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些观点认为:历史是过时的政治,是“死的东西”,历史课让学生念念背背即可,没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这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及重知识轻能力思想的再现,与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复盘与推演”策略,把历史课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说”、“ 演”、“ 悟”、“ 思”,发散学生思维,深化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的主体,从而让历史鲜活,使课堂充满生命力。那么如何运用“复盘与推演”,学活历史,让历史鲜活呢?
一、让学生学“说”历史
为了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唱主角,学生当“纯听众”,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在“学进去,讲出来”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我试着采用让学生学“说”历史的方法,让他们积极参与动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课前搜集,课上复盘讲故事,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再认及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如“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的故事”,“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等。让学生讲出名人轶事或趣事,无疑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怎么会再出现沉闷的课堂呢?当有些难点不易突破时,有些历史事件也可尝试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如在讲“虎门销烟”时,我就让学生叙述销烟的过程,学生讲的非常生动,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明白了“销烟”的意思,也学会了写“销”这个字,又了解了这场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举,从而理解了林则徐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如果学生说不明白时,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历史事件有时我启发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表述:为什么发生(背景)?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结果?这样学生就感到比较简单了。有时我直接给学生几个关键词或文字、图片材料,采取学生自己先说、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说,最后小组代表发言,比较哪组说的精彩,小组之间再互相补充,最后教师给予中肯的点评、鼓励。为了上课好好表现,每次课前学生都积极主动搜集、整理资料,上课时争着说。通过这种亲自讲故事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合作意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让学生“演”历史
杜威在《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一书中指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1]情境教学也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为了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巩固,根据学生善于表现的特点,我鼓励他们通过合理的想象将重要的历史事件“演”出来,即通过“复盘”,让历史情境再现,从而让历史鲜活起来。如讲“商鞅变法”时,教师把情境设定在商鞅舌战群儒的场景,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商鞅推行新法的不易,表演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把握的特别到位,让历史人物鲜活了起来,既演出了商鞅个人的坚强意志、改革的决心及推行新措施的艰难,又感受到法家和儒家两种思想观点的大碰撞。通过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很快掌握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法家的主要观点,还进一步明白了改革創新推动社会进步的深刻道理,这种效果是教师讲授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再如,讲“五四运动”时,我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场景并体会爱国情怀,每组学生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组的资源以争取最好的效果,学生们写出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三位学生在前面高高举起,由一位同学带头喊出,其他同学紧跟着大喊,这种场面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有的学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领略了北洋政府的反动本质,既让学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中,能让学生表演的历史事件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近距离接触历史,与历史人物来一次面对面的对话。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呈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置身时代背景感悟历史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让学生感到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才更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境再现能力与爱国主义情怀。
三、让学生“悟”历史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3]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更好地把握今天,展望未来。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必须从小培养,在历史学习中就要从感悟历史开始。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首先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有的学生很迷茫:“会吧?不会吧?”,通过引导深入讨论,对历史大胆推演,学生领悟了即使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也会发动鸦片战争。从而理解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很容易实现了难点的突破。再如讲到《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时,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在这五个通商口岸中哪里经济最繁荣?”学生异口同声“上海”。我进一步引导:“是的,上海是繁华的大都市,与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有很大的关系,外国资本进入的早,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我紧接着说:“那么我们要感谢帝国主义的入侵啦?”一些学生立刻点头,有些学生眉头紧皱,陷入思考,有些学生开始争论……。我抓住这一契机,告诉学生:“西方列强在侵略我国的同时,确实把一些先进的文明传到了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绝对不能抹杀他们的侵略本质!”有些学生恍然大悟:“对,不能感谢他们,他们就是来侵略我们的!”我进一步问他们:“文明的传播除了战争,还有别的方式吗?”学生经过积极讨论,大多学生很快回答:“和平友好交流的方式。”我进一步问:“战争与友好和平交往,你们认为哪种方式应该提倡?”至此,学生明白了传播文明要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树立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通过对历史的“推演”及“感悟”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让学生“思”历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学习历史不仅要通过“说”、“演”、“悟”,还要学会思考、反思历史,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我时常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的中国那么辉煌强大,近代的中国反受欺辱呢?”我选择了八张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有关中英两国的图片,让学生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去分析比较,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比较、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得出结论:“近代的西方无论科技还是经济都发展起来了,而中国由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发展,导致落后,而落后必然挨打!”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痛苦,痛定思痛,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在讲这一知识点时,我主要利用一些图片材料、文字材料、影视作品等,让学生深刻感受侵华日军的暴行及政府软弱的可怕!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理解了习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所在。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接受了知识,学会了深度思考、深度学习。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养成思考反思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方面的历史学科素养。
五、运用“复盘与推演”策略教学后的反思
通過“复盘与推演”,让学生在“说”、“演”、“悟”“思”等方式下学习历史,让学生明白“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学!历史课真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考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学内容漫无目的地“撒欢、野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及时补充适量的历史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及时引导他们将“学讲”、“讲演”、“演悟”、“悟思”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学活历史,让历史鲜活起来,从而让历史课堂更加富有生命力!
