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精神:贯串时域差异下的文艺主旋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60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具体作品的鉴赏,从宏观的角度观照,艺术教育应是对各时域差异下呈现出来的文艺其主旋律一人文艺术精神的把握,其技法探讨、作品鉴赏都应是为其张本。艺术教育的范畴也较广,就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诗教、乐教理论而言,可谓涵盖艺术众象,其“尽善尽美”的主张可谓当今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人文艺术精神的重要理论来源。
  [关键词]艺术教育 诗教、乐教 艺术精神 传统 经典
  
  古今时域差异所体现出来的各类文学艺术的提纲统领者可谓艺术之精神,它成为贯串各类文艺的主旋律。对这类文艺主旋律——艺术精神的把握,也正是大学艺术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大学艺术教育的范畴较广,其含涉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科领域。通常认为艺术教育内容应指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和绘画、建筑、雕塑、织造这类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却忽视文学这类含有更广泛更深层含意的艺术教育。表面上,音乐、美术类艺术教育似乎多呈现于技术层面的教育特性,事实上,艺术教育并非仅是一种技术的培训,也是一种美育和德育范畴的人文素质教育。音乐、美术教育本身也含有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等美育教育目标。文学既同样具有这类美育教育目标,也具有德育教育的义务。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有对技术层面的教育培养。没有对文体技术层面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有准确而恰当地对文本的深层艺术精神的领略。而且,最高的艺术创造,必须通过精神与技巧的修养而始能达到。从这一点来讲,文学艺术教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便具有某种共通性:一是都具有美育德育的双重目标:二是都具有技术与艺术层面相结合的双层面功效:三是都具有一种相通共融的艺术精神。但这种“艺术精神”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观照,文学艺术较其它艺术更为显性直观。这种感性直观的语言能够在技术层面上直接传达哲学的意味(艺术精神),而且文学(诗歌)艺术既有其他艺术所具有的空灵性,也有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言说性,又加之能有语言余留的空间作为思维联想的系带,以把握藏在语言文字后面的真精神,这恰如“轮扁斫轮”的喻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或通识教育)作为当代大学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必须重视和深掘文学教育的内涵。作为艺术教育重要内容的文学,历来论美论道多标举古典,其古典传统诗学兼有其艺术性和哲学性,但文学艺术教育的内涵也并非仅此而已,其文学艺术和古典诗学中超越于技术层面。由技而进乎道的理论,是对艺术哲理的深刻揭示。孔子所谓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也是对艺术欣赏和艺术精神把握中自证、自觉过程等深刻的哲理分析。从文学发展的时域和文学自身演进的规律看,论美论道的精品也不乏其代。所以,在大学艺术教育行为中,我们必须贯通古典与当今、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关系,真正把握其艺术精神之所在。
  艺术教育,既要从时域上通观古今,也要从流派和对艺术精神的把握中去体认传统与现代,传统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精神会随着人类对文学、艺术、科技,乃至自然的认知的不断进步而有所差别。所以随着文学观念的演变、艺术精神的不断超越,经典与流行也必定贯注着各自时代的文艺精神。“流行”的艺术应是当下文化体系中的大众化的文艺形式,但经典可能是曾经的大众的流行的文艺形式或文本,也可能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成为“阳春白雪”式的“雅”文化艺术代表。往往这类经典具有超越时代时尚,其优越性为大众所公认,故《尔雅·释言》谓:“典,经也。”而“经”也涵盖典范的意义,故刘勰《文心雕龙》称:“经正而后纬成。”显然这些经典之作应有引领时尚的意味,而且应是作为大众的通常的典范,正因为经典的流行性和大众性,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在当下完全可以复原其流行的品质,即还原经典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流行性和时尚性,又将其融入时代的精神特质,为当代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此亦有助于艺术精神的把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从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艺术来看。诗教、乐教的艺术理论地位颠扑不破。