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的统计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或主动地建立关系。数概念的学习与训练一直伴随着孩子们的幼儿园学习生活,怎样使孩子们的数概念既得到发展,又不失学习的兴趣呢?我们伴随着数学区内一系列的数学操作统计活动和生活实践中有关数的统计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如:在孩子们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后,我们在教学区内设计了“钓小鱼”这一操作活动,我们在鱼的身上分别贴上了10以内的加减算式各一道,请孩子们钓到“小鱼”后,还要动脑筋算一算,得数是多少,根据得数把它放到1-10号相应的篮中,最后通过点数统计出各篮中“小鱼”的数量,比一比哪个篮中的小鱼多,哪个篮中的小鱼少。这样,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巩固了10以内数的加减,在最后的统计活动中拓展了数的概念;同时在每天的点名活动中,我让小组长先进行组内统计,应有多少人,实到多少人,男生几人,女生几人,再进行班统计,共有多少人,实到多少人,缺席多少人,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并设计一个周统计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组每天各缺多少人,制作成一个柱形统计表,等到星期五时,比一比本周哪一组到的幼儿最多,哪一组到的幼儿人数最少,给出勤率最高的一组幼儿给予奖励,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统计的热情,更鼓励了幼儿积极锻炼身体,坚持每天来园的好习惯,还增强了孩子们的小组荣誉感和责任心,真是一举多得。
二、量的统计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将自己有关量的感知和发现进行比较和统计,并促进孩子们进一步思考,就会使他们的逻辑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提升。例如:我们利用秋天丰富的种子资源,开辟了一个“玩种子”的区域,孩子们可用这些种子或镶嵌小动物或植物,或用种子在贴有小红旗的标记处排列,或将大小不同的种子先后装满同一个小瓶子。不过,我要求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要自己设计相应的统计表,把自己的操作结果展示出来,比如:用种子镶嵌的幼儿,要统计并记录自己用的每一种种子的数量;用种子排列的幼儿要统计并记录自己在相同长度的线上用不同的种子来排列各用了多少;用种子装满瓶子的幼儿要统计并记录大小不同的种子装满瓶子各需要多少。最后,每一种活动记录表分类展示,要求幼儿比一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大的种子无论在镶嵌同一种画,排相同长度的直线,或装同样的瓶子,用的数量总是最少的,小的种子则相反。老师继而跟进一个“为什么”,促进幼儿去思考:外形的大小跟数量的多少是相反的。这样的统计活动,不仅训练了孩子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以及逻辑判断、推理能力。
三、形体的统计
形体的统计既有数学区域活动的设置,又有来自生活中物品的统计。在区域活动中,主要是给孩子们提供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拼图和积木,让孩子们用拼图拼一拼,用积木搭一搭,不过与以往的拼拼搭搭不同,我对孩子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孩子们在以往统计数量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统计和记录自己在拼拼搭搭活动中所用的各种形体的数量,一开始,可以对孩子们只提出一维统计目标,即简单的形和体的统计,接下来,逐渐提出二维、三维的统计目标,如红色的三角形有几个或小的黄色的圆形有多少等。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及圆柱体、球体等立体图形,我们给每个孩子印发了一张关于立体图形的统计表,要求孩子们带着这张统计表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统计自己家中每一种几何形体物品的数量,在统计的过程中,有家长来和我们交流:孩子们常常为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而跟我们争论不休,特别是像老式电视机这样的物品,乍一看上去就是一个正方体,实际上它是一个不規则的长方体;还有的孩子把门统计成了长方形,而把窗户玻璃统计成了长方体,这说明孩子们对形和体的区分还不太明白。于是,我们就孩子们的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在积极的交流和操作中,大家达成了共识:体有许多面,能装东西,形只有一个面,但可以通过折叠等方法把形变成体。看来,统计不仅仅是数数有多少的问题,还能帮助孩子们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统计是一门科学,它来源于生活,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运而生的,而新《纲要》明确要求: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所以,我们只是借助统计这样的活动方式,让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从而形成数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比较、归类、总结、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让数学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智力发展的“体操”。
