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是在随便一家咖啡馆里都能听到VC、风投、a轮、b轮的今天,你也很难找到一个《竹马》这样的app——如果以常规思维来揣度,你想破头也不会想明白,它到底在做什么,可听听它的解读,却会让人对自己的思维产生怀疑,这样做事可以的么?在如今这个时代?——这就是竹马,一个心怀“改变大学、改变世界”梦想的团队,ta也许不可复制,但绝对值得思考。
线上——《竹马》app、竹马服务号
主要任务:生产小黄条
《竹马》app的宣传语是“你的校园名片”,大体来说,它为用户提供了很多主题的卡片、标签,让人可以用每条17个字的标签,告诉大家自己的特质和故事,轻松有趣地形成专属小黄条名片,像这样——
我叫张士豪
天蝎座O型
游泳队
吉他社
我还不错啊
——《蓝色大门》张士豪
线下——竹马马拉松、竹马实验室
主要任务:工作坊、游戏趴
年度创意工作坊竹马马拉松和“校园小分队”竹马实验室,都是通过工作坊、游戏趴等体验式活动,与同学们分享各种新玩法、新信息。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设计思维、视觉思维。比如“2015年竹马马拉松”活动——
2015年竹马马拉松
——“非标准答案的我”37人联展
说明:“希望用这样的展览,去探索如何了解自己,如何表达自己,打破校园里对一个人的介绍,只能用GPA、参加活动、获奖等单一答案的形式。”
规则:用4个小时做一场个展,享受即兴的创造时刻(现场提供瓦楞纸箱、KT板、硫酸纸、各种剪刀胶水等工具,还有徽章机、标签打印机、相片打印机等小型创意机器)
任家兴的魔方——他用PVC管和正方形的纸箱,做了这个魔方。“太可惜了,这个魔方没法自由转动”。魔方的每一块里,都是他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有文字还有图片。
慧子桑的小头像——下笔成画的慧子桑喜欢给自己画各种小头像。各种角度各种局部还有各种表情,夸张漫画的风格也看出了她的性格。
蛇妹的冰山一角——她用这种“破碎”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于文学、文字和话剧的喜爱。在角落的一台iPad里,还播放着她的微电影。
解壕的心脏——平时喜欢各种diy的他这次用超轻黏土、毛线和灯做了这个小装置。爱吃爱玩就是他的小心脏……
互联网时代,他们只想做一张“小名片”
让我们先从竹马的核心产品“小黄条”谈起吧——在互联网时代,ta竟然想做一张名片,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也许从上面的介绍中你已经看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竹马做的其实是同一件事:让大学生尽量表达自己(除了以上的案例,竹马还推出过专门的“自我介绍攻略”等)。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90后从不怯于表达,但竹马的发现却不是这样。在2014年公司刚刚成立时,竹马团队曾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江西做了一场独特的产品调研,在与大学生同吃同住、大量访谈的一个月里,他们发现了90后很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秘密,比如,即使是90后的大学生,也同样有着“封闭”的嫌疑;比如,在有想法、自我认同感Max的同时,90后也是一群很少有很清晰的自我认知、很难在自己的环境里找到存在感的人。
那些学生访谈的第一个常规问题——自我介绍,就夯实了之前一个新生季里他们的发现:大家的自我介绍常常很表面,“他们对自己并不了解,虽然接触的信息多,但自我认知清晰的却不多”。至于“存在感”,也许可以用一位同学的故事来说明:访谈前一年的万圣节,那个男孩曾经敲开校长的门说“不给糖就捣蛋”,没想到不但校长配合,全校都被带动起来;可到了第二年他再想做些什么时,却先被室友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说:“你神经病啊!”
