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极安全治理包括气候与生态环境安全、科考安全、资源与能源安全以及军事安全等事务,呈现出“义利相交”的特点。但受“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北极利益攸关方片面强调本国利益而忽视了人类共同利益,致使北极安全治理逐步陷入困境。中国应在“义利相兼、互利共赢”理念的指导下,为北极安全治理提供更多国际公共品,与北极相关国家一道打造北极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道义现实主义;北极安全;北极治理;中国参与
一、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及其适用性
(一)道义现实主义理论
依据道义现实主义的观点,争取国际支持对于一个正处于崛起过程中的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任何大国的崛起都会遭到反对,因为受逐利本性的驱使,任何国家都不会希望他国比自己强大,除非他国崛起对本国是无害甚至是有利的。道义现实主义认为争取国际支持,减少国际反对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崛起大国制定符合具体时代的道义特殊性的安全战略。1二是崛起国应依据国际形势和自身实力的变化,把目光放在新兴领域上,拓展在新兴领域的利益。根据历史经验,相较于传统的竞争领域,新兴领域的大国竞争水平还不高,拓展在新兴领域的利益和影响力受到的阻碍相对较小,有利于减少战略成本,增加崛起的几率。
(二)道义现实主义的适用性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冰川融化,潜藏在北极冰川底下的能源资源、航道利益都被暴露出来,同时暴露出环境与地缘政治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参与北极治理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北极领域可以算是一个新兴领域。在美欧大国责任缺失的北极地区,中国如果能够作为一个域外国家发挥国际影响力将会增强中国的政治领导力和战略信誉,进而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
但在北极域内存在着许多关于“中国的威胁论”的说法。依据道义现实主义的观点,中国想要参与北极治理,就必须缓解北极国家的猜疑,尽可能避免遭到其他国家或组织的排挤。中国要做的就是将“义”和“利”相结合,以“共赢”为目标,以合作为途径,为北极安全治理提供更多国际公共品。
二、重利轻义:北极安全现状及挑战
北极安全的治理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类事务,属于道义范畴;另一类是资源和政治类事务,属于利益范畴。北极地区治理的复杂性就来源于这两种事务的相互交织和互相影响。
(一)自然和人文生态事务
第一,各国环保承诺难以落实、机制不完善。各国将环保当作政治博弈的工具,而发展中国家又深陷发展与减排的双重压力,北极环保治理的状况不容乐观。除此之外,北极的环境保护机制仍不完善。在区域层面,北极国家的立法是为了增强本国合法性而不是保护环境;在国际层面未形成一个专门保护北极环境的国际条约。
第二、原住民权益及文明遭受威胁。主要包括:北极原住民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干扰和挤压;北极原住民的生计传统遭受危机;北极冻土层融化对原住民的房屋及道路交通设施、海水倒灌对淡水供应都存在威胁;北极原住民的冰原文化遭遇挑战。
第三、北极科考、科研被设置藩篱。在北极气候环境不断变化、北极局势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了北极科考的步伐,北极科考的角逐日渐激烈。但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某些发达国家将前言信息、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阻碍了北極科研的深入发展。
(二)资源和政治类事务
第一,巨大的资源潜力引发北极争夺战。北极域内国家凭借先天的地理位置优势在这场经济角力战中占据先机。与此同时,北极域外国家也在合作框架内通过一系列行动参与北极资源开发的竞争,改变了既存的北极权力格局。
第二,日益提高的通航价值引发航道归属和污染问题。鉴于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俄罗斯和加拿大从本国利益出发,主张“内水论”。而美国和欧盟则主张“公海论”。除了领海争端外,北极航道还带来的治理问题包括航道基础设施建设、船舶技术、船员素质等的高成本、高要求问题,以及通航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三,北极“再军事化”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北极国家在北极安全治理上十分排外,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安全问题上。此外,俄罗斯和美国加强了在北极的军事部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北极地区的军备竞赛。
三、义利相兼: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必由之路
中国在参与北极治理的过程中受到北极国家的排斥和抵制,根据道义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应该走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道路,坚持正确义利观,既重视国际道义与责任,又强调彼此互利共赢。
(一)参与北极安全治理的原则:以义为先
中国参与北极安全治理的立足点首先应该放在环境保护、科考以及原住民保护等道义范畴内的事务。从这些具有全球性特征的“低政治领域”着手能够有效减少北极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忌惮。未来,我国在继续加强北极科学考察的同时,也可以采取和其他国家合作的方式参与北极科考,打破科考藩篱,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在环保问题上也一直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主动承担起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环保义务;与北极国家就环保问题展开合作。