通过一系列教学,学生喜欢上了历史课,历史不再是死的知识,他们也不是等待灌输的容器,我也与学生共同成长起来。但趣味的背后我也有一些困惑。如让学生“说”历史,能否放手让他们随便说?实践告诉我不能让他们仅凭兴趣出发漫无目的地说。认知心理学认为,离自己近的行为更能影响自己。[4]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他们去寻找离他们更近的历史史料,拉近他们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距离,争取最大限度的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达到“说”的目的。“演”历史时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演,而要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某一历史情境中,再现历史场景及历史人物的情感,从而体会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偶然性及个别历史人物的作用,让学生懂得一件不起眼的历史事件或某一关键人物的决策往往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偶然中的必然。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作用。“悟”历史也不是仅仅为了拓展学生思维,而是通过“推演”让他们感受到别样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思”历史不是为了“思”而思,而是能让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奋起,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地方史资料的运用,增加学生外出研学的机会,如带领他们到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地方与文物、古人、当代的英雄等近距离接触,在选择视频或文字资料时不能随便“拿来主义”,而要认真加以甄别选择,考虑到哪些会更加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让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注释】
[1]高慧莹:《小学语文教改的一面旗识一再论李吉林“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实验”》,《小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2期。
[2]杨建国,于跃:《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页。
[4]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1页。
一、让学生学“说”历史
为了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唱主角,学生当“纯听众”,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在“学进去,讲出来”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我试着采用让学生学“说”历史的方法,让他们积极参与动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课前搜集,课上复盘讲故事,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再认及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如“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的故事”,“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等。让学生讲出名人轶事或趣事,无疑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怎么会再出现沉闷的课堂呢?当有些难点不易突破时,有些历史事件也可尝试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如在讲“虎门销烟”时,我就让学生叙述销烟的过程,学生讲的非常生动,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明白了“销烟”的意思,也学会了写“销”这个字,又了解了这场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举,从而理解了林则徐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如果学生说不明白时,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历史事件有时我启发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表述:为什么发生(背景)?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结果?这样学生就感到比较简单了。有时我直接给学生几个关键词或文字、图片材料,采取学生自己先说、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说,最后小组代表发言,比较哪组说的精彩,小组之间再互相补充,最后教师给予中肯的点评、鼓励。为了上课好好表现,每次课前学生都积极主动搜集、整理资料,上课时争着说。通过这种亲自讲故事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合作意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让学生“演”历史
杜威在《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一书中指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1]情境教学也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为了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巩固,根据学生善于表现的特点,我鼓励他们通过合理的想象将重要的历史事件“演”出来,即通过“复盘”,让历史情境再现,从而让历史鲜活起来。如讲“商鞅变法”时,教师把情境设定在商鞅舌战群儒的场景,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商鞅推行新法的不易,表演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把握的特别到位,让历史人物鲜活了起来,既演出了商鞅个人的坚强意志、改革的决心及推行新措施的艰难,又感受到法家和儒家两种思想观点的大碰撞。通过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很快掌握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法家的主要观点,还进一步明白了改革創新推动社会进步的深刻道理,这种效果是教师讲授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再如,讲“五四运动”时,我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场景并体会爱国情怀,每组学生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组的资源以争取最好的效果,学生们写出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三位学生在前面高高举起,由一位同学带头喊出,其他同学紧跟着大喊,这种场面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有的学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领略了北洋政府的反动本质,既让学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中,能让学生表演的历史事件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近距离接触历史,与历史人物来一次面对面的对话。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呈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置身时代背景感悟历史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让学生感到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才更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境再现能力与爱国主义情怀。