那之后,他们拉着同学们一起做头脑风暴,与学生一同设计“自我介绍题库”,让真正的二次元达人来设计二次元的问题,反复试验问题出成什么样才更好回答……最终形成了竹马现在的核心产品“小黄条”——通过一个个简单但不断深入的问题,让用户选择或填写属于自己的标签(这同时也是一场关于“自我”的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小黄条名片。而后,通过本地校园花名册,帮助用户找到真正的同行者、激励他们进行线下沟通,最终“让用户找到存在感”。
CUTE:为我们解读一下小黄条的设计理念?
竹马:竹马现阶段的“目标”是鼓励用户的自我表达,通过好的提问促进他们的内省(同时也得到更准确的用户画像)。“小黄条”和相关题库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让同学们通过几个引导问题形成名片。而比起“我喜欢动漫”这样的表达,我们更欣赏“我追《火影》”这样颗粒更细、也更戏剧化的标签。至于17个字的字数限制,是因为这个字数介于微博(字数太多,通过它了解一个人成本太高)和标签(刻板、笼统、无法对人深入了解)之间,让人能快速表达自己,也快速找到同类。
CUTE:关于“小黄条”的近期规划是什么样的?
竹马:在通过小黄条和线下活动吸引用户,让用户更主动地表达、释放自我之后,我们会根据用户“释放”出来的信息进行匹配,鼓励大家能在线下结识、一起做点什么。比如现在正在研发的“同桌”功能,希望通过keywords匹配用户、让他们做一周的“同桌”,一起执行线上线下的小任务,找到真正能一起同行的人,同时通过社交进一步认识自己。再之后我们希望引入社会资源、商业资源,让商业与学生“互相找到”。我们会根据用户特质,选择合适的资源,比如360极客项目、面包旅行城市猎人、小众电影、音乐宣发等。小黄条日后可能还会有“兴趣卡”“毕业卡”等多种版本,我们也在考虑将它实物化,制作成一张真正的个人名片。 CUTE:为什么产品调研时选择在江西的大学校园?
竹马:江西比内陆地区更开明,但又没有东南沿海那么“会玩”,是一个位于“中部”的地区。在这样的一个中间地带与大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谈,会得到更有普遍意义的用户画像。至于为什么要用“同吃同住”这种“极端方式”去做调研,那是因为竹马之前经历了很多挫折,一直在找核心用户、产品,找自己的落点,所以可以这样说,想改变校园的竹马,最先改变的却是自己,我们决定要站在大学生中间,而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与他们对话。
不可复制——作为创业者的“竹马”
准确来讲,现在的竹马并算不上是一个普世意义上的成功团队——目前只在三十几所大学设有分部“竹马实验室”,其中称得上活跃的占一半数量,而即使在“核心发展基地”北京邮电大学,竹马也仅有3000+的用户——和那些迅速铺满全国、用户数动辄千万的app相比,这份数据当然算不上漂亮。
这是因为竹马的用户定位,注定了它的发展不会“迅猛”。他们为90后大学生画像,几乎事先注明了自己要面对的挑战:无论做什么事情,第一需求是“好玩”,社交也要“游戏化”;因为转换成本低,对很多事物都只有三分钟的爱;喜好非常多元,再不可能找到能“覆盖所有人”的事物……又因为考试季、寒暑假期等原因,大学校园的“黄金时间”非常短暂,对产品团队来讲,这是很大的挑战。
国内大学的校园生态同样不够理想,几乎每所学校的竹马实验室,办活动时都曾经历重重阻碍:校方态度保守、社团注册收紧、活动场地受限(“不只是场地批复问题,现在很多校园的空间设计不够自主,公共空间过少,不适合“玩耍”),竹马团队听着他们的故事常常觉得“很心酸”。
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竹马仍然明确地摆出了不想成为所谓“流行社交app”的态度,坚持做“本地校园社交”,始终不曾开放私聊功能。很多人觉得这几近疯狂。如果你看过竹马成立之初的创始人采访,你会发现那时的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他们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对于“私聊”这类事物,他们的态度非常谨慎,更希望通过身在同一所大学、有相似生活周期带来的信任感,延展出更多线下的可能,因为“真正的交流更多是在线下,线上只是一部分而已”。
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这样“理想主义”地一直走到今天,也许真的像他们说的,能撑着自己走过无奈放弃已经有三十万用户的青梅、酝酿三个月却很快夭折的初版竹马、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的日子的,就是那个“初心”吧:我们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满意,但也许这次,我们真的可以做点什么。
CUTE:从个人角度来讲,为什么选择创业?