(二)参与北极安全治理的要求:义利相兼
北极安全之“利”是各国掀起“北极争夺战”的主要原因,中国无疑需要加强在北极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中国需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理念。
中国应做到:一是处理好环保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二是应不断巩固并扩大与北极国家的双边关系,为北极治理提供更多国际公共品,如“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计划;三是要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技术研发,利用北极航道,增强高寒海域能力。
在军事安全方面,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也出于保障北极活动、人员和资产安全的需要,需要加强军事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只需要保持对北极军事安全治理的关注和有限参与即可,如在联合国框架下,对北极军事安全表示合理关切,同相关国家一道维护北极局势的和平与稳定。
(三)参与北极安全治理的目标:互利共赢
互利共赢是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根本目标,也是中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理念。互利共赢不仅强调各自利益的实现,更是通过互利达到了1+1>2的效果,这才是义利的真正统一。
首先,与北极域内国家的互利共赢。中国的参与给北极国家带去了他们需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满足了它们开发北极的技术资金以及市场的要求,实现了北极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互利共赢的体现。
其次,与北极域外国家的互利共赢。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同日本、韩国等域外国家的互信合作,提高域外国家在北极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北极域外国家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相互分享和借鉴治理经验,共同进步。
最后,与北极原住民的互利共赢。在过去,北极原住民对中国一直存在着误解,怀疑中国的参与动机和参与行为,导致原有的合作难以为继而新的合作难以启动。中国应该增加有关北极原住民的知识信息,包括他们的权利诉求、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生活习惯,并将这些融入到北极的开发治理中。
作者简介:刘婷婷(1995—),女,汉族,重庆市江津区,研究生,国际政治方向,单位:四川大学,单位所在省市:四川成都,单位邮编 610000
注释:
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_阎学通.pd
关键词:道义现实主义;北极安全;北极治理;中国参与
一、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及其适用性
(一)道义现实主义理论
依据道义现实主义的观点,争取国际支持对于一个正处于崛起过程中的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任何大国的崛起都会遭到反对,因为受逐利本性的驱使,任何国家都不会希望他国比自己强大,除非他国崛起对本国是无害甚至是有利的。道义现实主义认为争取国际支持,减少国际反对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崛起大国制定符合具体时代的道义特殊性的安全战略。1二是崛起国应依据国际形势和自身实力的变化,把目光放在新兴领域上,拓展在新兴领域的利益。根据历史经验,相较于传统的竞争领域,新兴领域的大国竞争水平还不高,拓展在新兴领域的利益和影响力受到的阻碍相对较小,有利于减少战略成本,增加崛起的几率。
(二)道义现实主义的适用性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冰川融化,潜藏在北极冰川底下的能源资源、航道利益都被暴露出来,同时暴露出环境与地缘政治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参与北极治理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北极领域可以算是一个新兴领域。在美欧大国责任缺失的北极地区,中国如果能够作为一个域外国家发挥国际影响力将会增强中国的政治领导力和战略信誉,进而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
但在北极域内存在着许多关于“中国的威胁论”的说法。依据道义现实主义的观点,中国想要参与北极治理,就必须缓解北极国家的猜疑,尽可能避免遭到其他国家或组织的排挤。中国要做的就是将“义”和“利”相结合,以“共赢”为目标,以合作为途径,为北极安全治理提供更多国际公共品。
二、重利轻义:北极安全现状及挑战
北极安全的治理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类事务,属于道义范畴;另一类是资源和政治类事务,属于利益范畴。北极地区治理的复杂性就来源于这两种事务的相互交织和互相影响。
(一)自然和人文生态事务
第一,各国环保承诺难以落实、机制不完善。各国将环保当作政治博弈的工具,而发展中国家又深陷发展与减排的双重压力,北极环保治理的状况不容乐观。除此之外,北极的环境保护机制仍不完善。在区域层面,北极国家的立法是为了增强本国合法性而不是保护环境;在国际层面未形成一个专门保护北极环境的国际条约。
第二、原住民权益及文明遭受威胁。主要包括:北极原住民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干扰和挤压;北极原住民的生计传统遭受危机;北极冻土层融化对原住民的房屋及道路交通设施、海水倒灌对淡水供应都存在威胁;北极原住民的冰原文化遭遇挑战。
