宽渠道,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由于技工院校的特殊性,财政拨款是无法彻底解决技工院校的经费问题的,因此需要政府、学校共同出力,解决资金问题。在政府方面,要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应实行技工教育经费与当地经济增长同步,在地方教育费附加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技工院校购置实训设备,改善教学条件,支持教学改革。在学校方面,需在政府财政支持基础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多样化的办学形式自筹经费,如为企业和个人培训提供师资及场地服务,将学校的教育功能最大化发挥,并将筹集的资金用于购买学生实训物资,实现学校教学发展的良性循环。
例如,萧山技师学院创新了“一体两翼多平台”的多元办学模式,实现了多元化办学,在全日制学生培养体系和在职人员技能培训体系并举的基础上,建设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基地、公共服务等多个平台,并于每年自筹经费补充,不断引入最新基地设备进行完善,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生产管理能力也不断提升。
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培养真正适合企业的人才,需要的是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机制。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办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技工教育培训能力,更好地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双提升。
例如,萧山技师学院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去企业实习的途径,企业实践与学校教学的模式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岗位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并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各类技师培训;同时健全产学研基地,为企业研制项目,在研制的过程中教师的自身水平能够得到提高之余,为企业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院校影响力。
4.完善培养机制,实现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对于学生的培养,各技工院校需结合学生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能力本位为办学理念,在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及创业指导。对于教师培养,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平台,不断拓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并向外延伸,培养出一支跨学科、专业化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师队伍。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萧山技师学院借鉴医科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创新了教师、学生培养模式,即:对于教师来说,教师既是教育专家又是行业专家;对于学校来说,学校既培养人才又研发产品;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又掌握技能,这样的培养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师、学生都能够成为全方位的人才。
“中国制造2025”时代下,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条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重要基地,须做好带头作用,贯彻落实以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走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专业导向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彻培养过程的发展道路,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的目标,开创技工院校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杭州萧山技师学院)
关键词:中国制造 技工院校 人才培养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建设制造强国,需要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而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
那么作为技工院校,该如何把握机遇实现创新驱动,如何培养符合“中国制造2025”时代需求的人才,如何在技工院校转型发展中坚定发展方向,实现智能转型,从而助推“建设制造强国”这一战略目标?
一、技工院校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政府将职业教育提升到政策高度,表明了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日益受到关注,这使得技工院校的地位不断上升。
技工院校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可分为三类:一是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为主的普通技工学校,二是以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的高级技工学校,三是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的技师学院。目前,以市场为导向,技工院校立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合作,开展特色职业技能训练,逐步形成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一体化教育模式。
从总体上看,技工院校的发展呈现办学特色日趋凸显、招生数量日益增加、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毕业生就业率大幅度提高、服务社会功能日渐完善等特点。但是面对“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无法完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技工院校发展存在的困境
1.思想观念未转变
受到古往今来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社会上大多数人会选择将自己的孩子沿着“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发展路径进行培养,而鲜有人在能够就读重点高中的条件下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技工院校学习技能,对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些误解。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技工教育的看法有所改观,但不够彻底,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还是会将孩子送往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学习,这对技校的招生和发展仍会造成制约。同时“官本位”思想仍占据当下主流领域,这使得高级技术工人由于学历上的弱势,在人才选拔、提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这也使得人们对技工院校产生了一定的偏见。
2.招生平台受到限制
尽管现在社会上的人慢慢开始接受“一技难求”的观念,在就业领域也开始出现技能型人才抢手的现象,但技工院校“招生难”问题仍旧影响着技工院校的发展。技工院校和普通职业高校分属于两个系统,前者属于人社系统,后者属于教育系统,在招生方面难免会有所区别。由于教育部门在统计初升高升学率的时候,不涵盖技校,再加上对技工院校缺乏了解,初级中学很少会主动引导学生报考技工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学生家长和学生的信息渠道,让他们无法对技工院校做出客观评价。这些因素间接造成招生平台受限,因而使得诸如“就业热、招生冷”等社会怪象不断出现。
3.办学经费不足
由于专业不同和培养侧重点不同,院校对于培养经费的需求也就有所区别,院校培育工科类专业需要的经费为2万元,培养文经服务类专业需要的经费为5千元,技工院校偏重于工科类专业人才,经费需求较大,国家财政支持有限,仍需依靠自身筹集。技工院校培育学生主要通过实训演练的方式,即需要实训设备作为教学支撑,而实训设备的经费开支较大,财政拨款无法满足学校日益增加的实训需要。办学经费不足,导致部分技工院校实训场地面积不能够满足需求,设施设备数量也无法跟上技工教育的步伐,资金缺乏开始成为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