竹马:首先创业经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创业一年,你会有等同于工作N年的成长。但这个选择有几个前提:首先,竹马团队的成员没有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存在困难的,大家都是有选择的人,自由地选择了创业;其次大家都还年轻,各方面压力没有那么大,能“任性”就先“任性”着,做不成不至于“毁掉”,反而一定是收获更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都不是为了钱。事实上,小型创业公司的薪水、福利都不会很好,一周上班六七天是常事,而它是不是对的、能不能成功非常难说。创业只是工作的一种选择,我们的坚持更多来自自身的理想主义,大家希望能去改变大学,这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所以即使app在研发最低谷时,竹马成员本身还能有斗志。
CUTE:对年轻创业者的建议是?
竹马:最主要的就是团队成员价值观、理念的一致,因为创业团队一般不会很有钱,如果没有钱又没有共同的理念,很容易就会散。至于实操上,方法影响效果,要相信专业。很多事情不必亲力亲为,那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不如去找这方面擅长的人做,你还可以从他身上得到借鉴。我们和很多学生团队聊过,但多数“不靠谱”。最大的感慨是: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很好,其实却恰恰是因为你太局限了。不妨多去看看“人家”的东西,看看同类的产品是不是有人已经做完了,甚至是不是已经出现更好的点子。
CUTE:竹马是一个输出“新玩法”的团队,那团队内部如何保持自己的“新”?
竹马:团队内部始终在不断地分享、学习,每周四时还会进行一场内部的“小马拉松”,成员自由组队、自定主题,在24小时内路演并完成一个小的创意项目。比如最近做的“小黄条+相机”。当它们相遇会发生些什么?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个简单的相机应用,让人在拍照时就能给拍摄对象贴小黄条?同时,我们和国内的很多青年团体也都有联系。
线上——《竹马》app、竹马服务号
主要任务:生产小黄条
《竹马》app的宣传语是“你的校园名片”,大体来说,它为用户提供了很多主题的卡片、标签,让人可以用每条17个字的标签,告诉大家自己的特质和故事,轻松有趣地形成专属小黄条名片,像这样——
我叫张士豪
天蝎座O型
游泳队
吉他社
我还不错啊
——《蓝色大门》张士豪
线下——竹马马拉松、竹马实验室
主要任务:工作坊、游戏趴
年度创意工作坊竹马马拉松和“校园小分队”竹马实验室,都是通过工作坊、游戏趴等体验式活动,与同学们分享各种新玩法、新信息。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设计思维、视觉思维。比如“2015年竹马马拉松”活动——
2015年竹马马拉松
——“非标准答案的我”37人联展
说明:“希望用这样的展览,去探索如何了解自己,如何表达自己,打破校园里对一个人的介绍,只能用GPA、参加活动、获奖等单一答案的形式。”
规则:用4个小时做一场个展,享受即兴的创造时刻(现场提供瓦楞纸箱、KT板、硫酸纸、各种剪刀胶水等工具,还有徽章机、标签打印机、相片打印机等小型创意机器)
任家兴的魔方——他用PVC管和正方形的纸箱,做了这个魔方。“太可惜了,这个魔方没法自由转动”。魔方的每一块里,都是他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有文字还有图片。
慧子桑的小头像——下笔成画的慧子桑喜欢给自己画各种小头像。各种角度各种局部还有各种表情,夸张漫画的风格也看出了她的性格。
蛇妹的冰山一角——她用这种“破碎”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于文学、文字和话剧的喜爱。在角落的一台iPad里,还播放着她的微电影。