第三、北极科考、科研被设置藩篱。在北极气候环境不断变化、北极局势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了北极科考的步伐,北极科考的角逐日渐激烈。但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某些发达国家将前言信息、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阻碍了北極科研的深入发展。
(二)资源和政治类事务
第一,巨大的资源潜力引发北极争夺战。北极域内国家凭借先天的地理位置优势在这场经济角力战中占据先机。与此同时,北极域外国家也在合作框架内通过一系列行动参与北极资源开发的竞争,改变了既存的北极权力格局。
第二,日益提高的通航价值引发航道归属和污染问题。鉴于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俄罗斯和加拿大从本国利益出发,主张“内水论”。而美国和欧盟则主张“公海论”。除了领海争端外,北极航道还带来的治理问题包括航道基础设施建设、船舶技术、船员素质等的高成本、高要求问题,以及通航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三,北极“再军事化”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北极国家在北极安全治理上十分排外,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安全问题上。此外,俄罗斯和美国加强了在北极的军事部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北极地区的军备竞赛。
三、义利相兼: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必由之路
中国在参与北极治理的过程中受到北极国家的排斥和抵制,根据道义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应该走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道路,坚持正确义利观,既重视国际道义与责任,又强调彼此互利共赢。
(一)参与北极安全治理的原则:以义为先
中国参与北极安全治理的立足点首先应该放在环境保护、科考以及原住民保护等道义范畴内的事务。从这些具有全球性特征的“低政治领域”着手能够有效减少北极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忌惮。未来,我国在继续加强北极科学考察的同时,也可以采取和其他国家合作的方式参与北极科考,打破科考藩篱,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在环保问题上也一直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主动承担起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环保义务;与北极国家就环保问题展开合作。
(二)参与北极安全治理的要求:义利相兼
北极安全之“利”是各国掀起“北极争夺战”的主要原因,中国无疑需要加强在北极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中国需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理念。
中国应做到:一是处理好环保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二是应不断巩固并扩大与北极国家的双边关系,为北极治理提供更多国际公共品,如“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计划;三是要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技术研发,利用北极航道,增强高寒海域能力。
在军事安全方面,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也出于保障北极活动、人员和资产安全的需要,需要加强军事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只需要保持对北极军事安全治理的关注和有限参与即可,如在联合国框架下,对北极军事安全表示合理关切,同相关国家一道维护北极局势的和平与稳定。
(三)参与北极安全治理的目标:互利共赢
互利共赢是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根本目标,也是中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理念。互利共赢不仅强调各自利益的实现,更是通过互利达到了1+1>2的效果,这才是义利的真正统一。
首先,与北极域内国家的互利共赢。中国的参与给北极国家带去了他们需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满足了它们开发北极的技术资金以及市场的要求,实现了北极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互利共赢的体现。
其次,与北极域外国家的互利共赢。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同日本、韩国等域外国家的互信合作,提高域外国家在北极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北极域外国家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相互分享和借鉴治理经验,共同进步。
最后,与北极原住民的互利共赢。在过去,北极原住民对中国一直存在着误解,怀疑中国的参与动机和参与行为,导致原有的合作难以为继而新的合作难以启动。中国应该增加有关北极原住民的知识信息,包括他们的权利诉求、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生活习惯,并将这些融入到北极的开发治理中。
作者简介:刘婷婷(1995—),女,汉族,重庆市江津区,研究生,国际政治方向,单位:四川大学,单位所在省市:四川成都,单位邮编 610000
注释:
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_阎学通.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