【作者单位:金湖县机关幼儿园 江苏】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或主动地建立关系。数概念的学习与训练一直伴随着孩子们的幼儿园学习生活,怎样使孩子们的数概念既得到发展,又不失学习的兴趣呢?我们伴随着数学区内一系列的数学操作统计活动和生活实践中有关数的统计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如:在孩子们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后,我们在教学区内设计了“钓小鱼”这一操作活动,我们在鱼的身上分别贴上了10以内的加减算式各一道,请孩子们钓到“小鱼”后,还要动脑筋算一算,得数是多少,根据得数把它放到1-10号相应的篮中,最后通过点数统计出各篮中“小鱼”的数量,比一比哪个篮中的小鱼多,哪个篮中的小鱼少。这样,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巩固了10以内数的加减,在最后的统计活动中拓展了数的概念;同时在每天的点名活动中,我让小组长先进行组内统计,应有多少人,实到多少人,男生几人,女生几人,再进行班统计,共有多少人,实到多少人,缺席多少人,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并设计一个周统计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组每天各缺多少人,制作成一个柱形统计表,等到星期五时,比一比本周哪一组到的幼儿最多,哪一组到的幼儿人数最少,给出勤率最高的一组幼儿给予奖励,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统计的热情,更鼓励了幼儿积极锻炼身体,坚持每天来园的好习惯,还增强了孩子们的小组荣誉感和责任心,真是一举多得。
二、量的统计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将自己有关量的感知和发现进行比较和统计,并促进孩子们进一步思考,就会使他们的逻辑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提升。例如:我们利用秋天丰富的种子资源,开辟了一个“玩种子”的区域,孩子们可用这些种子或镶嵌小动物或植物,或用种子在贴有小红旗的标记处排列,或将大小不同的种子先后装满同一个小瓶子。不过,我要求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要自己设计相应的统计表,把自己的操作结果展示出来,比如:用种子镶嵌的幼儿,要统计并记录自己用的每一种种子的数量;用种子排列的幼儿要统计并记录自己在相同长度的线上用不同的种子来排列各用了多少;用种子装满瓶子的幼儿要统计并记录大小不同的种子装满瓶子各需要多少。最后,每一种活动记录表分类展示,要求幼儿比一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大的种子无论在镶嵌同一种画,排相同长度的直线,或装同样的瓶子,用的数量总是最少的,小的种子则相反。老师继而跟进一个“为什么”,促进幼儿去思考:外形的大小跟数量的多少是相反的。这样的统计活动,不仅训练了孩子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以及逻辑判断、推理能力。
三、形体的统计
形体的统计既有数学区域活动的设置,又有来自生活中物品的统计。在区域活动中,主要是给孩子们提供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拼图和积木,让孩子们用拼图拼一拼,用积木搭一搭,不过与以往的拼拼搭搭不同,我对孩子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孩子们在以往统计数量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统计和记录自己在拼拼搭搭活动中所用的各种形体的数量,一开始,可以对孩子们只提出一维统计目标,即简单的形和体的统计,接下来,逐渐提出二维、三维的统计目标,如红色的三角形有几个或小的黄色的圆形有多少等。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及圆柱体、球体等立体图形,我们给每个孩子印发了一张关于立体图形的统计表,要求孩子们带着这张统计表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统计自己家中每一种几何形体物品的数量,在统计的过程中,有家长来和我们交流:孩子们常常为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而跟我们争论不休,特别是像老式电视机这样的物品,乍一看上去就是一个正方体,实际上它是一个不規则的长方体;还有的孩子把门统计成了长方形,而把窗户玻璃统计成了长方体,这说明孩子们对形和体的区分还不太明白。于是,我们就孩子们的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在积极的交流和操作中,大家达成了共识:体有许多面,能装东西,形只有一个面,但可以通过折叠等方法把形变成体。看来,统计不仅仅是数数有多少的问题,还能帮助孩子们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统计是一门科学,它来源于生活,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运而生的,而新《纲要》明确要求: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所以,我们只是借助统计这样的活动方式,让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从而形成数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比较、归类、总结、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让数学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智力发展的“体操”。
【作者单位:金湖县机关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