正如前文所说,艺术既有技术层面的内涵,也更应升华到哲学或精神层面的品质。古代社会礼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歌,而“歌的主要内容可能即是诗。诗在当时是与乐不分的。”故《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从而《诗》、《书》、《礼》、《乐》成为公认的古代儒家教典。所以诗教、乐教也成为艺术教育所不可缺失的内容。尽管后来艺术的分类派别逐渐齐全,有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等,但古典的诗教、乐教理论可以说已经涵盖万象,成为后来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以及其它艺术形式的理论源泉。文学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从艺术表现的特性上看,可以说既具有表演艺术的特性。也具有造型艺术的特性,如对情节、抒情、叙事方式精心安排、语言的铺陈夸张、典型人物事件的塑造和描写。无不体现出其综合的艺术特性。从中国古代较早的诗教、乐教文艺理论中也可窥出其综合的艺术理论特质,可以说从中是绝对可以找到后来音乐、美术、建筑、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理论来源的。
  传统诗学理论一开始就将生活、艺术与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艺术是“在人们精神的发现中才存在”的,因而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也便存在其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便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精神。在大学艺术教育任务中,除开诗、词、歌、赋、画具体作品的鉴赏形式外,对艺术精神的把握理应成为艺术教育的本质和重心所归。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艺术教育皆应追求艺术精神的崇尚,这种艺术精神的反映,正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从而达到美育、德育的体认、融合和实践。对艺术精神追求的绝佳效果便是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的境界,即心灵受文本的启迪和触发,其心智得以完美的融入和升华。要达到这种艺术的境界,美育和德育的目标皆可同时实现,故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往往是可融和的。朱子在《论语集注》中以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来解释曾点在当时所呈现的艺术的人生境界。而且孔子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这种艺术境界深致喟叹,实际正是感动于这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不是纯然的艺术境界,而是包涵政治社会理想的道德境界,从而成为将美(艺术)善(道德)结合的艺术的人生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也成为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艺术精神的最本质的内核。大学艺术教育的任务,最重要的也应是对这种本质内核的揭示,对古今艺术作品中对艺术的人生境界的宣扬和对艺术精神的追求,并从而实现大学美育和德育的双重教育目标。
  在古代的诗教、乐教理论中,便曾积极的主张美善结合。《论语》上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八佾》),可见,“美”“善”的统一,是孔子由对音乐的体验而得出的对音乐、对艺术的基本规定和要求。“美”属于艺术的范畴,“善” 属于道德的范畴。艺术作品本身要求达到“美”“善”统一,而在古典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艺术的人生境界也同样要求达到“美善合一”。在古代诗教、乐教的文艺理论中,实际是通过对文艺创作者的“美善合一”的要求。来达到对文艺作品受众的“美善合一”的影响。从而艺术作品归源其社会性。成为艺术教育的范本,艺术教育也就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达到教育和人格修为培养的目的。如传统儒家和儒家经典中以音乐(诗歌)为中心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性格,对古今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而言,其功用都较为明显,而且这类理论在整个古代文艺理论中也是特别突出和明显,如: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礼记》卷三十七《乐记》)
  “君子日,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同上)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同上)
  这种理论主张对个人修为的要求,也是艺术教育所追求的结果。此结果是一种“融情于我”、“融我于物”的心灵震动和感触。当今大学艺术教育所追求的实质也便是这样一种积极、乐观、振奋和正影响的艺术精神释解效果。对艺术精神的充分而精当的释解,可以合理建构和达到艺术教育的最佳效果,故徐复观称:“我们可以把一切的艺术追溯到艺术精神的冲动上去。”