4.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在学生培养方面,技工院校力求将学生培养成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具体实践中,对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成才“道路”还需要拓宽,无论是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还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无法很好地适应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对于企业来说,部分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地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适应企业要求。在教师培养方面,院校有一系列的培养规划,但总的来说,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其中“理实一体化”教师和“双师型”偏少,实训教师、专业带头人紧缺,无法跟上技工教育的发展步伐。
三、技工院校的发展路径——以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为例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既是技工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又是竞争压力的挑战,因此急需解决目前的困境,迎难而上,进一步壮大技工院校,向社会输送一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萧山技师学院作为一所正在成长的技工院校,专注于“高级工”“技师”等全方位人才培育,为萧山区产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它是一所以培养先进装备制造和自动化等现代工科类专业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学校,因此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师资、生源、设备、经费、基地等要素上与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有所不同,独具特色。学校六年间实现“三级连跳”的发展,很好地契合“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理念,是特色突出的骨干技工院校之一。因此在这里,笔者以萧山技师学院的部分举措为例,探讨解决技工院校困境的对策,谋求院校发展的路径。
1.加大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首先要转变教师、家长、学生等人群的观念,让他们正确认识技工教育,以理性、客观的角度来评价技工院校。这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引导舆论了解认识技工院校。一方面,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国家政策对技工院校的重视,以及现代产业发展对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强大需求,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就业现状。同时多报道一些技工教育培养出来的杰出人物,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群能够了解、熟悉技工教育,畅通信息渠道。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他们对自身进行估量,树立正确的择学观、就业观,鼓励他们转变观念,掌握实用性技能。 萧山技师学院的日益壮大,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各大媒体报道学校“两院院士职校行”“打造本土技能人才”“校长职教理念”等热点新闻,在社会上营造了重视技工教育、技工教育出人才的氛围,提升了技工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也为萧技拓展了国际合作交流之路,更加助推学校发展,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正确就业观,实现了良性互动。
2.拓宽渠道,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由于技工院校的特殊性,财政拨款是无法彻底解决技工院校的经费问题的,因此需要政府、学校共同出力,解决资金问题。在政府方面,要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应实行技工教育经费与当地经济增长同步,在地方教育费附加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技工院校购置实训设备,改善教学条件,支持教学改革。在学校方面,需在政府财政支持基础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多样化的办学形式自筹经费,如为企业和个人培训提供师资及场地服务,将学校的教育功能最大化发挥,并将筹集的资金用于购买学生实训物资,实现学校教学发展的良性循环。
例如,萧山技师学院创新了“一体两翼多平台”的多元办学模式,实现了多元化办学,在全日制学生培养体系和在职人员技能培训体系并举的基础上,建设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基地、公共服务等多个平台,并于每年自筹经费补充,不断引入最新基地设备进行完善,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生产管理能力也不断提升。
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培养真正适合企业的人才,需要的是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机制。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办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技工教育培训能力,更好地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双提升。
例如,萧山技师学院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去企业实习的途径,企业实践与学校教学的模式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岗位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并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各类技师培训;同时健全产学研基地,为企业研制项目,在研制的过程中教师的自身水平能够得到提高之余,为企业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院校影响力。
4.完善培养机制,实现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对于学生的培养,各技工院校需结合学生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能力本位为办学理念,在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及创业指导。对于教师培养,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平台,不断拓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并向外延伸,培养出一支跨学科、专业化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师队伍。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萧山技师学院借鉴医科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创新了教师、学生培养模式,即:对于教师来说,教师既是教育专家又是行业专家;对于学校来说,学校既培养人才又研发产品;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又掌握技能,这样的培养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师、学生都能够成为全方位的人才。
“中国制造2025”时代下,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条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重要基地,须做好带头作用,贯彻落实以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走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专业导向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彻培养过程的发展道路,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的目标,开创技工院校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杭州萧山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