解壕的心脏——平时喜欢各种diy的他这次用超轻黏土、毛线和灯做了这个小装置。爱吃爱玩就是他的小心脏……
互联网时代,他们只想做一张“小名片”
让我们先从竹马的核心产品“小黄条”谈起吧——在互联网时代,ta竟然想做一张名片,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也许从上面的介绍中你已经看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竹马做的其实是同一件事:让大学生尽量表达自己(除了以上的案例,竹马还推出过专门的“自我介绍攻略”等)。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90后从不怯于表达,但竹马的发现却不是这样。在2014年公司刚刚成立时,竹马团队曾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江西做了一场独特的产品调研,在与大学生同吃同住、大量访谈的一个月里,他们发现了90后很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秘密,比如,即使是90后的大学生,也同样有着“封闭”的嫌疑;比如,在有想法、自我认同感Max的同时,90后也是一群很少有很清晰的自我认知、很难在自己的环境里找到存在感的人。
那些学生访谈的第一个常规问题——自我介绍,就夯实了之前一个新生季里他们的发现:大家的自我介绍常常很表面,“他们对自己并不了解,虽然接触的信息多,但自我认知清晰的却不多”。至于“存在感”,也许可以用一位同学的故事来说明:访谈前一年的万圣节,那个男孩曾经敲开校长的门说“不给糖就捣蛋”,没想到不但校长配合,全校都被带动起来;可到了第二年他再想做些什么时,却先被室友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说:“你神经病啊!”
那之后,他们拉着同学们一起做头脑风暴,与学生一同设计“自我介绍题库”,让真正的二次元达人来设计二次元的问题,反复试验问题出成什么样才更好回答……最终形成了竹马现在的核心产品“小黄条”——通过一个个简单但不断深入的问题,让用户选择或填写属于自己的标签(这同时也是一场关于“自我”的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小黄条名片。而后,通过本地校园花名册,帮助用户找到真正的同行者、激励他们进行线下沟通,最终“让用户找到存在感”。
CUTE:为我们解读一下小黄条的设计理念?
竹马:竹马现阶段的“目标”是鼓励用户的自我表达,通过好的提问促进他们的内省(同时也得到更准确的用户画像)。“小黄条”和相关题库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让同学们通过几个引导问题形成名片。而比起“我喜欢动漫”这样的表达,我们更欣赏“我追《火影》”这样颗粒更细、也更戏剧化的标签。至于17个字的字数限制,是因为这个字数介于微博(字数太多,通过它了解一个人成本太高)和标签(刻板、笼统、无法对人深入了解)之间,让人能快速表达自己,也快速找到同类。
CUTE:关于“小黄条”的近期规划是什么样的?
竹马:在通过小黄条和线下活动吸引用户,让用户更主动地表达、释放自我之后,我们会根据用户“释放”出来的信息进行匹配,鼓励大家能在线下结识、一起做点什么。比如现在正在研发的“同桌”功能,希望通过keywords匹配用户、让他们做一周的“同桌”,一起执行线上线下的小任务,找到真正能一起同行的人,同时通过社交进一步认识自己。再之后我们希望引入社会资源、商业资源,让商业与学生“互相找到”。我们会根据用户特质,选择合适的资源,比如360极客项目、面包旅行城市猎人、小众电影、音乐宣发等。小黄条日后可能还会有“兴趣卡”“毕业卡”等多种版本,我们也在考虑将它实物化,制作成一张真正的个人名片。 CUTE:为什么产品调研时选择在江西的大学校园?