  当然,只有对艺术精神脉络的清晰把握,对艺术作品“物我两忘”的感知,才可能达到真正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最佳效果。然而“物我两忘”感知实效的难于产生。也是众多艺术教育媒介流于形式和肤浅化亟待摆脱的困境之一。
  此外,对艺术流派渊源发展的认识,以及对艺术精神脉络的清晰把握和体认,也要求我们必须认知和借鉴“古典”,有足够的艺术素养。“物我两忘”的艺术感知实效之难与对此实效的不断追求似乎是一种窘难。显然。这种窘难只有靠艺术(乃至科技)自身才能解决,艺术授人以“物”(知识、思想、精神等),而人又反以“物”观照艺术。所以艺术在传承中同艺术创作主体和艺术受众一样重要,往往呈现出循环复杂的关系。这种传承链关系,使艺术在艺术教育中又理所当然被分离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认知形式层面的素质阅读,二是作为精神感悟层面的艺术精神境界享受。只有在第一层面的素质无限累积和丰富的时候,才能无限近地接近或达到第二个层面。
  对艺术感悟的自觉、自证过程,自然也离不开艺术创造主体或艺术感悟主体的素质积聚和涵养。文化、艺术本身是一个历史的系统,既具共时性亦具历时性,无疑更需要我们阅读传统和古典、现代和流行。“古典诗学”传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显然又是可见而有效的。更应倡之于首位。有学者便认为要化解当今大学教育惫机非“古典诗学”莫属,西方教育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其教育开端是诗歌而不是哲学。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以诗、艺为主,其中诗是教育基础。经学四教,以《诗》为宗。孔子先作《诗》,故《诗》统群经。读诗可以培养人的心性,提升眼界,让我们看到更美好的幸福与更深切的不幸。显然,这种被受众阅读的幸福和不幸,即是艺术精神或对人性人文关怀的浮现,也便是“为人生而艺术”的性格品质的折射或反映。甚至有学者说“学习古典诗学是一种生命行为,其当下性可近可远……”便透过艺术精神,将艺术、诗学与政治接上了关系。
  不过,在处理古典与当代、传统与流行的关系中,必须明确:首先,传统并不局限于古代,它尽管有地域的差别,但并不完全受时间的限制,“传统是在世代相传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方面的东西,不仅是古代,还有近现代”。中外就有各自体系的文化传统,这种表面所呈现的地域性差别,实际主要是因受了各自文化体系、社会形态和意识、以及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所形成的,因为承载这种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的社会人又是以各自较大或较小的地域结成“显”层结构上的联盟的,而真正的文化体系、传统、意识形态等,却是其“隐”层结构上的真正联盟的关键所在。在对经典与流行、古典与当代的把握中,从大学艺术教育的宗旨出发,也不应排斥外来优秀文化传统。而力争融汇中西,取长补短,因为人文、艺术、科学之类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仅仅停留于认知,而更应是发展。
  其次,受西方实学特别是西方哲学的影响。一些追求实利性的学科对我们的教育制度产生了冲击,较早的苏格拉底就认为,哲学败坏教育。有学者便承此认为一味追求现代化,主张实利性学科,便是教育之败坏,恐怕这只是揭示的表象。传统与现代是可以融通的,现代中也有精品艺术,现代除开实利性追求外,也涵有人性化人文情怀内涵,其艺术精神绝非实利性所涵盖。此外,一些讲求现代性的实利性学科,从本质上来看,也是出于对人文、社会的关怀而讲求实利,只不过将实利性主张和追求大文化。而掩盖了人性关怀的艺术精神或艺术哲学内涵。并且实利性学科也有其自身学科特点的哲理内涵,哲理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既然具有哲理内涵,就理应是一种精神的诉求。
  再者,艺术并不排斥哲学,许多文学艺术的精品或一些行为表演艺术等等,都是蕴含有丰厚的哲理内涵的,它们往往成为对世界观学说的形象生动的解说,成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恰当而具体的概括和总结。当然。一些艺术或艺术哲学具有追求实利性的因素,但既然是艺术,就理应含有一种艺术精神或艺术哲学在其中,这种艺术的精神才是最主要的。只不过。现代性、实利性与哲学、艺术,需要我们去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大学艺术教育,就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古典与当代的体认,不难发现一种艺术精神贯穿其间,只有对这种艺术精神的精尽地把握和升华,才真正可能从本质上使人文、艺术、科学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继承和发展,这也是大学艺术教育的最终和最高目的所在。
其他文献
[摘要] “张力”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被引渡到叙事学理论的,后来在文学艺术批评的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张力的运用可以丰富电影的叙事形态和美学意蕴。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中,完美地展现了张力叙事的魅力。与充满叙事张力的元杂剧相比,电影《赵氏孤儿》却将充满张力的叙事变得平淡无味,无论从其对原剧内容的改编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其叙事实际上是一种“反张力”叙事。  [关键词] 悲剧