三、让学生“悟”历史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3]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更好地把握今天,展望未来。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必须从小培养,在历史学习中就要从感悟历史开始。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首先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有的学生很迷茫:“会吧?不会吧?”,通过引导深入讨论,对历史大胆推演,学生领悟了即使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也会发动鸦片战争。从而理解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很容易实现了难点的突破。再如讲到《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时,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在这五个通商口岸中哪里经济最繁荣?”学生异口同声“上海”。我进一步引导:“是的,上海是繁华的大都市,与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有很大的关系,外国资本进入的早,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我紧接着说:“那么我们要感谢帝国主义的入侵啦?”一些学生立刻点头,有些学生眉头紧皱,陷入思考,有些学生开始争论……。我抓住这一契机,告诉学生:“西方列强在侵略我国的同时,确实把一些先进的文明传到了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绝对不能抹杀他们的侵略本质!”有些学生恍然大悟:“对,不能感谢他们,他们就是来侵略我们的!”我进一步问他们:“文明的传播除了战争,还有别的方式吗?”学生经过积极讨论,大多学生很快回答:“和平友好交流的方式。”我进一步问:“战争与友好和平交往,你们认为哪种方式应该提倡?”至此,学生明白了传播文明要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树立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通过对历史的“推演”及“感悟”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让学生“思”历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学习历史不仅要通过“说”、“演”、“悟”,还要学会思考、反思历史,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我时常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的中国那么辉煌强大,近代的中国反受欺辱呢?”我选择了八张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有关中英两国的图片,让学生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去分析比较,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比较、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得出结论:“近代的西方无论科技还是经济都发展起来了,而中国由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发展,导致落后,而落后必然挨打!”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痛苦,痛定思痛,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在讲这一知识点时,我主要利用一些图片材料、文字材料、影视作品等,让学生深刻感受侵华日军的暴行及政府软弱的可怕!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理解了习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所在。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接受了知识,学会了深度思考、深度学习。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养成思考反思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方面的历史学科素养。
五、运用“复盘与推演”策略教学后的反思
通過“复盘与推演”,让学生在“说”、“演”、“悟”“思”等方式下学习历史,让学生明白“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学!历史课真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考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学内容漫无目的地“撒欢、野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及时补充适量的历史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及时引导他们将“学讲”、“讲演”、“演悟”、“悟思”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学活历史,让历史鲜活起来,从而让历史课堂更加富有生命力!
通过一系列教学,学生喜欢上了历史课,历史不再是死的知识,他们也不是等待灌输的容器,我也与学生共同成长起来。但趣味的背后我也有一些困惑。如让学生“说”历史,能否放手让他们随便说?实践告诉我不能让他们仅凭兴趣出发漫无目的地说。认知心理学认为,离自己近的行为更能影响自己。[4]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他们去寻找离他们更近的历史史料,拉近他们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距离,争取最大限度的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达到“说”的目的。“演”历史时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演,而要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某一历史情境中,再现历史场景及历史人物的情感,从而体会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偶然性及个别历史人物的作用,让学生懂得一件不起眼的历史事件或某一关键人物的决策往往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偶然中的必然。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作用。“悟”历史也不是仅仅为了拓展学生思维,而是通过“推演”让他们感受到别样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思”历史不是为了“思”而思,而是能让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奋起,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地方史资料的运用,增加学生外出研学的机会,如带领他们到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地方与文物、古人、当代的英雄等近距离接触,在选择视频或文字资料时不能随便“拿来主义”,而要认真加以甄别选择,考虑到哪些会更加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让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注释】
[1]高慧莹:《小学语文教改的一面旗识一再论李吉林“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实验”》,《小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2期。
[2]杨建国,于跃:《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页。
[4]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1页。