竹马:江西比内陆地区更开明,但又没有东南沿海那么“会玩”,是一个位于“中部”的地区。在这样的一个中间地带与大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谈,会得到更有普遍意义的用户画像。至于为什么要用“同吃同住”这种“极端方式”去做调研,那是因为竹马之前经历了很多挫折,一直在找核心用户、产品,找自己的落点,所以可以这样说,想改变校园的竹马,最先改变的却是自己,我们决定要站在大学生中间,而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与他们对话。
不可复制——作为创业者的“竹马”
准确来讲,现在的竹马并算不上是一个普世意义上的成功团队——目前只在三十几所大学设有分部“竹马实验室”,其中称得上活跃的占一半数量,而即使在“核心发展基地”北京邮电大学,竹马也仅有3000+的用户——和那些迅速铺满全国、用户数动辄千万的app相比,这份数据当然算不上漂亮。
这是因为竹马的用户定位,注定了它的发展不会“迅猛”。他们为90后大学生画像,几乎事先注明了自己要面对的挑战:无论做什么事情,第一需求是“好玩”,社交也要“游戏化”;因为转换成本低,对很多事物都只有三分钟的爱;喜好非常多元,再不可能找到能“覆盖所有人”的事物……又因为考试季、寒暑假期等原因,大学校园的“黄金时间”非常短暂,对产品团队来讲,这是很大的挑战。
国内大学的校园生态同样不够理想,几乎每所学校的竹马实验室,办活动时都曾经历重重阻碍:校方态度保守、社团注册收紧、活动场地受限(“不只是场地批复问题,现在很多校园的空间设计不够自主,公共空间过少,不适合“玩耍”),竹马团队听着他们的故事常常觉得“很心酸”。
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竹马仍然明确地摆出了不想成为所谓“流行社交app”的态度,坚持做“本地校园社交”,始终不曾开放私聊功能。很多人觉得这几近疯狂。如果你看过竹马成立之初的创始人采访,你会发现那时的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他们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对于“私聊”这类事物,他们的态度非常谨慎,更希望通过身在同一所大学、有相似生活周期带来的信任感,延展出更多线下的可能,因为“真正的交流更多是在线下,线上只是一部分而已”。
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这样“理想主义”地一直走到今天,也许真的像他们说的,能撑着自己走过无奈放弃已经有三十万用户的青梅、酝酿三个月却很快夭折的初版竹马、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的日子的,就是那个“初心”吧:我们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满意,但也许这次,我们真的可以做点什么。
CUTE:从个人角度来讲,为什么选择创业?
竹马:首先创业经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创业一年,你会有等同于工作N年的成长。但这个选择有几个前提:首先,竹马团队的成员没有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存在困难的,大家都是有选择的人,自由地选择了创业;其次大家都还年轻,各方面压力没有那么大,能“任性”就先“任性”着,做不成不至于“毁掉”,反而一定是收获更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都不是为了钱。事实上,小型创业公司的薪水、福利都不会很好,一周上班六七天是常事,而它是不是对的、能不能成功非常难说。创业只是工作的一种选择,我们的坚持更多来自自身的理想主义,大家希望能去改变大学,这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所以即使app在研发最低谷时,竹马成员本身还能有斗志。
CUTE:对年轻创业者的建议是?
竹马:最主要的就是团队成员价值观、理念的一致,因为创业团队一般不会很有钱,如果没有钱又没有共同的理念,很容易就会散。至于实操上,方法影响效果,要相信专业。很多事情不必亲力亲为,那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不如去找这方面擅长的人做,你还可以从他身上得到借鉴。我们和很多学生团队聊过,但多数“不靠谱”。最大的感慨是: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很好,其实却恰恰是因为你太局限了。不妨多去看看“人家”的东西,看看同类的产品是不是有人已经做完了,甚至是不是已经出现更好的点子。
CUTE:竹马是一个输出“新玩法”的团队,那团队内部如何保持自己的“新”?
竹马:团队内部始终在不断地分享、学习,每周四时还会进行一场内部的“小马拉松”,成员自由组队、自定主题,在24小时内路演并完成一个小的创意项目。比如最近做的“小黄条+相机”。当它们相遇会发生些什么?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个简单的相机应用,让人在拍照时就能给拍摄对象贴小黄条?同时,我们和国内的很多青年团体也都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