摘要 电影《千与千寻》通过一个想象的灵异世界,展示了梦、欲、爱叠加的三重世界,在虚幻的基础上影片具有真实感。梦是个虚无的场所,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又归结为无,小千在梦的世界中经历了刻骨铭0的成长;欲望真实存在,其宣泄让人更本质地接近动物,小千以无欲者的身份出现,去拯救人的不可救药;爱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是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给予爱会让人变得完整和静美,小千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关键词
摘要 我国的很多故事性影片,获得的巨大成功都离不开电影中的物象与意象。当我们今天重审电影中的意象美学时,就会发现这个在影视审美体系中独特的审美视角着实有它的魅力所在。电影《天浴》的故事能如此引起观众共鸣,能获得如此之多的大奖,其原因离不开电影《天浴》中选取的独特的物象与移视意象美学视角,以此升华了影片的主题与思想,为影片奠定了很好的基调。  关键词 物象 意象 美学构建 主题升华    碧蓝的天空
摘要:当代中西主流儿童电影的叙事模式有所不同:中国是换喻式的;西方是隐喻式的。透过两种不同的电影叙事模式,我们看到的是当代中西主流儿童电影深度模式上的差异,即中西两种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是明辨当代中西主流儿童电影特征与短长的一个窗口。研究的目的是取长补短,使当代中国儿童电影走上跨越式发展之路。  关键词:换喻 隐喻 深度模式 叙事    当代中西主流儿童电影的叙事模式存在很大差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行为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总是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使交际顺利进行。电影作为一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它总是会利用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来或者表现人物之间某种特定的关系,或者推动剧情的发展。而对言语交际行为的利用又突出地表现在对言语交际原则的反向运用。  [关键词]语境 言语交际原则 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 反用 
[摘要] 在残酷无情的战争中,泯灭人性还是用一份真情去救赎?这个问题是斯皮尔伯格许多战争电影中时常探讨的问题。在斯皮尔伯格看来,在战场上,士兵不是仅仅会战斗的战争机器,而且是有肉有灵魂,更加有人性的人。所以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人性似乎成了一种近乎奢侈的东西,但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人性、救赎、回家”则是三个永恒的旋律。  [关键词] 人性 战争 救赎 回家  doi:10.39
摘要:美国人有牢固的家庭观念。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家庭是幸福的保障。美国电影《世贸大厦》通过深陷废墟里人物的渴望生存、热爱生活的对话和废墟外的营救活动,展示了美国人的浓浓亲情。这种家庭亲情已超越了其狭隘的概念,延伸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一人有难、众人相助。影片充分显示了人文主义的光彩。  关键词:家庭 亲情 营救 绝境 帮助    美国人有牢固的家庭价值观。许多美国人视家庭的保障安全是人生幸福很
[摘要] 俄罗斯动画《故事中的故事》运用了隐晦的手法,以诗情的方式十分柔和地吟唱了一段涩涩的俄罗斯战争苦难史和一首淡淡离愁的乡情曲。作者运用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蒙太奇技术,再现了浓浓的俄罗斯忧郁基调和优雅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对艺术表现的温婉含蓄和对战争冷峻的批判与思考得到了观众广泛认同。加上独特视角的良好规作,将人性内在的绝望和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将战争对自然的破外和无以掌控的伤感自然
摘要 《情字路上》——一部杰出的印度歌剧电影。该影片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人物还是场景都非常的美,当然,最打动人的是或凄美或浪漫的爱情故事。三对年轻人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在热情、活泼、可爱的老师的帮助下,向校长传统固执的教条挑战,最终不仅赢得了爱情而且还改变了多年来几乎窒息活力细胞的校风……  关键词 《情字路上》 爱情 古鲁酷    一部像首清新的诗一样的电影。印度电影《情字路上》。一部像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的通俗文化风潮影响下,影视剧作的改编与翻拍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投资方、制片人利用“品牌效应”和受众的消费心理营造了一道媒介文化奇观。  [关键词]影视剧 翻拍 品牌效应 媒介文化奇观    近几年来,翻拍影视剧充斥着荧幕的每一个角落,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从《红岩》到《红楼梦》,从《上海滩》到《一帘幽梦》,题材涉及古典现代、革命历史、武侠言情,无所不包。据资料显示,中国一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